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 1
第一章 空气污染概论 1
第一节 污染来源 1
第二节 空气污染的类型 2
第三节 污染物分类 4
第四节 污染物的状态 5
第二章 与空气监测有关的自然因素 11
第一节 天气因素 11
第二节 地形条件 21
第三章 空气质量标准及监测结果的表示方法 26
第一节 空气质量标准 26
第二节 污染源排放标准 29
第三节 监测结果的表示方法 30
第四章 布点及采样的一般原则 37
第一节 环境空气监测的布点与采样 37
第二节 污染源监测的采样布点 44
第五章 采样系统的组成 52
第一节 环境空气监测采样系统的组成 52
第二节 污染源监测采样系统的组成 68
第六章 颗粒物采样 80
第一节 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采样 80
第二节 污染源颗粒物的采样 90
第七章 气体采样 101
第一节 环境空气的气体采样 101
第二节 污染源排气的采样 108
第八章 颗粒物的测定 111
第一节 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 111
第二节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112
第三节 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 118
第九章 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122
第一节 环境空气中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122
第二节 污染源排放物中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140
第十章 无机含氮化合物的测定 149
第一节 环境空气中含氮化合物的测定 149
第二节 污染源排放物中含氮化合物的测定 157
第十一章 环境空气中臭氧和总氧化物及光化学污染物的测定 166
第一节 臭氧及总氧化物测定 166
第二节 过氧化氢的测定 170
第三节 脂肪醛的测定 171
第四节 过氧乙酰硝酸酯的测定 177
第十二章 含碳化合物的测定 180
第一节 环境空气中含碳化合物的测定 180
第二节 污染源排气中含碳化合物的测定 187
第十三章 空气污染源控制 192
第十四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 198
第十五章 气态污染物的常规控制新技术 232
第十六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新技术 259
第十七章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280
第十八章 数据处理 304
第一节 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 304
第二节 原始数据的记录和报表 306
第三节 常用统计量 311
第四节 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处理 321
第十九章 监测数据的综合表示法 329
第一节 列表法 329
第二节 图示法 329
第三节 污染浓度变化趋势的分析 347
第四节 监测数据的相关分析 352
第二十章 空气质量评价指数 357
第一节 几种空气质量指数 357
第二节 空气质量评价指数的选择 364
第二十一章 常用大气扩散计算模式 367
第一节 高斯模式 367
第二节 萨顿扩散模式 370
第三节 扩散参数的估算方法 371
第四节 烟气抬升的数值模式 378
第二十二章 空气质量监测规划的任务 383
第一节 城市和工业区域空气质量监测规划的任务 383
第二节 乡村和边远地区空气质量监测规划的任务 384
第三节 统计设计方面的设想 386
第二十三章 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 387
第一节 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的基本情况 387
第二节 时间变化 387
第三节 空间变化 389
第四节 相关分析 390
第二十四章 单一监测站的建站规范 392
第一节 建设单一监测站的基本要求 392
第二节 实际的设想 392
第三节 仪器造成的采样变化率 393
第四节 采样站附近的微气候环境 394
第五节 在空旷乡间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站的规范 395
第六节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建站规范 398
第七节 预测的土地使用类型 399
第二十五章 常规空气监测质量控制 401
第一节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401
第二节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425
第二十六章 空气质量连续自动 监测系统的性能审核 456
第一节 性能审核工作的一般原则 456
第二节 性能审核工作的质量控制程序 458
第三节 性能审核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460
第二十七章 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管理 465
第一节 系统工作人员的培训 465
第二节 系统主要设施的管理 466
第三节 质量保证程序的执行 469
第四节 维护检修制度的建立 470
第五节 技术档案文件的管理 474
第二十八章 大气污染监测与环境管理 476
第一节 环境监督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 476
第二节 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督的重要手段 486
第三节 大气污染监测与环境监督 493
第二十九章 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物监测分析方法 500
第一节 大气监测主要分析方法 500
第二节 自动监测分析方法与流程 507
第三十章 经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 512
第三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 514
第三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25
第三十三章 环境保护法规解释管理办法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