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 1
中国宪法学三十年(1978—2008) 59
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 97
中国刑法学三十年(1978—2008) 159
中国行政法学三十年(1978—2008) 193
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 287
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 361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三十年(1978—2008) 421
中国环境法学三十年(1978—2008) 461
中国国际法学三十年(1978—2008) 491
中国法律史学三十年(1978—2008) 567
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 3
一、中国法理学三十年发展总体情况 3
(一)初步确立阶段 3
(二)快速发展阶段 5
(三)走向繁荣阶段 8
二、中国法理学三十年研究的基本问题与热点问题 11
(一)法的本体论及其相关问题 11
(二)法治国家建设及其相关问题 22
(三)法学研究发展及其相关问题 35
三、中国法理学三十年研究的主要成就、经验与不足 43
(一)主要成就 43
(二)主要经验 52
(三)主要不足 54
中国宪法学三十年(1978—2008) 62
一、三十年的宪法学沉浮 62
(一)1978—1988:宪法学研究的初步恢复期 63
(二)1989—1999:宪法学的缓慢变革期 67
(三)2000—2008:宪法学研究的全面觉醒期 69
二、三十年宪法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73
(一)从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到宪法学的基本范畴 73
(二)从宪法(宪政)的基本原则到宪法的根本目的 76
(三)宪法学的方法论问题:从粗放到精确 79
(四)人权与公民基本权利 84
(五)国家权力结构 86
(六)宪法与改革:修宪?还是“良性违宪”? 92
三、结语 95
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 99
引言 99
第一部分 三十年的简要回顾 100
一、民法总则 100
二、人格权法 112
三、物权法 115
四、债权法 123
五、继承法 128
六、亲属法 131
七、侵权责任法 133
八、商法 136
九、劳动法 138
第二部分 反思与展望 141
一、中国民法学研究的局限性 141
二、建构中国民法学内部的学术平台 145
三、建构民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学术平台:以民法原理为例 149
四、建构民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学术平台:以民法学方法为例 151
中国刑法学三十年(1978—2008) 161
一、中国刑法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61
(一)刑法学研究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 161
(二)刑法学研究对国家刑事立法的意义 162
(三)刑法学研究对刑事司法工作的意义 162
(四)刑法学研究对法学教育、培养法学人才的意义 163
(五)刑法学研究对繁荣法学、宣传法治的意义 163
二、中国刑法学研究三十年的基础与背景 164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刑法制度 164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刑法学研究的特点 165
(三)新中国成立后刑法学研究的徘徊时期 166
(四)“文化大革命”对刑法学研究的破坏 167
(五)中国社会的变迁为刑法学研究提供了新机遇 168
三、第一部刑法典的诞生与中国刑法学研究的新开端 168
(一)刑法学教科书 169
(二)中国刑法学专著 170
(三)中国刑法史学著作 171
(四)外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和国际刑法学著作 172
(五)刑法学论文 172
四、社会转型期的犯罪立法与刑法学专题研究的展开 172
(一)加强惩治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立法与刑法学研究 173
(二)加强惩治严重刑事犯罪立法与刑法学研究 175
(三)加强惩治破坏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立法与刑法学研究 177
五、刑法的全面修订与刑法学研究的新发展 181
(一)整合了刑法规范,实现了刑法制度的统一性 182
(二)增加了罪刑法定原则等重要刑法原则,强化了对人权的保障 182
(三)修改了落后或不合适的规定,体现了刑法制度的进步 182
(四)扩大了刑法规范的范围,将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纳入刑法 182
(五)采取“修正案”的立法方式,使刑法制度进一步科学化 183
(六)死刑制度是中国刑法制度研究的热点问题 183
(七)建立刑法司法解释法律制度,规范司法解释工作 184
(八)修订刑法典的颁行推动了刑法学研究的新发展 184
六、进入21世纪的中国刑法学研究新特点 186
(一)积极投入,形式多样 187
(二)围绕立法,广泛展开 188
(三)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188
(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189
(五)学科各领域研究拓展创新 190
(六)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191
中国行政法学三十年(1978—2008) 196
一、中国行政法学发展脉络:从“变法图强”到“依法行政” 196
(一)1978年前中国行政法学研究梗概 196
(二)1978年后中国行政法学的复兴 196
二、教义立场:当代中国行政法学知识谱系 208
(一)行政法学总论理论体系的确立和沿革——16部行政法学著作述评 208
(二)行政法学知识谱系的选择性移植与本土创新——来自对三部统编经典本科教科书的比较分析 217
三、源与流:当代中国行政法流派之理想类型及学说考辨 240
(一)行政法学流派之理想类型 240
(二)行政法学说、理论考辨 243
四、当代中国行政法学学者谱系及其学术贡献 246
(一)综述 246
(二)跨世纪的我国三代行政法学者谱系表 252
五、中国行政法学专业研究机构、组织概览 265
(一)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 265
(二)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内部设立的行政法相关教研机构 271
六、中国行政法学教研及行政法治实践纪事年表 276
(一)中国行政法治纪事年表 276
(二)中外重要行政法学交流活动年表 283
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 289
第一部分 刑事诉讼法学三十年 289
一、三十年刑事诉讼法学发展历程回顾 290
(一)刑事诉讼立法的发展 290
(二)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发展 292
二、刑事诉讼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 297
(一)刑事诉讼目的 297
(二)刑事诉讼价值 298
(三)刑事诉讼构造 299
(四)刑事诉讼职能 301
(五)刑事诉讼主体 302
(六)刑事诉讼文化 304
三、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研究成果 304
(一)关于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体系 304
(二)司法独立原则 305
(三)无罪推定原则 306
(四)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307
(五)程序公开原则 308
(六)一事不再理和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308
四、刑事诉讼程序与制度的研究成果 309
(一)审前程序 309
(二)审判程序 311
(三)刑事强制措施 315
(四)刑事和解制度 317
(五)刑事辩护制度 318
五、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前景展望 319
(一)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本土化研究 319
(二)加强应用法学的研究 319
(三)加强对社会学及自然科学中相关研究成果的借鉴 320
(四)加强刑事诉讼法学的系统化研究 320
第二部分 民事诉讼法学三十年 321
一、三十年民事诉讼法学发展历程回顾 321
(一)复苏阶段(1978—1982) 321
(二)初步发展阶段(1982—1991) 323
(三)初步深化阶段(1991—1996) 325
(四)加速深化阶段(1996—2007) 328
(五)成熟发展阶段(2007—) 332
二、主要发展成就 333
(一)为民事诉讼法的制定和修订提供理论和舆论准备,推动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完善 333
(二)运用民事诉讼法学理论指导民事诉讼实践 334
(三)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基本建立 335
(四)民事诉讼法学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地位不断提升 339
三、反思及展望 340
第三部分 行政诉讼法学三十年 341
一、中国行政诉讼法学发展的历程 341
(一)第一阶段:从无到有阶段(1978—1989) 342
(二)第二阶段:从小到大阶段(1989—2000) 343
(三)第三阶段:由弱渐强阶段(2000—) 344
二、三十年里取得的成果 345
(一)与立(司)法相联系研究成果 345
(二)学科体系建设研究成果 346
(三)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347
(四)比较法学研究成果 348
(五)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349
三、三十年发展历程凸显出来的学科发展规律 349
(一)宪政催化规律:权力与权利(力)互动 349
(二)司法运行规律:公正与效率、秩序与自由互动 351
(三)法学研究规律:理论与实践、一元与多元、本土与国际的互动 352
(四)环境影响规律:环境与法学研究互动 354
第四部分 我国诉讼法学的发展趋势 354
一、哲理化 355
二、宪法化 355
三、契约化 356
四、专题化 357
五、多元化 358
六、本土化 359
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 363
一、中国证据法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概况 363
(一)证据法学学科的重建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363
(二)证据法学学科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364
(三)证据法学学科的繁盛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365
(四)成就与不足:回首证据法学学科30年 367
二、证据法论 368
(一)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和功能 368
(二)证据的概念 373
(三)证据的种类 376
(四)证据法的立法模式 378
(五)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380
(六)证据分类 384
(七)证据规则 386
三、证明论部分 393
(一)证明的概念 393
(二)证明对象 397
(三)证明责任 399
(四)证明标准 407
(五)免证事由 413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三十年(1978—2008) 424
一、从被动到主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必然转折 424
二、从缺残到完备: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精细打磨 428
(一)我国知识产权的立法概况 428
(二)我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制度 431
(三)我国知识产权的司法制度 432
三、从实用到实效:我国知识产权理论的发展轨迹 435
四、从单一到多元: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宏观概览 438
(一)以教材建设为基础促进知识产权法学教育 438
(二)知识产权教研机构的建立使知识产权教研工作规范化 439
(三)培养知识产权人才以迎接知识产权竞争 442
五、从仿制到创造:知识产权运用与企业竞争力 445
六、从今天到明天: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前景展望 447
(一)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仍需完善 448
(二)建立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适应的公共政策配套体系 448
(三)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449
(四)积极参与国际立法 449
附录 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概况 450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立法 450
(二)国务院以及各部委制定的法规规章 451
(三)司法解释 456
(四)知识产权地方立法 458
中国环境法学三十年(1978—2008) 464
一、环境法学科和学者 463
(一)环境法学科的发展:从初创到繁荣 463
(二)环境法学术队伍发展:日益壮大 467
二、环境法学三十年研究的重大主题 469
(一)环境法学学科名称和定位 469
(二)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和方法 470
(三)环境法体系 473
(四)环境法学的研究方法 475
(五)关于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476
(六)环境法基本制度 477
(七)环境权 478
(八)关于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479
(九)关于环境法律责任 480
(十)关于法律的生态化 482
(十一)关于非人类(动、植物)的权利 483
三、简短的总评 486
(一)三十年来环境法学研究的特点 486
(二)三十年来环境法学研究的缺点 487
(三)展望环境法学的未来 488
中国国际法学三十年(1978—2008) 493
第一部分 中国国际公法学三十年 493
一、三十年中国国际法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493
(一)恢复阶段(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 493
(二)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一) 493
二、三十年中国国际法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496
(一)注重运用国际法原理分析国际关系中的热点问题 496
(二)国际法研究方法有所创新和突破 498
(三)注意结合中国的实践 498
(四)学术交流活动频繁 498
(五)重视国际法的教学问题 499
三、三十年中国国际法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500
(一)国际法研究方法略显单一 500
(二)对国际法基本理论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501
(三)对中国国际法学的理论与实践未能很好地加以总结 502
(四)中国国际法学的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 502
四、未来中国国际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503
(一)中国国际法学的发展趋势 503
(二)中国国际法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505
第二部分 中国国际私法学三十年 508
一、三十年中国国际私法学的发展进程 509
二、三十年中国国际私法的学术热点 513
(一)中国国际私法立法问题 513
(二)中国国际私法的司法实践问题 520
(三)国际私法基本理论问题 525
(四)国际私法的一些具体问题 530
三、三十年中国国际私法学发展的简要评析 535
四、中国国际私法学发展展望 536
五、中国国际私法学会活动回顾 538
(一)学会历届年会及研讨主题 539
(二)学会的专题讨论 541
(三)学会的对外交流 544
(四)学会出版物 545
第三部分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三十年 545
一、三十年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创立和发展概况 546
(一)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创立 546
(二)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蓬勃发展 547
二、三十年中国国际经济法学术发展回顾 549
(一)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 549
(二)国际贸易法 552
(三)国际投资法 556
(四)国际货币金融法 558
(五)其他国际经济法分支领域 560
三、三十年中国国际经济法学问题反思 560
(一)学科基本理论体系尚不成熟 561
(二)研究对象选择上过于追逐热点 561
(三)部分领域研究成果法学知识含量有限 561
(四)研究方法的僵化和低层次 562
(五)研究成果国际影响有限 563
四、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发展展望 563
(一)国际经济法学发展趋势 563
(二)国际经济法学重要发展领域 564
中国法律史学三十年(1978—2008) 569
第一部分 中国法律史学三十年发展报告 569
一、三十年回顾:中国法律史学的复兴与发展 569
(一)1978年以前中国法律史学发展之概要 569
(二)1978年以来中国法律史学发展之概要 570
(三)学科建设:新中国法律史学的创建和新的学科教学研究体系的形成 573
(四)机构发展:从中国法律史学会的成立到教育部重点基地的建设 576
(五)境外的中国法律史学研究 580
(六)困境与反省 581
二、领域、问题与方法:中国法律史学的三十年发展述要 583
(一)研究领域的扩展 583
(二)重大问题研究的深化 589
(三)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593
三、总结与省思:中国法律史学三十年建设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593
(一)关于中国法律史学性质的认识问题 593
(二)关于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宏观体系 595
(三)关于中国法律史学价值的认识问题 598
(四)关于中国法律史材料的运用问题 599
(五)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方法的运用问题 601
(六)关于法律史研究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602
四、呼唤中国法律史学的学科制度创新 603
第二部分 外国法制史学三十年发展报告 605
一、外国法制史学百年发展回顾 605
二、1978年以来三十年外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 608
(一)外国法制史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培养 608
(二)外国法制史学科的教材体系 608
(三)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的成立与发展 610
(四)外国法制史的研究成果 611
(五)外国法制史学科研究热点与创新 613
三、外国法制史研究现状之评估 615
四、当前外国法制史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618
(一)法制史与法律思想史相互分隔,存在所谓“两张皮”的现象 618
(二)以研究对象为中心 619
(三)关于外国法制史学科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619
五、外国法律史研究展望 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