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绝对价值如何可能 2
1.超越相对主义 3
2.理想主义 6
二、相对价值与人的本真的开显 9
三、价值的拯救与解放之意 13
第一章 价值问题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7
一、“应当”与“能”和“不能” 18
1.“应当”的原本进程——“能”与“不能” 18
2.价值的目的性与义务性 21
3.善与正当的张力所构成价值论图景 24
二、价值论视野下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27
1.价值论视野下的“善” 28
2.价值哲学奠基时期的价值向度——客观主义、绝对主义 31
3.胡塞尔的价值的“本原”性 33
4.舍勒徘徊在绝对与相对之间 36
5.(前期)海德格尔的价值的“此在”性——由相对走向绝对 38
三、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之争源于何处 41
1.价值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争与理性主体和欲望主体的分歧 41
2.相对和绝对与有限性和无限性问题 48
3.价值判断与直接现实性 54
4.价值判断与人性 57
四、价值的冲突 57
1.笛卡尔的过失 58
2.康德的建构 60
3.冲突的价值 63
第二章 价值的绝对性问题 69
一、绝对与价值 70
1.绝对意味着价值是一种精神的凝聚 70
2.绝对意味着价值是一种先验统一 71
3.绝对意味着价值是一种实在 72
4.绝对意味着价值具有客观性 74
二、价值的绝对性与生命的“先行把握” 75
1.价值的绝对性与生命本体论的同维性 75
2.天道和天命统一于仁体 77
3.开显天命的知识公理化的进程——端是创造,另一端是最后的审判日 80
三、价值的绝对性与人存在的根据 82
1.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存在根据——客观性 84
2.现代意义上的存在根据——主体性 90
四、超越与价值的绝对性 92
1.超越与价值的“立义构造” 93
2.超越与普遍化倾向 96
3.普遍主义、制度理性与全球伦理 99
五、价值的绝对性之例释 104
1.绝对价值与一致性(同一性) 104
2.绝对价值与形式主义 108
3.直觉主义 111
4.先验主义 116
六、价值的绝对性与象征性 120
1.象征的显与未显 120
2.象征与道德精神 122
3.象征与典范 124
4.象征是绝对价值的形象化 125
七、绝对价值的困境 127
第三章 价值的相对性问题 132
一、经验事实与价值 133
1.“人——感觉”的价值范式 136
2.怀疑与悬搁(置)的价值范式 139
3.多元性与宽容性 143
4.善与“妲奈伊德的桶” 145
5.相对性与主观性 148
6.相对性和有用性与技艺和职业 150
二、关系与价值的相对性 156
1.关系是一种情景(境遇) 158
2.关系是一种视角 161
三、意义的隐喻性(非命题推理)与语境主义 164
1.隐喻性祛除语言的形象性 165
2.隐喻与显现域 167
3.隐喻与语言的情感性 170
四、价值的相对性之例释 172
1.心理主义 173
2.情感主义 186
五、价值的相对性所遗留的问题 196
第四章 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和解之路 200
一、“和解”(reconcilability)的意蕴 201
二、和解的现实基础——生活世界 203
三、和解的价值论基础——价值意向性理论 208
四、和解的取径——“应当”向“合理(法)性”的嬗变 210
1.“合理(法)性”的提出标示着哲学研究的转向 211
2.“合理性”要求回归现实生活 214
3.合理性与对价值程序的检讨 215
五、心灵之约与价值和解之路 218
六、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和解的历史视域 222
第五章 马克思和解视域下的价值论 228
一、“应当”与人的本质 229
二、劳动与价值生成思维 232
1.黑格尔高屋建瓴 233
2.马克思秉承与超越 234
三、马克思和解视域下的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 236
1.以经济观天命 236
2.价值是一种生存方式,具有环境的改造与人的活动的一致性 237
3.实践的本质既是对象化,又是创生与超越的统一 240
4.消除异化与消除客体与主体的对立走的是同一条路 241
四、超越人的有限性的价值进程 242
1.价值世界的此岸性 242
2.由“感性的人”向生成流变“现实的人”的嬗变 244
3.由“现实的人”走向类主体世界 246
五、超越人的有限性的价值绝对主义的视野 248
六、马克思价值观的几点启示 251
第六章 结论 253
参考文献 261
文献综述 270
后记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