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兽医真菌 3
第一章 真菌学概论 3
第一节 真菌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学上的地位 3
第二节 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4
第三节 真菌的生理——影响真菌生长和繁殖的因素 13
第四节 真菌的分类及命名 15
第五节 兽医真菌学研究简史 16
第二章 病原真菌 28
第一节 概述 28
第二节 皮肤癣菌 31
一、毛癣菌属(Trichophyton) 31
二、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 40
三、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 47
第三节 皮下感染真菌 48
一、嗜皮菌属(Dermatophilus) 48
二、着色真菌属(Fonsecaea) 49
三、鼻孢子菌属(Rhinospordium) 51
四、孢子丝菌属(Sporotrichum) 52
五、蛙粪霉属(Basidiobolus) 53
六、放线菌属(Actinomyces) 54
七、诺卡氏菌属(Nocardia) 57
八、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60
第四节 全身感染性真菌 64
一、组织胞浆菌属(Histoplasma) 64
二、芽生菌属(Blastomyces) 68
三、球孢子菌属(Coccidiodes) 71
第五节 条件性病原真菌 73
一、隐球酵母菌属(隐球菌属)(Cryptococcus) 73
二、假丝酵母属(念珠菌属)(Candida) 75
三、犁头霉属(Absidia) 83
四、毛霉属(Mucor) 86
五、根毛霉属(Rhizomucor) 89
六、根霉属(Rhizopus) 91
七、被孢霉属(Mortierella) 94
八、小克银汉霉属(Cunninghamella) 95
九、红酵母属(Rhodotorula) 96
十、球拟酵母属(Torulopsis) 97
第三章 产毒素真菌 99
第一节 曲霉属(Aspergillus) 99
一、曲霉属的分类地位 99
二、属的特征 99
三、曲霉属的鉴定方法 100
四、曲霉属的命名 102
五、种群概念 102
六、曲霉属“种群”鉴定 103
七、曲霉属主要产毒菌的形态 120
第二节 青霉属(Penicillium) 138
一、青霉属的分类地位 138
二、属的特征 138
三、青霉属的鉴定方法 139
四、青霉属的分类 142
五、青霉属主要产毒菌的形态 147
第三节 镰刀菌属(Fusarium) 180
一、镰刀菌属的基本形态 182
二、镰刀菌的命名法 187
三、镰刀菌的分类系统 191
四、镰刀菌产毒菌种类和形态 242
第四节 其他产毒真菌 265
一、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265
二、长喙壳属(Ceratocystis) 266
三、毛壳菌属(Chaetomium) 267
四、芽枝霉属(Cladosporium) 269
五、麦角属(Claviceps) 270
六、附球霉属(Epicoccum) 271
七、蠕孢霉属(Helminthosporium) 272
八、漆斑菌属(Myrothecium) 273
九、节卵孢霉属(Oospara) 274
十、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274
十一、茎点霉属(Phoma) 276
十二、丝核菌属(Rhizoctonia) 276
十三、瘤孢霉属(Sepedonium) 277
十四、葡萄穗霉属(Stachybotnys) 278
十五、木霉属(Trichderma) 280
十六、单端孢霉属(Trichothecium) 281
十七、轮枝孢霉属(Verticillium) 282
十八、白僵菌属(Beanveria) 283
十九、弯孢霉属(Curvularia) 284
二十、帚霉属(Scopulariopsis) 285
二十一、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 286
二十二、地霉属(Geotrichum) 287
二十三、拟黑粉霉属(Ustilaginoidea) 289
二十四、腥黑粉菌属(Tilletia) 290
二十五、黑粉菌属(Ustilago) 291
二十六、柄锈菌属(Puccinia) 292
参考文献 295
第二篇 饲料真菌、真菌毒素的污染及防制 349
第四章 饲料中真菌的污染 349
第一节 常用饲草、饲料真菌区系 349
一、饲料真菌名录 349
二、常用饲草、饲料的真菌区系 352
第二节 饲草、饲料真菌带菌量及检出率 354
一、饲草、饲料中真菌的带菌量 354
二、各类饲料中真菌检出率 355
第三节 饲料真菌的地理分布 364
一、饲料真菌的地理分布特点 364
二、气候变化对真菌生长繁殖的影响 365
第五章 饲料中的真菌毒素 368
第一节 饲料产毒真菌名录 368
第二节 致癌性真菌 378
第三节 饲料中真菌毒素种类、性状 380
一、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380
二、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 382
三、多色曲霉素类(Versicolorin Group) 383
四、赭曲霉素类(Ochratoxins) 383
五、单端孢霉烯类毒素(Trichothecenes) 384
六、松孢菌素类(Cytochalasins) 392
七、红青霉毒素类(Rubratoxin) 394
八、震颤原毒素类(Tvemorgen) 395
九、内酯毒素(Toxinctactones) 399
十、娄地青霉素类(Roquefortines) 400
十一、Epipolythiopiperazin 3.6-diones 401
十二、交链孢霉素类(Alternaria toxins) 402
十三、裸麦酸(Secalonle Acids) 403
十四、畸形素(Malformins) 404
十五、岛青霉素类(Penicilliumis landicum toxins) 405
十六、甘薯毒素(Sweet Potato toxin) 406
十七、绿毛霉醇类(Viridiol) 407
十八、曲霉菌毒素(Aspergillus toxins) 407
十九、青霉菌毒素类(Penicillium toxins) 410
二十、镰刀菌毒素类(Fusarium toxin) 413
二十一、麦角生物碱(Ergotalkaloids) 416
二十二、羽扇豆毒素(Lupinosis) 417
二十三、豆类丝核菌素(Slaframine) 417
二十四、3-硝基丙酸(3-NPA) 417
二十五、毒蕈(Fungi) 418
二十六、毒树枝状菌毒素(Dendrodochium toxicum) 421
二十七、玉米穗乾腐病毒素(Diplodia toxin) 422
二十八、三苯素(Tevphenyllin) 422
二十九、黄子囊素(Xanthoascin) 422
三十、孢子镰刀菌素(Sporofusariogenin) 423
三十一、黄西林-X(Xanthocillin-X) 423
三十二、山扁豆酸(Endocrocin) 423
三十三、节卵孢霉毒素类(Oospora toxins) 424
三十四、玫红毒素B(Roseotoxin B) 425
三十五、芽枝霉素(Cladosporin) 425
三十六、其他真菌毒素 425
第六章 防霉与去毒 427
第一节 引起饲料霉变的因素 427
一、真菌对水分的要求和适应性 427
二、真菌对温度的要求和适应性 429
第二节 饲料贮藏中霉变及品质变化 430
第三节 防霉技术 430
一、相对湿度与水分 430
二、温度 431
三、氧气 432
四、霉菌 432
第四节 真菌毒素去毒技术 439
一、物理法 440
二、化学法 443
三、生物降解法 446
参考文献 447
第三篇 动物真菌病 453
第七章 概述 453
第八章 皮肤癣菌病 458
第九章 皮下真菌病 464
第一节 嗜皮菌病 464
第二节 着色真菌病 474
第三节 鼻孢子菌病 475
第四节 孢子丝菌病 476
第五节 虫霉菌病 478
第六节 足分支菌病 479
第七节 放线菌病 481
第十章 全身性真菌病 484
第一节 流行性淋巴管炎 484
第二节 非洲组织孢浆菌病 489
第三节 组织孢浆菌病 489
第四节 芽生菌病 491
第五节 巴西芽生菌病 492
第六节 球孢子菌病 492
第十一章 条件性真菌病 494
第一节 念珠菌病 494
第二节 无名假丝酵母菌病 498
第三节 隐球菌病 499
第四节 毛霉菌病 505
第五节 曲霉菌病 513
第六节 其他条件性真菌病 530
一、非播散性霉菌病(Adiaspiromycosis) 530
二、金担子菌病(Aurecqasidiomycosis) 530
三、头孢子菌病(cephaloriomycosis) 530
四、镰刀菌病(Fusariomycosis) 530
五、地丝菌病(Geotrichosis) 530
六、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531
七、褐藻丝状菌病(Bhaeohydhomyuisis) 531
八、红酵母菌病(Rhodotorulosis) 531
九、帚霉菌病(Scopulariopsosis) 531
十、球拟酵母菌病(Torulopsosis) 531
参考文献 532
第四篇 动物真菌中毒病 559
第十二章 概述 559
第十三章 黄曲霉毒素中毒 561
第十四章 杂色曲霉毒素中毒 568
第十五章 赭曲霉毒素和桔青霉毒素中毒 572
第十六章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中毒 577
第一节 T-2毒素中毒 578
第二节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中毒 584
第三节 藨草镰刀菌醇中毒 585
第四节 雪腐镰刀菌烯醇类毒素中毒 586
第五节 葡萄状穗霉毒素中毒 588
第十七章 红青霉毒素中毒 591
第十八章 震颤源毒素中毒 593
第一节 烟曲霉震颤素中毒 593
第二节 青霉震颤素中毒 594
第三节 雀稗性蹒跚 594
第十九章 内酯毒素中毒 596
第一节 展青霉素中毒 596
第二节 青霉酸中毒 601
第二十章 葚孢霉素中毒 603
第二十一章 交链孢霉素中毒 605
第二十二章 黑斑病甘薯毒素中毒 608
第二十三章 岛青霉毒素中毒 611
第一节 岛青霉黄变米中毒 611
第二节 黄绿青霉黄变米中毒 612
第三节 桔青霉黄变米中毒 613
第二十四章 镰刀菌毒素中毒 614
第一节 串珠镰刀菌毒素中毒 614
第二节 丁烯酸内酯中毒 620
第三节 赤霉烯酮中毒 623
第二十五章 麦角生物碱中毒 630
第二十六章 流涎胺中毒 636
第二十七章 羽扇豆毒素中毒 637
第二十八章 松孢菌素类中毒 638
第二十九章 3-硝基丙酸中毒 640
第三十章 毒蕈中毒(毒蘑菇) 643
第一节 肝损害型毒蘑菇 643
第二节 神经精神型毒蘑菇 644
第三节 胃肠炎型毒蘑菇 645
第四节 溶血型毒蘑菇 645
第五节 诊断与治疗 646
第六节 预防 647
第三十一章 其他真菌毒素中毒 649
第一节 毒树枝状菌毒病 649
第二节 黑穗病菌和腥黑穗病菌中毒 650
第三节 锈病菌中毒 651
第四节 稻曲菌中毒 652
参考文献 653
第五篇 真菌与真菌毒素检测技术 677
第三十二章 病原真菌检验技术 677
第一节 常规检查 677
一、采集标本 677
二、直接检查 677
三、培养检查 678
四、动物接种 683
五、病理组织学检查 684
六、滤过紫外线检查 685
第二节 特殊检查 685
一、染色检查 685
二、生化试验 686
三、药敏试验 687
四、营养试验 688
五、免疫试验(皮肤试验) 689
六、毛发穿孔试验 690
七、菌落切片检查 691
第三十三章 饲料真菌检验技术 692
第一节 饲料的选择与寄送 692
一、禾秸、干草等样品的选取 692
二、谷物及配合饲料的选取 692
三、青贮饲料的选取 692
四、生长中草本植物的选取 692
第二节 饲料感观分析 692
一、禾秸、干草等粗饲料 693
二、谷类(大麦、燕麦、小麦及其他) 693
三、粉状饲料 693
第三节 饲料的显微镜检查 693
一、样品的直接检查 693
二、培养真菌的显微镜检查 694
第四节 真菌的分离培养 694
一、试验器皿的准备 694
二、分离和纯化真菌的方法 695
三、各类样品真菌分离培养方法 698
四、分离培养结果判断 700
第五节 真菌鉴定方法 701
一、肉眼和低倍镜下观察形态和特征 702
二、显微镜下观察孢子或子实体结构与形态 703
第六节 饲料真菌带菌量卫生标准 704
第三十四章 真菌染色与培养基制备 705
第一节 真菌染色 705
一、涂片的制备 705
二、染色剂与染色方法 706
第二节 常用培养基制备 710
一、培养基的类型 711
二、制备培养基的注意事项 711
三、常用真菌培养基的制备 712
第三十五章 饲料真菌毒素检测技术 727
第一节 生物检测法 727
一、真菌抑制法 727
二、豌豆发芽抑制法 728
三、鸽子呕吐试验 728
四、动物皮肤试验 729
五、小白鼠的毒性试验 730
六、小白鼠、大白鼠子宫增重试验 731
七、抑制鸡胚孵化 731
八、幼虾毒性试验 732
九、雏鸭灌胃试验法 732
十、黄曲霉毒素对巨大芽孢杆菌的抑制试验 733
十一、其他方法 734
第二节 物理化学检测法 734
一、微柱筛选法 735
二、薄层色谱法(TLC) 736
三、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 773
四、其他化学检测法 778
第三节 免疫学检测法 780
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780
二、放射免疫(RLA)检测法 787
三、单克隆(McAb)技术 789
第四节 饲料中真菌毒素限量 793
一、黄曲霉毒素 793
二、赭曲霉毒素A 796
三、T-2毒素 797
四、展青霉素 797
五、粮食中麦角的限量标准 797
参考文献 799
附录 805
附录Ⅰ 抗真菌药物 805
附录Ⅱ 名词解释 810
附录Ⅲ 中、英文词汇表 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