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课程概况 1
1.1 课程背景 1
1.2 教学现状与改革 1
1.2.1 环节基础教学 1
1.2.2 工程素质培养 3
1.2.3 学科理论引导 3
1.3 教学研究与实践 3
1.3.1 培养目标 3
1.3.2 培养方案 3
1.3.3 作业设置 4
1.3.4 教学方法 5
1.4 作业题库 5
第2章 专业认知 7
2.1 初识建筑 7
2.1.1 何谓建筑 7
2.1.2 中国古代建筑史概述 8
2.1.3 西方古代建筑史概述 11
2.1.4 建筑初体验 16
2.2 识图制图 17
2.2.1 平面图 17
2.2.2 立面图 20
2.2.3 剖面图 21
2.2.4 建筑绘图中尺寸的标注方法 23
2.2.5 建筑的其他表达方法 24
第3章 表现基础 25
3.1 建筑钢笔画基本技法 25
3.1.1 绘画工具 25
3.1.2 基本技法 27
3.2 钢笔画配景训练 28
3.2.1 常用建筑配景 28
3.2.2 建筑配景与环境气氛 32
3.3 钢笔画综合训练 33
3.3.1 基本画法 33
3.3.2 景深与构图 36
3.3.3 学习方法 37
第4章 设计解析 38
4.1 名师作品模型复原 38
4.1.1 模型复原的目的和意义 38
4.1.2 模型复原的要求 38
4.1.3 模型复原的方法和步骤 38
4.2 名师建筑作品解析 39
4.2.1 建筑解析的方法 39
4.2.2 安藤忠雄名作实例解析 39
第5章 设计基础 43
5.1 功能/尺度研究 43
5.1.1 尺度的概念 43
5.1.2 人体自身数据 44
5.1.3 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 46
5.1.4 建筑构件的合理尺寸要求 48
5.1.5 无障碍尺度研究 49
5.2 形态/二维—三维转换研究 51
5.2.1 形式、构成与设计基础 51
5.2.2 形态构成的要素 53
5.2.3 形态观察与研究 58
5.2.4 形态构成 64
5.3 结构/材料研究 72
5.3.1 结构 72
5.3.2 材料 73
5.3.3 设计思维与建构体验 75
5.4 空间/流线研究 78
5.4.1 空间限定 78
5.4.2 空间组合 80
5.4.3 空间流线 82
第6章 综合设计 85
6.1 设计要点 85
6.2 设计实例 86
6.2.1 资源节约型装置设计 86
6.2.2 多功能装置设计 87
6.2.3 防灾装置设计 88
第7章 优秀作业范例 89
7.1 专业认知 89
题目 鲁滨逊的家 89
7.2 表现基础——钢笔画练习 91
7.2.1 题目1 钢笔画训练:线条与肌理 91
7.2.2 题目2 钢笔画训练:建筑配景(人、交通工具、植被) 94
7.2.3 题目3 钢笔画训练:综合表现 96
7.3 设计解析——建筑解析 100
题目 大师作品模型复制及解析 100
7.4 设计基础:功能/尺度研究——人体尺度 105
7.4.1 题目1 人体尺度数据测绘 105
7.4.2 题目2 2~3人宿舍改造设计 107
7.4.3 题目3 扩展研究室内外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报告——轮椅上的生活 120
7.5 设计基础:二维—三维转换研究——平面构成 123
7.5.1 题目1 建筑学专业教室平面设计 123
7.5.2 题目2 正方形切割组合 125
7.5.3 题目3 建筑平立面解析 128
7.6 设计基础:二维—三维转换研究——立体构成 132
7.6.1 题目1 蒙德里安的盒子 132
7.6.2 题目2 根据二维平面生成三维立体 137
7.6.3 题目3 形态构成 145
7.7 设计基础:结构/材料研究——坐具设计 162
题目 瓦楞纸“坐”具设计制作与研究 162
7.8 设计基础:空间/流线研究——空间构成 168
7.8.1 题目1 空间的限定、组合、序列 168
7.8.2 题目2 空间组合训练——承重非承重 177
7.9 综合设计 180
7.9.1 题目1 Recycling实体装置设计 180
7.9.2 题目2 奥运多功能服务设施设计 188
7.9.3 题目3 防灾装置设计 191
7.10 扩展训练 199
题目 光的盒子 199
参考文献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