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第一章 前言 5
亚洲的“没落”欧洲的自大 6
人类的大地图 9
论述压力 教育包袱 偏执症 12
认知差异 19
空间 21
断代 24
第一篇 知识之路 39
第二章 亚洲一欧洲:界线、均衡、等级 39
俄罗斯帝国中的亚洲及欧洲领土 39
奥斯曼帝国:欧洲强权还是野蛮的异族文化? 45
亚洲:最重要的大陆? 50
特质类型与百科全书 54
欧洲优先:泛欧洲的全球化 57
第三章 变换角度:欧洲自由心证的表现空间 72
文化转移与殖民主义 72
种族中心论的理论 77
跨文化的成就比较 81
演绎出来的正义 85
访问中国人及泰米尔人的信 87
尼布尔的猴子 91
第四章 旅行 101
约翰·马尔科姆爵士(John Malcolm)的客人 101
官员的眼泪 105
海洋与陆地 112
东亚:抵达长城 116
东南亚及南亚:帝国的迁徙自由 119
近东:古代朝圣团 123
冒险家及变节者 128
研究者及工作人员 134
第五章 相遇 153
劳累 失望 灾难 154
神秘的曼宁先生 161
通译与对话 164
语盲 171
模仿与假象 173
认知机会的社会学 176
第六章 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亚洲为经验 188
巨人与独角兽 188
没有偏见 190
亲眼所见 197
在哲学的刑场前 200
有疑问之阶级的方法 204
耳闻与道听途说 212
当地知识:欧洲文本中的亚洲学 216
第七章 报道、出版、阅读:从经验到文字 235
作为认知工具的游记 237
文体与真实 239
选集 拼贴 超叙述 243
改善的翻译 253
现实性与经典名单 257
阅读轨迹 261
阅读艺术 263
铺陈的断裂 270
第二篇 当代人与历史 285
第八章 历史的基本力量:草原战士、征服者、篡夺者 285
部落的亚洲:阿提拉(Attila)与后果 285
革命的大陆 290
帖木儿:王朝创建者与怪物 293
纳第尔·沙阿国王:战争彗星与爱国人士 297
海达·阿里(Haidar Ali):暴君与启蒙改革者 304
火山政策的现代化 309
第九章 野人与蛮族 321
失落的野人 322
四种野蛮 329
世界屋脊 333
地理学、历史哲学及民族志上的“鞑靼地区” 336
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骑士与异族 343
人种学与阿拉伯人的自由策略 350
游牧生活的理论 354
安土重迁的胜利 357
第十章 真假暴君 375
尼禄和所罗门的遗产 375
孟德斯鸠阅读约翰·夏尔丹爵士 379
专制主义与历史哲学 389
质疑“东方专制” 395
安奎特-杜培宏与欧洲人之亚洲图像的去魔化 399
印度:专制移转 402
中国:官僚管理 406
奥斯曼帝国:禁卫军与纸老虎 411
来自西方的光 415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 431
文明人的休戚与共 431
城市 433
巴达维亚的殖民社会学 436
近距离的角度:阿勒颇的城市生活 437
奴隶 444
掌权的博士 448
种姓制度:宗教束缚或社会乌托邦? 453
封建制度 463
面具与感情 466
在文化差异下诞生的社会学 470
第十二章 女性 485
最大的差异 485
感官的国度 487
家庭范畴 492
“老婆很多” 496
工作、自由与牺牲 503
进步:殷勤的标准 507
第十三章 时代转折:欧洲中心论的兴起 521
思想的悬浮状态与新的隔离 521
从阿拉丁的宝库到发展中国家 529
没落 退化 停滞 532
从文明理论到文明化使命 541
新版后记 560
参考文献 577
人名索引 645
地名及内容索引 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