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言 3
第一节 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3
第二节 药理学的发展史 3
第三节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5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及影响因素 5
一、被动转运(分配系数) 5
二、主动转运 6
三、膜动转运 6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7
一、吸收 7
二、分布 8
三、生物转化 9
四、排泄 9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 11
一、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11
二、药动学常用参数及其意义 12
三、房室模型 16
四、连续多次给药的药-时曲线和稳态血药浓度 16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18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18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18
二、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 18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18
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19
第二节 药物作用机制 21
一、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21
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21
第三节 药物与受体 22
一、受体概念及相关术语 22
二、受体的特性 22
三、受体学说 23
四、受体类型 23
五、受体与药物 24
六、药物作用于受体后的信号转导 25
七、受体调节 25
第四节 药物的构效关系与量效关系 26
一、药物的构效关系 26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26
三、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28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30
第一节 药物方面的因素 30
一、药物的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 30
二、用药时间与间隔 30
三、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31
第二节 机体方面的因素 32
一、年龄 32
二、性别 32
三、遗传因素 33
四、病理状态 33
五、心理因素 33
六、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34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37
第一节 概述 37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递质和受体 37
一、传出神经系统递质 38
二、传出神经系统受体 39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39
一、传出神经系统相关受体的分布以及受体激动后产生的生理效应 39
二、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 40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及其分类 40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 40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41
第六章 拟胆碱药 42
第一节 胆碱受体激动药 42
一、激动M、N受体类 42
二、主要激动M受体类 43
三、主要激动N受体类 44
第二节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45
一、抗胆碱酯酶药 45
二、胆碱酯酶复活药 49
第七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 50
第一节 M受体阻断药 50
一、阿托品类生物碱 50
二、颠茄生物碱的合成代用品 52
第二节 神经节阻断药 53
第三节 骨骼肌松弛药 53
一、除极型肌松药 54
二、非除极型肌松药 54
第八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56
第一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构效关系及分类 56
一、构效关系 56
二、分类 56
第二节 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57
第三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59
第四节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62
第九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64
第一节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64
一、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 65
二、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 66
三、选择性α2受体阻断药 66
第二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67
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 69
二、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 69
第三节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69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71
第十一章 镇静催眠抗惊厥药 74
第一节 镇静催眠药 74
一、苯二氮?类 74
二、巴比妥类 78
三、其他镇静催眠药 79
第二节 抗惊厥药 80
第十二章 抗癫痫药与抗帕金森病药 81
第一节 抗癫痫药 81
一、概述 81
二、常用抗癫痫药物 81
三、抗癫痫新药 84
四、癫痫的治疗原则 84
第二节 抗帕金森病药 85
一、中枢拟多巴胺类药 86
二、中枢胆碱受体阻断药 87
第十三章 抗精神失常药 89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 89
一、吩噻嗪类 89
二、丁酰苯类 93
三、硫杂蒽类 93
四、其他结构的抗精神病药 94
第二节 抗躁狂药和抗抑郁药 94
一、抗躁狂药 94
二、抗抑郁药 96
第三节 抗焦虑药 99
第十四章 镇痛药 100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100
第二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 104
第三节 其他镇痛药 106
第四节 阿片受体阻断药 107
第十五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108
第一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基本作用 108
一、解热作用 108
二、镇痛作用 108
三、抗炎作用 109
第二节 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 109
一、水杨酸类 109
二、苯胺类 111
三、吡唑酮类 112
四、其他抗炎有机酸类 112
五、解热镇痛药的复方配伍 114
第三节 抗痛风药 114
第十六章 中枢兴奋药与促大脑功能恢复药 116
第一节 中枢兴奋药 116
一、主要兴奋大脑皮质的药物 116
二、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 118
第二节 促大脑功能恢复药 119
第十七章 抗高血压药 121
第一节 概述 121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 122
一、利尿药 122
二、钙拮抗药 122
三、β受体阻断药 124
四、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 125
五、中枢性降压药 127
六、α1受体阻断药 128
七、血管平滑肌舒张药 129
八、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 130
九、神经节阻断药 130
第三节 新型抗高血压药 131
一、钾通道开放药(钾外流促进药) 131
二、肾素抑制药 131
三、5-HT受体阻断药 132
四、前列环素合成促进药 132
五、内皮素受体阻断药 132
第四节 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 133
第十八章 抗心律失常药 134
第一节 概述 134
一、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134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135
三、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与分类 135
第二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及应用原则 137
一、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37
二、抗心律失常药应用原则 143
第十九章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 144
第一节 概述 144
一、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44
二、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146
第二节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用药 146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药 146
二、利尿药 148
三、β受体阻断药 149
四、强心苷类 150
五、其他治疗CHF的血管扩张药 155
六、其他治疗CHF的药物——非苷类正性肌力作用药 156
第二十章 抗心绞痛药 157
第一节 概述 157
一、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57
二、抗心绞痛药的作用与分类 158
第二节 常用抗心绞痛药及其合理应用 158
一、硝酸酯类 158
二、β受体阻断药 160
三、钙通道阻滞药 161
四、其他抗心绞痛药 162
五、抗心绞痛药物的合理应用 163
第二十一章 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64
第一节 调血脂药 164
一、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 164
二、主要降低TG及VLDL的药物 166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 168
第三节 抗氧化剂 168
第二十二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 171
第一节 促凝血药 171
一、促进凝血因子活性药 171
二、凝血因子制剂 172
三、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173
第二节 抗凝血药 174
一、抗凝血药 175
二、纤维蛋白溶解药 177
三、抗血小板药 179
第三节 抗贫血药 180
第四节 促白细胞生成药 183
第五节 血容量扩充药 184
第二十三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185
第一节 利尿药 185
一、利尿药分类 185
二、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185
三、常用利尿药 187
第二节 脱水药 192
第二十四章 拟组胺药与抗组胺药 194
第一节 组胺受体激动药 194
第二节 组胺受体阻断药 196
一、H1受体阻断药 196
二、H2受体阻断药 197
第二十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用药 198
第一节 助消化药 198
第二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199
一、抗酸药 199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 200
三、抗幽门螺杆菌药 202
四、胃、十二指肠黏膜保护药 202
第三节 胃肠运动功能调节药 204
一、胃肠动力药 204
二、胃肠解痉药 206
第四节 止吐药与催吐药 206
一、止吐药 206
二、催吐药 208
第五节 泻药与止泻药 208
一、泻药 208
二、止泻药 210
第六节 肝胆疾病用药 211
一、利胆药与胆石溶解药 211
二、治疗肝昏迷药 212
第二十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用药 213
第一节 镇咳药 213
一、中枢性镇咳药 213
二、外周性镇咳药 214
第二节 祛痰药 215
一、黏痰溶解药 215
二、痰液稀释药(恶心性祛痰药) 216
三、刺激性祛痰药 216
第三节 平喘药 217
一、支气管扩张药 217
二、糖皮质激素类药 220
三、过敏介质阻释药 221
第二十七章 子宫平滑肌收缩药与舒张药 223
第一节 子宫平滑肌收缩药 223
一、垂体后叶素类 223
二、麦角生物碱类 225
三、中草药 226
第二节 子宫平滑肌舒张药 227
第二十八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228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类药 228
第二节 盐皮质激素类药 233
第三节 促皮质素与皮质激素抑制药 233
一、促皮质素 233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 234
第二十九章 甲状腺激素类药与抗甲状腺药 235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类药 235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237
一、硫脲类 237
二、碘与碘化物 238
三、放射性碘 239
四、β受体阻断药 240
第三十章 胰岛素与口服降血糖药 241
第一节 胰岛素 241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243
一、磺酰脲类 243
二、双胍类 244
三、胰岛素增敏药 245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245
五、其他类口服降血糖药 245
第三十一章 性激素类药与避孕药 246
第一节 性激素的分泌调节及作用机制 246
第二节 雌激素类药与抗雌激素类药 246
一、雌激素类药 246
二、抗雌激素类药 247
第三节 孕激素类药与抗孕激素类药 248
一、孕激素类药 248
二、抗孕激素类药 249
第四节 雄激素类药与同化激素类药 249
一、雄激素类药 249
二、同化激素类药 250
第五节 避孕药 250
一、抑制排卵药 250
二、抗孕卵着床药 251
三、抗早孕药 251
第三十二章 化学治疗药物概论 253
第一节 抗菌药物常用术语 253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54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255
第四节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255
一、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56
二、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257
第三十三章 抗生素 258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58
一、青霉素类 258
二、头孢菌素类 262
三、其他β-内酰胺类 264
四、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265
第二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66
一、天然大环内酯类 266
二、合成大环内酯类 267
第三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68
第四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 271
一、天然四环素类 272
二、半合成四环素类 273
第五节 氯霉素类抗生素 274
第六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275
第七节 多肽类抗生素 276
一、万古霉素类 276
二、多粘菌素类 277
第三十四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278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 278
一、概述 278
二、常用氟喹诺酮类 280
第二节 磺胺类 282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 285
一、甲氧苄啶 285
二、硝基呋喃类 285
第三十五章 抗结核病药 287
一、一线抗结核病药 287
二、二线抗结核病药 290
三、新一代抗结核病药 290
四、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 290
第三十六章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292
第一节 抗真菌药 292
一、抗生素类 292
二、唑类 293
三、丙烯胺类 294
四、嘧啶类 294
第二节 抗病毒药 294
一、常用抗病毒药 294
二、抗HIV药 297
第三十七章 抗寄生虫病药 299
第一节 抗疟药 299
一、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 300
二、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 303
三、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 303
四、抗疟药的合理应用 304
第二节 抗阿米巴病药与抗滴虫病药 305
一、抗阿米巴病药 305
二、抗滴虫病药 306
第三节 抗血吸虫病药与抗丝虫病药 307
一、抗血吸虫病药 307
二、抗丝虫病药 308
第四节 抗肠蠕虫病药 308
一、抗线虫病药 308
二、抗绦虫病药 310
第三十八章 抗恶性肿瘤药 311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基本作用与分类 311
一、抗恶性肿瘤药的作用基础 311
二、抗恶性肿瘤药分类 312
三、抗恶性肿瘤药的不良反应 313
第二节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 313
一、烷化剂 313
二、抗代谢药 314
三、抗肿瘤抗生素 316
四、植物药 318
五、激素类药 319
六、其他类药 319
第三节 临床用药原则 320
第三十九章 免疫功能调节药 321
第一节 免疫抑制药 321
第二节 免疫增强药 323
第四十章 解毒药 326
第一节 重金属及类金属中毒解毒药 326
第二节 氰化物中毒解毒药 328
一、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 328
二、供硫剂 329
第三节 灭鼠药中毒解毒药 329
一、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解毒药 329
二、磷毒鼠药中毒解毒药 330
三、有机氟灭鼠药中毒解毒药 330
四、毒鼠强中毒解毒药 330
第四节 蛇毒中毒解毒药 331
第五节 药物中毒解毒药 331
参考文献 334
中文索引 335
英文索引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