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 问题的提出 3
二 先行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5
三 本书的侧重与史料说明 14
四 关于行文的一些说明 20
上编 总理衙门时期(1861—1901) 27
第1章 制度的渊源 27
一 礼部与理藩院 27
二 总督、巡抚与海关道 35
三 总理衙门 40
四 驻外使馆 49
第2章 总理衙门大臣 67
一 权责与局限 67
二 职能 74
三 选任途径 81
四 任职缘由 90
五 日常运作与权力更迭 95
六 任期与离署 108
第3章 总理衙门章京 117
一 权责与职能 119
二 考试与选拔 135
三 仕途、生计与保奖 150
四 升迁与去向 161
五 任期与身份背景 167
六 章京个案研究:杨宜治的故事 169
第4章 总理衙门翻译官与吏员 202
一 总理衙门的翻译官 203
二 总理衙门的吏员 215
附 总理衙门翻译官题名考 223
第5章 驻外公使(上) 226
一 庚子前的使才保举与公使选任 227
二 保举之后各方权力的影响 245
三 各国使差的内在特点 253
四 庚子之前使臣的群体分析 261
五 升迁与去向 267
第6章 驻外外交人员(上) 273
一 参赞(上) 275
附 参赞题名考(上) 301
二 领事官(上) 316
三 翻译官 339
四 随员、供事与学生 358
下编 外务部时期(1901—1911) 373
第7章 外务部设置与外交改革 373
一 改革之议 374
二 外务部的成立与制度改革 385
三 外务部制度的完善 397
四 1907年驻外使馆的改革 410
第8章 外务部官员 431
一 外务部大臣 431
二 丞与参议 433
三 司员的来源 442
四 司员的去向 456
第9章 驻外公使(下) 462
一 庚子后的保举与选任 463
二 保举之外的人为因素 468
三 庚子后使臣群体分析 471
四 公使成长的个案:以汪大燮为例 476
第10章 驻外外交人员(下) 486
一 参赞(下) 486
附 参赞题名考(下) 495
二 领事官(下) 508
三 通译官 515
四 书记官 518
结论 527
一 两类外交人员群体的分与合 528
二 外交界的传统与近代因素 532
三 制度建设下的缓进改革 534
四 外交制度的延续 535
征引文献 537
人名索引 553
后记 562
出版后记 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