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
第二节 分析化学的分类 1
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1
二、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 2
三、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2
四、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与超微量分析 3
五、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这是根据分析方法的目的来分类的 3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 3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5
第一节 误差的分类 5
一、系统误差 5
二、偶然误差 6
第二节 准确度与精密度 6
一、准确度与误差 6
二、精密度与偏差 7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8
四、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9
第三节 误差的传递 10
一、系统误差的传递 11
二、偶然误差的传递 11
第四节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12
一、有效数字 12
二、数字的修约规则 13
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13
第五节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14
一、基本概念 14
二、可疑值的取舍 19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23
第一节 概述 23
第二节 滴定分析方法和滴定方式 23
一、滴定分析方法的分类 23
二、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24
三、常用的滴定方式 24
第三节 标准溶液 25
一、标准溶液的配制 25
二、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7
第四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27
一、滴定分析中的计量关系 28
二、滴定分析法有关计算 28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31
第一节 概述 31
第二节 酸碱质子理论 31
一、酸碱的定义 31
二、溶剂合质子 32
三、酸碱反应的实质 32
四、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 32
五、酸碱的强度 33
六、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 33
第三节 溶液中酸碱各组分的分布 35
一、酸度与酸的浓度 35
二、分布系数 35
第四节 酸碱溶液pH的计算 38
一、水溶液中平衡的处理方法 38
二、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0
三、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1
四、多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1
五、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42
六、缓冲溶液pH的计算 43
第五节 酸碱指示剂 44
一、变色原理 44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44
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45
四、混合指示剂 46
第六节 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47
一、强酸(碱)的滴定 47
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49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52
第七节 滴定终点误差 54
一、强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54
二、弱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55
第八节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56
第九节 应用与实例 56
一、直接滴定法 56
二、间接滴定法 57
第十节 非水酸碱滴定法简介 57
一、概述 57
二、溶剂的性质 58
三、溶剂的分类 59
四、溶剂的选择 59
五、弱碱的滴定 59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62
第一节 概述 62
第二节 配位平衡 63
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各级配合物浓度的计算 63
二、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 64
三、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67
第三节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68
一、滴定曲线的计算 68
二、化学计量点PM′sp的计算 69
第四节 金属指示剂 70
一、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70
二、金属离子指示剂应该具备的条件 70
三、金属离子指示剂变色点PM′t的计算 71
四、常用金属离子指示剂 71
第五节 终点误差的计算 72
第六节 滴定条件的选择 74
一、酸度的选择和控制 74
二、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75
第七节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76
一、标准溶液 76
第八节 滴定方式和应用实例 76
一、直接滴定法 76
二、剩余滴定法 76
三、间接滴定法 77
四、置换滴定法 77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79
第一节 概述 79
第二节 氧化还原反应 79
一、条件电位 79
二、条件电位的影响因素 80
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82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 83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 84
一、滴定曲线 84
二、氧化还原指示剂 87
三、氧化还原预处理 88
第四节 碘量法 89
一、概述 89
二、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90
三、指示剂 91
四、应用与实例 91
第五节 高锰酸钾法 92
一、概述 92
二、标准溶液 92
三、指示剂 93
四、应用示例 93
第六节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93
一、溴酸钾法和溴量法 93
二、亚硝酸钠法 94
三、重铬酸钾法 94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 96
第一节 概述 96
第二节 银量法 96
二、指示终点的方法 98
三、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101
四、应用与实例 101
第八章 重量分析法 103
第一节 重量分析法概述 103
第二节 挥发法 103
一、基本原理 103
二、应用与示例 104
第三节 萃取法 105
第四节 沉淀法 105
一、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 105
二、沉淀的溶解度 106
三、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07
四、沉淀的形成 109
五、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110
六、沉淀条件的选择 112
七、重量分析的计算 113
第九章 分光光度法 115
第一节 基本原理 115
一、溶液颜色与光吸收的关系 115
二、朗伯—比尔定律 116
三、吸收光谱 117
四、显色反应 117
第二节 可见分光光度法 118
一、分光光度法 118
二、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118
三、定量分析方法 119
四、分光光度法的应用——血糖的测定 120
第十章 仪器分析法简介 122
第一节 概述 122
一、仪器分析及其原理 122
二、仪器分析的分类 122
三、仪器分析的特点 123
四、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的关系 123
五、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124
第二节 电化学分析法 124
一、电位分析法 124
二、电解分析法 124
三、电导分析法 125
四、伏安法 125
第三节 光学分析法 125
一、发射光谱 126
二、吸收光谱 127
第四节 色谱分析法 127
一、色谱法分类 128
二、色谱法的应用 130
实验部分 131
实验一 分析天平称量练习 131
一、实验目的 131
二、实验原理 131
三、实验内容 134
实验二 Na2 SO4含量的测定 134
一、实验目的 134
二、实验原理 134
三、试剂 134
四、实验步骤 135
五、思考题 135
实验三 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35
一、实验目的 135
二、实验原理 135
三、试剂 136
四、实验步骤 136
五、实验记录与结果处理 136
六、思考题 136
实验四 食用白醋中醋酸含量的测定 137
一、实验目的 137
二、实验原理 137
三、试剂 137
四、实验步骤 137
五、实验记录与结果处理 137
六、思考题 137
实验五 HC1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38
一、实验目的 138
二、实验原理 138
三、试剂 138
四、实验步骤 138
五、实验记录与结果处理 138
六、思考题 139
实验六 混合碱的分析(双指示剂法) 139
一、实验目的 139
二、实验原理 139
三、试剂 140
四、实验步骤 140
五、实验记录与结果处理 140
六、思考题 140
实验七 EDTA标准溶液与ZnSO4标准溶液的标定 141
一、实验目的 141
二、实验原理 141
三、试剂 141
四、实验步骤 141
五、实验记录与结果处理 142
六、思考题 142
实验八 葡萄糖酸钙含量的测定 142
一、实验目的 142
二、实验原理 143
三、试剂 143
四、实验步骤 143
五、数据记录 143
实验九 水中Ca2+,Mg2+离子含量的测定 143
一、实验目的 143
二、实验原理 144
三、试剂 144
四、实验步骤 144
五、实验记录与结果处理 144
六、思考题 145
实验十 明矾含量的测定 145
一、实验目的 145
二、实验原理 145
三、试剂 145
四、实验步骤 145
五、实验记录与结果处理 146
实验十一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46
一、实验目的 146
二、实验原理 146
三、试剂 146
四、实验步骤 147
五、实验记录与结果处理 147
六、思考题 147
实验十二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147
一、实验目的 147
二、实验原理 147
三、试剂 148
四、实验步骤 148
五、实验记录与结果处理 148
实验十三 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148
一、实验目的 148
二、实验原理 148
三、试剂 149
四、实验步骤 149
五、实验记录与结果处理 149
六、思考题 149
实验十四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49
一、实验目的 149
二、实验原理 150
三、试剂 150
四、实验步骤 150
五、实验记录与结果处理 150
六、思考题 151
实验十五 铜盐含量的测定 151
一、实验目的 151
二、实验原理 151
三、试剂 151
四、实验步骤 151
五、实验记录与结果处理 152
六、思考题 152
实验十六 AgNO3溶液的标准溶液标定及NH4SCN标准溶液的标定 152
一、实验目的 152
二、实验原理 152
三、试剂 153
四、实验步骤 153
五、实验记录与结果处理 153
六、思考题 154
实验十七 氯化铵含量的测定 154
一、实验目的 154
二、实验原理 154
三、试剂 154
四、实验步骤 154
五、实验记录与结果处理 154
六、思考题 155
实验十八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155
一、实验目的 155
二、实验原理 155
三、试剂 156
四、实验步骤 156
五、实验记录与数据处理 156
六、思考题 157
附录 158
附录1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158
附录2 国际原子量 161
附录3 某些化合物的分子量 162
附录4 弱酸、弱碱的离解常数 164
附录5 EDTA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对数值(lgKMY) 167
附录6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67
附录7 一些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 169
附录8 标准电极电位 170
附录9 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位 174
附录10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