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
一、理论背景 1
二、政策背景 2
三、现实意义 4
四、理论意义 6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8
一、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8
二、主要结论和创新之处 10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4
第一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5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 15
二、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19
三、国内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24
第二节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8
一、城市集聚经济 28
二、城市规模及其分布 33
三、城市形成机制 35
第三节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7
一、外部性与产业集聚 37
二、城市规模及其分布 38
三、城市化模式 39
第三章 城市体系一般均衡模型的建立 42
第一节 模型的前提假定 44
一、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44
二、城市系统的空间结构 46
三、城市内与城市间的运输成本 48
第二节 消费者效用函数的设定 49
一、马歇尔需求和间接效用 49
二、消费者区位与均衡效用 53
第三节 两部门生产函数的设定 56
一、农业企业的生产函数 56
二、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函数 56
第四节 市场均衡条件 59
一、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 59
二、产品市场出清条件 60
第五节 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62
第六节 小结 64
第四章 城市体系一般均衡模型的拓展分析 66
第一节 内生变量的解析解 67
第二节 比较静态分析 70
第三节 最优城市规模探讨 72
第四节 自给自足经济社会的产生 78
一、偏离中心的单个企业的利润函数 79
二、市场对偏离中心的企业的产品总需求 80
三、单中心结构不稳定的充分条件 87
第五节 小结 88
第五章 城市体系一般均衡模型的实际应用 90
第一节 就地就近城市化的理论依据 91
一、市场潜能曲线与生产集聚中心的诞生 91
二、均衡的城市效用曲线与新城市的诞生 95
第二节 中国农村就地就近城市化的意义与条件 97
一、农村就地就近城市化的重要性 97
二、农村就地就近城市化的可能性 100
第三节 中国农村就地就近城市化的案例讨论 102
一、福建省厦门市 103
二、山东省马桥镇 104
三、江苏省华西村 107
四、北京市的高碑店与蔡家洼 109
第四节 就地就近城市化的启示与对策建议 112
一、农村就地就近城市化的启示 112
二、农村就地就近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116
第五节 小结 118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19
第一节 主要内容和结论 119
第二节 不足与未来展望 121
参考文献 124
后记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