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重庆新诗的过程描述 3
第一章 重庆诗歌的文化遗传及早期重庆新诗 3
第一节 诗裁锦绣本源丰 9
第二节 早期重庆新诗的发生动因与历史流变 29
第三节 白屋诗人吴芳吉 49
第二章 抗战时期:重庆新诗的第一次高潮 62
第一节 “文协”活动与重庆诗坛内质 63
第二节 诗人汇聚,共铸辉煌 69
第三节 阵地庞大,诗潮涌流 73
第三章 “十七年”的重庆新诗 80
第一节 诗人的生存和创作环境 80
第二节 “十七年”新诗创作概述 82
第三节 为政治服务的诗歌 85
第四节 高亢的建设之歌 89
第五节 主流外的另类诗花 94
第六节 几部长诗 101
第七节 两次座谈会 两次批判 一本诗专号 104
第四章 新时期:重庆新诗的第二次高潮 111
第一节 兴旺的诗人队伍 112
第二节 出版与研究 126
第三节 中国新诗的“上园”道路 136
第五章 90年代的重庆新诗 141
第一节 多元并进的诗歌创作 142
第二节 出版与研究 154
第三节 诗歌交流活动 159
第四节 ’93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 167
卷二 重庆诗人与诗评家 175
第六章 方敬 175
第一节 方敬生平与创作轨迹 176
第二节 方敬的艺术特色 189
第七章 杨吉甫 208
第一节 “墙里开花墙外红” 210
第二节 杨吉甫小诗的诗情体验 213
第三节 杨吉甫田园小诗的美学特征 239
第四节 杨吉甫田园小诗的历史评价 246
第八章 沙鸥 248
第一节 生平及其创作、评论概述 248
第二节 爱情诗: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诗意表现 256
第三节 传统技法创新的新山水诗 264
第四节 独具个性的新诗理论 276
第九章 余薇野 穆仁 284
第一节 余薇野 284
第二节 穆仁 304
第十章 梁上泉 329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概述 329
第二节 民间影响的音乐文学创作 342
第三节 现代格律诗实验、儿童诗创作 353
第十一章 张继楼与儿童诗 367
第一节 重庆儿童诗概况 367
第二节 张继楼 373
第三节 其他儿童诗人 383
第十二章 傅天琳 398
第一节 傅天琳生平 398
第二节 傅天琳诗歌的诗情体验 402
第三节 傅天琳诗歌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417
第十三章 李钢 431
第一节 李钢生平 431
第二节 李钢诗歌的诗情体验 433
第三节 李钢诗歌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454
第十四章 “五色土”诗群 466
第一节 徐国志 467
第二节 培贵 476
第三节 再耕 487
第四节 王长富 493
第五节 杨永年 500
第十五章 王川平 梁平 柯愈勋 华万里 506
第一节 王川平 507
第二节 梁平 516
第三节 柯愈勋 530
第四节 华万里 538
第十六章 邹绛 陆棨 万龙生与现代格律诗 547
第一节 邹绛 548
第二节 陆棨与万龙生 556
第十七章 《界限》诗群 564
第一节 《界限》诗群概说 564
第二节 李元胜 565
第三节 何房子 向阳 571
第四节 雨馨 沈利 576
第十八章 少数民族诗群 584
第一节 冉庄 585
第二节 何小竹 590
第三节 冉冉 冉仲景 595
第十九章 吕进 603
第一节 吕进与中国现代诗学 603
第二节 吕进诗学研究的学术取向 607
第三节 吕进诗学体系的构成及其超越性 610
第四节 新时期中国诗学研究中的吕进诗学体系 620
第五节 吕进诗论的学术品格 625
第二十章 石天河与其他诗歌评论家 630
第一节 石天河 631
第二节 陈本益、周晓风、蒋登科、毛翰 638
第三节 李怡、王毅 656
附录 665
第二十一章 何其芳 665
第一节 从新月诗风到象征诗风的发展 666
第二节 《预言》的思想和艺术 671
第三节 《夜歌》的思想和艺术 695
第四节 何其芳后期诗歌创作及其对诗歌理论批评的贡献 705
第二十二章 邓均吾 720
第一节 邓均吾与早期创造社和浅草社 720
第二节 邓均吾的文学翻译、诗歌创作及其研究 728
第三节 邓均吾早期新诗的艺术成就 732
主编后记 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