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6
一、中国文学之特色 26
二、中国文学史之意义 27
三、时代之区分 28
第一篇 上古文学 29
第一期 唐虞三代之文学 29
第一章 上古文学概观 29
第二章 唐虞文学 30
一、唐虞文学 31
二、股肱元首之歌 31
三、二典三谟之文 31
第三章 三代文学 31
一、夏代文学 31
一、殷代文学 32
三、周代文学 33
第四章 春秋战国之文学 35
一、春秋战国文学概观 35
二、春秋战国时期之学术思想 36
甲、儒家 36
孔子·子思·孟子·荀子 36
乙、道家 38
老子,御寇·庄周 39
丙、墨家 40
墨翟 40
丁、杨家 40
杨朱 40
戊、法家 40
管仲·商鞅·申不害·韩非 41
三、春秋时期之散文 42
春秋左氏传 43
春秋榖梁传 43
春秋公羊傅 43
晏氏春秋 44
吕氏春秋 44
国语·战国策 44
四、战国时期之韵文 45
屈原·宋玉·楚辞 45
第五章 秦代文学 46
秦代文学概观 46
李斯 47
第二篇 中古文学 48
第二期 汉魏六朝文学 48
第一章 西汉文学 48
一、西汉文学概观 48
二、汉初文学与黄老 49
高祖之大风歌 49
陆贾 50
汉初之黄老 50
三、文景时代之文学 50
贾谊·晁错 51
四、武帝时代之文学盛运 52
淮南王安 53
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如 54
枚皋·东方朔 54
五、五言古体诗与苏武李陵之诗 55
五言古体诗之樹立 55
古诗十九首 56
李陵与苏武 56
六、昭帝以后之文学 57
昭帝宣帝与文学沈滞 57
元帝之文教复兴与阿佞文学 58
刘向·刘歆·杨雄 59
第二章 后汉文学 60
一、光武帝与后汉文学概观 60
二、后汉主要文学家 61
王充·班彪·班固 61
三、训诂学之流行与主要训诂学家 62
包咸·贾逵·马融 63
许慎·郑玄·服虔 64
四、后汉三贤 64
第三章 魏晋文学 65
一、魏晋文学概观 65
二、魏之曹操与建安文学 66
甲、曹操父子 66
曹操与建安文学 66
诗人曹操·曹丕·曹植 67
乙、邺下七子 68
王粲·陈琳·阮瑀 68
刘桢·应玚·徐干·孔融 68
三、儒教没落与竹林七贤 69
阮籍·稽康 70
四、太康之文学 71
晋代主要文学家 71
陆机·潘岳·左思 72
张协·陆云·潘尼 73
张载·传玄·陶潜 74
五、南北朝之佛教思潮与文学 76
第四章 宋齐梁陈之文学 77
一、宋之文学 77
元嘉文学 77
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77
二、齐之文学 78
齐文学之特色 78
谢眺·王融 79
三、梁之文学 80
梁代文学之特色 80
武帝·简文帝 81
元帝·昭明太子 81
何逊·庾肩吾·沈约·任昉 82
四、陈之文学 83
徐陵 84
第五章 北朝文学 84
一、北朝文学之先驱 84
庾信·王褒 85
二、北朝文学家 85
温子昇·邢邵·魏收 86
第六章 隋代文学 86
一、隋代文学之特色 86
二、隋代文学家 87
炀帝与文学 87
卢思道 87
第三篇 近古文学 89
第三期 唐宋元明之文学 89
第一章 唐代文学 89
一、唐代文学概观 89
二、唐代之区分 92
三、唐代之儒学 92
甲、太宗奖励儒学 92
乙、十八学士 93
陆元朗·颜师古·孔颖达 93
房玄龄·杜如晦 94
四、初唐之诗 94
甲、初唐四杰 95
王勃·杨烱·卢照鄰 95
骆宾王·四杰之比较 96
乙、唐诗之革新与陈子昻张九龄 97
丙、沈宋二家与律诗 98
诗之古体与近体 99
沈佺期 99
宋之问 99
五、盛唐之诗 100
李白·杜甫·李杜之比较 100
王维·王昌龄 103
孟浩然·高适·岑参 104
六、中唐之文学 105
甲、中唐诗人 105
乙、大历十才子 105
韩翃·卢纶·钱起·李端 106
丙、元和长庆之诗运 107
诗人韩愈 107
白居易·元稹 108
刘禹锡·孟郊·李贺 108
张籍·李翱·贾岛 109
七、唐代文学复兴状况 110
韩、柳之古文复兴 110
文章家韩愈 111
柳宗元 111
韩柳之比较 112
八、唐代佛教文学 112
九、晚唐文学 113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113
第二章 宋代文学 116
一、宋代文学概观 116
二、西崑体 118
杨亿·刘筠·钱惟寅 118
三、庆历文学之盛 119
甲、古文复兴与欧阳修 120
古文复兴之先锋 120
欧阳修 120
乙、宋诗革新之先锋 121
苏舜卿·梅尧臣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