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革命与改革 皖北李村的社会变迁与延续》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敏春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214045192
  • 页数:3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对一个具有60年历史的村庄的考察,揭示现、当代中国历史,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对其的影响,从而以此为缩影,揭示了中国近、当代社会结构与机制的变化、延续及其对中国农村各个方面生活所带来的变化。

导论 1

一、主题概述  2

二、中国农民研究的历史回顾  4

三、本书的意义  7

四、本书的结构安排  9

第一章 萧县和李家楼概述 1

一、黄河故道  1

二、李家楼的经济与社会特征  5

三、萧县和李家楼的教育  12

第二章 晚期帝国时期(1369—1911年)的李氏宗族  17

一、李氏宗族与中国宗族的三种类型  17

二、洪洞传说:明朝的大规模人口迁徙  21

三、开基祖和老六房  24

四、李遥巴(J2)和七个后期分支——小七房 28

五、李氏宗族的整合与延续  30

1.李氏宗族的分布 30

2.墓地、土地、祠堂和年度祭祀  32

3.族谱 34

4.官僚和文化精英——李氏宗族带头人和推动者 38

第三章 1912—1949年间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44

一、李家楼的五个“院”  45

1.创业:李广应(N3)和他的三个儿子 47

2.分家 48

二、科举制度废除后三个“院”的社会流动 49

1.后院 49

2.前院 53

3.西院 55

三、村庄生活的经济基础  59

四、家庭及其构成  63

1.家庭的分类 64

2.居住和生活方式 65

3.传宗接代 66

4.家长的地位 67

5.女子的地位  69

6.财产继承  72

7.虚拟收养 73

五、村庄内外的政治 76

1.民国时期的保甲 76

2.日本侵华期间 78

第四章 社会主义集体化中的李家楼  84

一、土地改革 84

1.建立新型行政机构 86

2.划定阶级成份  89

3.斗地主 92

4.实现“耕者有其田”  93

二、集体化运动的第一步  95

1.互助组 96

2.初级社 96

3.高级社 98

4.供销社的成立与社会流动 99

5.统购统销 102

三、社会主义集体化的“大跃进” 103

1.人民公社的建立 104

2.天灾还是人祸 110

3.人命关天的一封信  113

4.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116

四、农村地区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变迁  117

1.“文化大革命”  117

2.学雷锋和学大寨 122

五、集体时代的组织  125

1.三级核算 125

2.干部与社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130

第五章 家庭生产责任制下的李家楼  139

一、始于安徽省的家庭生产责任制 139

二、地方政治的变化  142

1.行政改革 142

2.干群关系的变化 145

三、经济变迁  153

1.家庭生产责任制下的集体经济  154

2.科学种田和机械化的普及  155

3.从单一的粮食生产走向多元化经济 160

四、新经济体制下宗族的重建 161

第六章 性别、婚姻和姻亲关系  168

一、从提亲到结婚的诸过程中,嫁方与娶方交涉模式的变化 169

二、嫁女与娶妻:婚姻支付关系的变化  179

1.1930—1980年间高额嫁妆的基本模式 179

2.嫁女者优越于娶妻者的新模式 184

三、婚姻模式的变迁机制  185

1.1980年以来收入的增长和消费观念的改变 185

2.妇女劳动力价值的提高 185

3.性别比的不平衡 188

4.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变化 188

5.信贷劳动力交换中的姻亲关系 189

四、婚姻市场的受害者 190

五、外来妇女和妇联  198

第七章 改革开放后皖北基督教的发展 202

一、基督教的历史与现状  202

二、教堂、聚会中心和家庭聚会点 207

三、宿县地区基督教的传教方法 211

四、基督教徒快速增长的原因 214

1.宗教政策的改变 214

2.经济改革和人民公社的解体 215

3.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信仰的比较  219

五、基督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22

第八章 仪式的复兴与族亲和姻亲网络的重建  225

一、族亲和姻亲之间的礼物交换  226

1.礼物交换的传统  227

2.集体时代的礼物交换  229

3.家庭生产责任制下的礼物交换  229

4.作为社会保障机制的礼物交换 237

二、重续族谱蔚然成风  239

三、为三百年前小七房的始祖重立墓碑  243

结论 258

一、社会与文化结构有延续性吗 258

二、如何评价集体化和去集体化的影响 265

三、变化中的妇女地位  267

四、他们对未来的叙述  269

附录一 田野工作  276

附录二 本书的人物简介  282

索引 292

人名索引 299

参考文献 301

地图1—1 萧县的位置示意  3

1—2 李家楼在萧县的位置  4

1—3 李家楼示意图  6

2—1 李氏宗族的迁徙路线  23

2—2 李氏宗族的分布  27

图1—1 李家楼受过学校教育与未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口、年龄与性别 14

1—2 李家楼建国前后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口、年龄与性别 14

2—1 李氏家谱 25

2—2 李氏开基祖及其后代的墓相  32

2—3 简明士绅阶层示意图 40

3—1 后院的居住布局  50

3—2 大院的典型布局  66

5—1 行政村的组织结构  144

5—2 萧县人均收入  159

表1—1 1949年和1990年李家楼人口构成  8

1—2 李家楼的家庭经济活动类型  10

2—1 中国宗族类型的组织特点 18

3—1 1949年后院、前院与西院的土地占有量  57

3—2 1934年萧县土地占有情况  60

3—3 1949年萧县土地占有情况  60

3—4 1949年李家楼李姓与非李姓土地占有情况  61

3—5 1949年李家楼的家庭构成和社会分层 64

4—1 1950年李家楼的阶级成份表  91

4—2 1959—1991年李家楼的主要领导任职年表  131

5—1 李家楼的合犋互助小组  166

6—1 132个行政村的婚姻形态  170

6—2 新娘家的婚礼花费  181

6—3 新郎家的婚礼花费  182

8—1 每年每户用于礼物交换的天数和金钱 238

照片1.淮北平原上的李家楼  6

2.人们用小型拖拉机农忙时耕地,农闲时跑运输 11

3.李家楼的磨面专业户 11

4.解放后李家楼的第一位女干部一钱志宏 88

5.行政村的干部在督促村民交纳“杂支” 149

6.李家楼的村民在建地下水管 155

7.后院的两家妇女在合作打棉钵——营养钵 156

8.由后院三家组成的合犋互助小组在播种小麦 166

9.即将上车离开娘家的新娘  178

10.1990年,一位新娘带来的部分嫁妆 184

11.正在织布的李家楼妇女 187

12.李祥昆一家 193

13.宿州基督教堂  203

14.李家楼附近的杨庄基督教聚会中心,信徒们在学唱赞美歌 207

15.拜盒  231

16.这些是妻子娘家的“送祝米”的礼物。每个篮子代表一户人家 232

17.孝子为母亲守灵  234

18.从百货店里买来的寿衣  235

19.李氏宗族的晚辈(S辈)媳妇给长辈(R辈)媳妇磕头拜年 236

20.1930年编纂的李氏总谱,历经70多年仍完好无损 240

21.1958年,小七房始祖的石碑被用于建这座石桥 245

22.李家楼的村民在辨认和抄写石碑上的碑文 250

23.小七房的各房代表交纳各房的祭祖会费 252

24.1991年清明节,李氏小七房族人走出李家楼,向小七房始祖的坟墓走去,准备祭祖  252

25.1991年清明节,小七房的七房代表在300年前的小七房始祖的墓和石碑前祭祖  253

26.在始祖石碑前的小六房李氏族人 254

27.清明祭祖之后,小七房的七房代表在李家楼会餐 254

28.李家楼的五好家庭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