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内科 2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2
一、感冒 2
(一)风寒感冒 2
(二)风热感冒 2
(三)流行性感冒 3
二、咳嗽 3
(一)风寒咳嗽 3
(二)风热咳嗽 4
(三)燥热咳嗽 4
(四)痰火咳嗽 5
(五)湿痰咳嗽 5
(六)痰饮咳嗽 5
(七)脾肺气虚咳嗽 6
(八)肺肾阴虚咳嗽 6
(九)肺肾阳虚咳嗽 6
(十)痨瘵咳嗽 7
三、哮喘 7
四、悬饮(胸腔积水) 8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 9
一、心脏病 9
二、高血压 9
三、脉管炎 10
四、雷诺综合征 11
五、足灼热综合征 12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13
一、胃与十二指肠溃疡 13
二、慢性胃炎 13
三、萎缩性胃炎 14
四、糜烂性胃炎 15
五、呃逆不止 15
六、慢性腹泻 16
(一)脾胃肾虚型 16
(二)脾胃湿热型 17
七、老年人便秘 17
八、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 18
九、脂肪肝 20
十、肝硬化 21
(一)代偿期 21
(二)失代偿期 22
十一、乙肝病毒携带者治法 23
(一)调治十法 23
(二)解毒转阴 27
(三)组合转阴 27
十二、胆结石 28
第四节 泌尿系统疾病 29
一、肾结石 29
二、尿路结石 29
(一)化石法 29
(二)溶导排三法 30
(三)清热解毒法 31
(四)补气利湿法 31
(五)清热通瘀温补三法 31
(六)琥珀通淋排石法 32
(七)小腹逐瘀法 33
(八)温养补气法 33
(九)补气通淋消石法 33
(十)济肾通瘀法 34
(十一)八珍固本益气法 35
(十二)利通排石法 36
(十三)温肾清通法 36
(十四)补肾攻石法 36
(十五)益气活血通淋法 37
(十六)理气溶石法 38
(十七)金甲利水疏通法 39
三、慢性肾炎蛋白尿 39
四、尿崩症 40
第五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41
一、糖尿病 41
(一)基本方 41
(二)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 41
(三)糖尿病并发症辨证施治 42
二、甲状腺病 44
(一)单纯性甲状腺肿 44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 45
(三)结节性甲状腺肿 45
三、肥胖 46
(一)减少脂肪吸收 46
(二)加快排泄 46
(三)抑制脂肪合成 46
(四)综合降脂减肥 46
第六节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47
一、关节炎 47
(一)早期关节炎 47
(二)慢性期关节炎 47
(三)类风湿关节炎 48
二、强直性脊柱炎 51
三、痛风 51
第七节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53
一、口眼?斜(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53
二、上眼睑下垂 53
三、不安腿综合征 54
四、末梢神经炎 54
五、癫痫 55
六、震颤麻痹 55
七、头痛 56
(一)偏头痛 56
(二)气虚血瘀性头痛 56
(三)外感风邪偏头痛,或巅顶作痛 57
(四)三两三治疗偏头痛 57
八、失眠 57
九、重症肌无力 58
第二章 妇科疾病 62
一、月经不调 62
二、闭经 62
(一)气阴两虚型 62
(二)气滞血瘀证 63
三、月经量大 63
(一)脾虚型 64
(二)肾虚型 64
(三)量大有血块者 64
四、崩漏 64
(一)塞流治标并兼逐瘀法 65
(二)澄源求因法 65
(三)复旧治本、调整周期法 66
五、子宫内膜异位症 66
六、子宫肌瘤 67
七、带下病 68
(一)湿热下注型 68
(二)脾虚湿浊型 69
八、阴痒 69
九、不孕症 70
十、妊娠胃痛 70
十一、妊娠腹痛 71
十二、妊娠恶阻 71
(一)脾虚型 71
(二)肝热型 71
(三)痰湿型 72
十三、胎动不安 72
十四、胎漏 72
十五、滑胎 73
十六、羊水过多 73
十七、产后腹痛 74
十八、产后风寒感冒 74
十九、产后缺乳 75
二十、产后汗出不止 76
二十一、乳房痛(急性乳腺炎) 76
二十二、乳泣 76
二十三、乳房小叶体增生 77
第三章 儿科疾病 80
一、伤风感冒 80
二、支气管肺炎 80
三、哮喘性支气管炎 80
四、扁桃体炎 81
五、腹痛(肠痉挛) 81
六、多发性抽动症 82
七、夜惊梦游症 82
八、新生儿吐乳 82
九、秋泻 83
(一)秋泻主方 83
(二)辨证分型八方 83
(三)小儿腹泻外用方 85
十、口腔炎 85
十一、腮腺炎 86
十二、水痘 86
十三、小儿夏泻 87
十四、消化不良性腹泻 88
十五、小儿尿频尿急症 88
十六、婴幼儿夜里或白日突然啼哭不停 88
十七、夏季热 89
十八、小儿夜啼 89
第四章 男科疾病 92
一、性功能减退 92
(一)助阳补肾、益气养阴法 92
(二)补虚化瘀法 92
二、阳痿 92
三、遗精 93
四、精液不液化症 94
五、前列腺病 95
(一)尿路及前列腺炎 95
(二)急性前列腺炎 95
(三)前列腺增生 96
六、睾丸鞘膜积液 97
第五章 皮肤科疾病 100
一、荨麻疹 100
二、皮炎 101
三、带状疱疹 101
(一)带状疱疹急性发作期 101
(二)带状疱疹后遗症(疼痛) 102
四、湿疹 102
五、顽固性瘙痒(神经性皮炎) 103
(一)一般疗法 103
(二)辨证施治 104
六、脂溢性皮炎 105
七、痤疮 106
八、酒渣鼻 106
九、传染性尖锐湿疣 107
十、天疱疮 108
(一)按分期论治 108
(二)按辨证分型论治 109
十一、银屑病 109
十二、全身性红斑狼疮 110
十三、硬皮病 111
十四、白塞病 112
(一)分期治疗 112
(二)分型治疗 114
十五、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115
(一)白癜风 115
(二)黑变病 116
(三)黄褐斑(肝褐斑、妊娠斑) 116
十六、扁平疣 117
十七、脱发 118
(一)基本方 118
(二)辨证施治 118
第六章 骨科疾病 122
一、肩周炎 122
二、腰痛 122
三、颈椎病 123
四、坐骨神经痛 124
(一)基本方 124
(二)辨证论治 125
五、足跟痛 126
(一)垫跟法 126
(二)泡足法 126
(三)内服药 127
第七章 五官科疾病 130
一、急性眼结膜炎(红眼病) 130
二、急、慢性鼻窦炎 130
三、过敏性鼻炎 131
第八章 其他疾病 134
一、自汗 134
二、盗汗 134
三、酒醉解药 134
四、痔疮 135
(一)内服外洗清痔法 135
(二)僵蚕煮蛋疗法 136
(三)僵蚕外洗坐浴法 136
五、阑尾炎 137
(一)急性阑尾炎 137
(二)慢性阑尾炎 137
参考文献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