总论 3
第一章 中医肾和肾虚证概述 3
第一节 中医对肾的认识 3
一、中医对肾的部位和形态结构的认识 3
二、中医对肾的生理功能的认识 4
第二节 肾虚证的概念 11
一、肾精、肾气、肾阴、肾阳 11
二、常见肾虚证及其表现特点 14
第三节 肾虚证的流行病学研究 16
一、自然人群肾虚证流行病学特点 16
二、疾病人群中肾虚证的临床特点 18
三、老年人群中肾虚证的发病情况 18
四、肾虚证临床表现的流行病学研究 20
五、常见老年性疾病与肾虚 22
第四节 肾虚证的现代研究 24
一、肾虚证量化标准研究 25
二、肾虚证临床与实验研究 25
三、肾虚证与免疫功能障碍 30
四、肾虚证与自由基、脂质代谢 33
五、肾虚证与微量元素 34
六、肾虚证与骨矿物含量及骨密度 34
七、肾虚证其他相关基因研究 35
第二章 肾虚证的病因病机 42
第一节 肾虚证的主要病因 42
一、六淫 42
二、七情 43
三、饮食失调 44
四、劳倦内伤 45
五、禀赋不足 46
六、年高体虚 47
七、久病及肾 48
八、失治误治 49
第二节 肾虚证的病机特点 49
一、藏泄失常 49
二、阴阳失调 50
第三章 肾虚证的分类和辨证诊断标准 53
第一节 肾虚证的分类 53
第二节 肾虚证的辨证诊断标准 57
一、肾虚证的诊断标准 58
二、肾虚证分型诊断标准 58
三、儿科病症肾虚证及其分型诊断标准 58
四、老年病证虚证诊断标准 59
第四章 肾虚证的治疗与调理 62
第一节 肾虚证的治则和常用治法 62
一、常用治则 62
二、临床补肾三十法 63
第二节 常用补肾中药及其现代研究 65
一、补肾填精药 65
二、滋补肾阴药 69
三、补益肾气药 73
四、温补肾阳药 80
五、固肾涩精药 85
六、清泻肾火药 89
第三节 常用补肾方剂及其现代研究 93
一、固肾方 93
二、补肾阴方 98
三、补肾阳方 106
第四节 常见肾虚证的治疗 116
一、肾阴虚证类 116
二、肾阳虚证类 122
三、肾阴阳两虚证类 127
第五节 常见肾虚证的调理 129
一、顺应自然,摄生防虚 129
二、形神统一,调神防虚 130
三、保精固肾,培补先天 132
四、调和饮食,培补后天 134
各论 141
第五章 内科疾病 141
第一节 咳嗽 141
第二节 哮证 145
第三节 喘证 150
第四节 饮证 154
第五节 心悸 158
第六节 泄泻 162
第七节 便秘 167
第八节 噎膈 172
第九节 臌胀 176
第十节 头痛 181
第十一节 眩晕 186
第十二节 痿证 190
第十三节 颤振 195
第十四节 水肿 199
第十五节 腰痛 204
第十六节 阳痿 208
第十七节 阳强 211
第十八节 遗精 214
第十九节 早泄 218
第二十节 不育 222
第二十一节 尿浊 226
第二十二节 淋证 230
第二十三节 血尿 235
第二十四节 癃闭 239
第二十五节 关格 244
第二十六节 虚劳 248
第二十七节 内伤发热 254
第二十八节 消渴 259
第二十九节 蝶斑疮 264
第三十节 须发早白 270
第三十一节 脱发 274
第三十二节 亚健康 278
第六章 妇科疾病 283
第一节 月经先期 283
第二节 经期延长 287
第三节 月经过少 291
第四节 崩漏 294
第五节 痛经 299
第六节 闭经 303
第七节 绝经前后诸症 307
第八节 妊娠肿胀 312
第九节 妊娠小便不通 315
第十节 胎漏、胎动不安 318
第十一节 不孕症 322
第十二节 阴挺下脱 327
第七章 五官科疾病 331
第一节 耳鸣、耳聋 331
第二节 喉痹 335
第三节 齿衄 340
第四节 牙齿松动 342
第八章 儿科疾病 346
第一节 遗尿 346
第二节 解颅 349
第三节 鸡胸、龟背 353
第四节 五迟、五软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