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意义 3
第二节 分析角度和研究框架 5
一、本书的分析角度 5
二、本书的研究框架 7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内容 8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10
一、关联交易和非公平关联交易 10
二、内部交易和内幕交易 17
三、内部人控制 19
四、控制权收益 20
五、“隧道挖掘”或掏空(Tunneling) 21
第五节 本书的特色与创新 23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5
第一节 理论基础 25
一、企业契约理论 25
二、委托—代理理论 28
三、所有权理论 30
四、理论评述 31
第二节 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 33
一、理论基础 33
二、理论模型 42
三、实证研究证据 56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评述 58
一、国外非公平关联交易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59
二、国内关联交易治理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60
本章小结 61
第三章 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63
第一节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制度背景 63
一、非公平关联交易产生的制度根源: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失衡 63
二、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的主要诱因:再融资制度 65
三、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的间接诱因:会计信息披露不透明和监管处罚不力 66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概况 68
一、2002~2004年上市公司分类关联交易汇总 69
二、2002~2004年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资金往来分类汇总 74
三、2002~2004年关联交易分行业汇总 75
四、2002~2004年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总体分析 77
第三节 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产生的原因 79
一、非公平关联交易产生的根源:所有权制度 79
二、非公平关联交易产生的间接原因: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力 80
本章小结 86
第四章 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识别模型 87
第一节 引言及相关文献回顾 87
一、引言 87
二、相关文献回顾 88
第二节 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的度量 89
一、非公平关联交易概念 89
二、非公平关联交易度量 90
第三节 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识别模型 91
一、研究假设 93
二、样本选择和变量说明 94
第四节 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的检验模型 97
一、研究假设 97
二、研究方法和模型选择 98
三、样本选择和变量说明 99
第五节 实证研究结果 101
一、关联交易描述性统计 101
二、非公平关联交易的识别和市场检验结果 103
本章小结 106
第五章 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09
第一节 引言及相关文献回顾 109
一、引言 109
二、相关文献回顾 109
第二节 制度背景和所有权特征 112
一、制度背景 112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 112
第三节 研究设计 115
一、研究假设 115
二、研究变量 117
三、样本数据的选取 121
四、模型建立 122
第四节 实证统计结果分析 123
本章小结 128
第六章 独立董事抑制非公平关联交易的实证分析 131
第一节 引言及相关文献回顾 131
一、引言 131
二、相关文献回顾 132
第二节 研究设计 134
一、研究假设 134
二、研究变量 134
三、样本数据的选取 136
四、模型建立 137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138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138
二、回归统计结果分析 140
本章小结 143
第七章 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典型案例分析 145
第一节 美国安然事件案例分析 146
一、案例概况 146
二、安然公司舞弊手段、方法和原因 148
三、安然事件产生的后果和启示 162
第二节 我国科龙电器非公平关联交易案例分析 166
一、案例概况 168
二、科龙事件财务舞弊手段和原因 170
三、科龙事件的后果与启示 179
本章小结 185
第八章 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的规制措施 187
第一节 从公司治理层面规范关联交易 187
一、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187
二、强化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 194
第二节 从会计规范层面规范关联交易 196
一、会计规范在确认、计量方面的完善 197
二、会计规范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完善 201
第三节 从证券法层面规制关联交易 204
一、应调整和协调各项法规的定位与职能 205
二、《证券法》应明确关联交易、关联人概念 206
三、《证券法》在上市审查中应增加对关联交易的审查 206
四、尽早实现国有股、法人股的全流通 207
第四节 从公司法层面规制关联交易 208
一、引进揭开面纱原则和深石原则,保护债权人利益 209
二、规定控股股东的民事赔偿义务和补偿责任 209
三、建立小股东代位诉讼制度,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210
第五节 非公平关联交易的刑法规制 211
本章小结 212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215
一、本书研究结论 215
二、政策建议 217
参考文献 221
后记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