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免疫学绪论 1
第一节 免疫及免疫功能 1
第二节 免疫类型 1
第二章 抗原 4
第一节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4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 5
第三节 抗原的分类 6
第四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7
第三章 抗体及免疫球蛋白 12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2
第二节 抗体的功能 14
第三节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15
第四节 抗体的制备 17
第四章 补体系统 20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性质 20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21
第三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24
第五章 MHC分子 26
第一节 HLA复合体 26
第二节 HLA分子 28
第三节 HLA与临床医学 31
第六章 免疫系统 33
第一节 免疫器官 33
第二节 免疫细胞 35
第三节 免疫分子 43
第七章 免疫应答 48
第一节 概述 48
第二节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49
第三节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54
第四节 免疫调节 57
第五节 免疫耐受 60
第八章 抗感染免疫 64
第一节 固有性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64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66
第三节 抗各类病原生物感染的免疫 67
第九章 超敏反应 71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71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73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75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77
第十章 免疫学应用 80
第一节 免疫学防治 80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 83
第十一章 病原微生物概论 89
第十二章 细菌的生物学特征 92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92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 98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变异 105
第十三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108
第一节 细菌感染源及感染途径 108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109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类型 112
第四节 医院感染 113
第五节 细菌感染检测法 116
第十四章 呼吸道感染细菌 118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18
第二节 脑膜炎奈瑟菌 121
第三节 白喉棒状杆菌 122
第四节 肺炎链球菌 123
第五节 其他呼吸道感染的细菌 123
第六节 呼吸道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24
第十五章 消化道感染细菌 126
第一节 埃希菌属 126
第二节 志贺菌属 128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29
第四节 霍乱弧菌 132
第五节 幽门螺杆菌 133
第六节 消化道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33
第十六章 创伤感染病原菌 136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36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38
第三节 破伤风梭菌 139
第四节 产气荚膜梭菌 140
第五节 无芽孢厌氧菌 141
第六节 其他细菌 142
第七节 创伤感染的防治原则 143
第十七章 引起食物中毒细菌 144
第一节 副溶血性弧菌 144
第二节 肉毒梭菌 145
第三节 其他引起食物中毒细菌 146
第四节 食物中毒防治原则 146
第十八章 性传播细菌 148
第一节 淋病奈瑟菌 149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 150
第三节 沙眼衣原体 151
第四节 溶脲脲原体 152
第五节 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原则 152
第十九章 动物源性细菌 154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154
第二节 鼠疫耶尔森菌 155
第三节 立克次体 155
第四节 其他动物源性细菌 155
第五节 动物源性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56
第二十章 真菌 157
第一节 真菌概述 157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真菌 160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162
第一节 病毒大小与形态 162
第二节 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63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164
第四节 病毒的抵抗力 165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致病性与感染 168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168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 171
第二十三章 呼吸道病毒 173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173
第二节 麻疹病毒 174
第三节 腮腺炎病毒 175
第四节 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 176
第五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177
第六节 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177
第二十四章 肠道感染病毒 180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180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181
第三节 轮状病毒 181
第四节 肠道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182
第二十五章 肝炎病毒 184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184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185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188
第四节 其他肝炎病毒 189
第五节 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及防治原则 190
第二十六章 虫媒病毒及出血热病毒 193
第一节 虫媒病毒 193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194
第二十七章 逆转录病毒 196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96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198
第二十八章 其他途径感染病毒 200
第一节 疱疹病毒 200
第二节 狂犬病病毒 202
第二十九章 人体寄生虫概论 203
第一节 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 203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205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流行和防治 206
第三十章 肠道寄生虫 208
第一节 肠道寄生蠕虫 208
第二节 肠道寄生原虫 214
第三节 肠道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及防治原则 216
第三十一章 脏器寄生虫 218
第一节 华支睾吸虫 218
第二节 卫氏并殖吸虫 219
第三节 细粒棘球绦虫 221
第四节 脏器寄生虫病实验诊断及防治原则 222
第三十二章 血液和淋巴系统寄生虫 224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 224
第二节 马来布鲁线虫和班氏吴策线虫 226
第三节 疟原虫 227
第四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 229
第五节 血液和淋巴系统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229
第三十三章 其他部位寄生虫 231
第一节 泌尿生殖道寄生虫 231
第二节 皮肤肌肉寄生虫 232
参考文献 234
相关网址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