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3
自序 4
前言 5
第1章 绪论 12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3
1.1.1 研究背景 13
1.1.2 研究缘起 15
1.2 研究对象、范围及核心概念界定 20
1.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20
1.2.2 核心概念界定 21
1.3 研究框架 26
第2章 文献综述 28
2.1 城市空间结构层面: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相关研究 29
2.1.1 早期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 29
2.1.2 现代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 30
2.1.3 我国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 33
2.2 空间使用层面:轨道交通与空间使用的协同研究 35
2.2.1 轨道交通对空间使用的影响 35
2.2.2 空间使用对轨道交通的影响 37
2.3 空间设计层面:公共交通导向理论及发展 38
2.3.1 公交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 38
2.3.2 节点-场所模型 42
2.3.3 节点-场所模型的应用与扩展 43
2.4 本章小结 45
第3章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46
3.1 交通可达性的研究方法 47
3.1.1 可达性含义 47
3.1.2 可达性分析工具的选取依据 47
3.1.3 从空间句法到空间设计网络分析 52
3.2 空间使用的描述与评价 57
3.3 数据获取方法 61
3.3.1 观察点计数法 61
3.3.2 活动注记法与快照法 62
3.4 协同的量化分析和模型建构 63
3.4.1 关联性分析 63
3.4.2 协同性分析 63
3.5 本章小结 65
第4章 上海中心城区总体研究:网络、土地、流动 66
4.1 中心城区的网络与土地 67
4.1.1 上海城市道路网络可达性分析 67
4.1.2 可达性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的证实 68
4.1.3 可达性与公共交通站点的关系 69
4.2 中心城区的网络与流动 73
4.2.1 案例选择 73
4.2.2 轨道交通网络与客流 74
4.2.3 机动车网络与车流 78
4.2.4 步行网络与人流 83
4.3 本章小结 85
第5章 交通可达与空间使用的整体关联——以站域为样本 88
5.1 整体网络可达性相关变量选取 89
5.2 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 90
5.2.1 空间分布概述 90
5.2.2 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相关性 90
5.2.3 空间容量分布 92
5.2.4 可达性与空间容量分布相关性 94
5.2.5 小结 96
5.3 站域可达性与商业空间使用绩效 96
5.3.1 可达性与商业空间使用绩效相关性 96
5.3.2 可达性与各类商业空间使用绩效相关性 97
5.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99
5.4 站域可达性与办公空间使用绩效 104
5.4.1 办公空间使用概况 104
5.4.2 轨交站客运量概况 105
5.4.3 可达性与办公空间使用绩效相关性 106
5.5 站域可达性与居住空间使用绩效 107
5.5.1 居住空间使用概况 107
5.5.2 可达性与居住空间使用绩效相关性 108
5.6 站域可达性与公共空间使用绩效 109
5.6.1 公共空间使用概况 109
5.6.2 可达性与公共空间使用绩效相关性 110
5.7 本章小结 112
第6章 交通可达与空间使用的局部特征——以街坊和道路为样本 114
6.1 街坊可达性与空间分布 115
6.1.1 相关变量选择与表达 115
6.1.2 街坊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的相关性 116
6.2 道路可达性与商业空间使用绩效 119
6.2.1 商业空间在轨交站域的分布概况 121
6.2.2 道路可达性与商业空间使用绩效的协同分析 125
6.2.3 其他因素对商业空间使用绩效的影响 128
6.3 道路可达性与办公空间使用绩效 130
6.3.1 办公空间在轨交站域的分布概况 131
6.3.2 道路可达性与办公空间使用绩效的协同分析 131
6.3.3 其他因素对办公空间使用绩效的影响 136
6.4 本章小结 137
第7章 协同关系与模型的构建 138
7.1 可达性与空间使用的协同关系 139
7.1.1 商业空间 139
7.1.2 办公空间 141
7.2 协同模型的构建 144
7.2.1 空间使用绩效综合指标 144
7.2.2 协同评价模型构建 146
7.3 协同发展的策略 149
7.4 本章小结 153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154
8.1 主要结论 155
8.2 主要创新点 158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59
附录 162
附录A 观察点计数法调研表格设计 162
附录B 10个站域出行条件 163
附录C 10个站域空间使用 164
附录D 图片和表格索引 165
附录E 参考文献 172
致谢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