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虚拟完美 1
1.1 定义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3
1.2 产品的概念 3
1.3 虚拟产品的前提 4
1.3.1 物理对象具有信息的等效性 4
1.3.2 信息是被浪费的物理资源的替代品 6
1.3.3 直到最后一刻和只要有可能,用字节替代所用的实物 9
1.3.4 产品在本质上具有双重性——它们既是物理的,也是虚拟的 11
1.3.5 不断完善用于仿真的物理世界模型 11
1.3.6 信息可以用来减轻风险和减少不确定性 12
1.4 精益和创新 15
参考文献 16
第2章 虚拟描述 17
2.1 定义PLM 18
2.2 什么是产品生命周期 18
2.2.1 感知价值 20
2.2.2 需求分析和规划 20
2.2.3 概念和原型 21
2.2.4 产品工程 21
2.2.5 制造工程 22
2.2.6 制造生产 22
2.2.7 销售和分销 23
2.2.8 服务 23
2.2.9 报废和回收 23
2.2.10 小结 24
2.3 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24
2.4 PLM定义:要素和影响(启示) 24
2.4.1 范围 25
2.4.2 方法 26
2.4.3 PLM的组成部分 27
2.4.4 精益及其延伸 27
2.5 PLM的特征 27
2.6 PLM驱动因素 29
2.6.1 外部驱动因素 30
2.6.2 内部驱动因素 31
2.7 回归未来 32
参考文献 32
第3章 虚拟有用 33
3.1 创造 34
3.1.1 需求分析和验证 34
3.1.2 模型发布 35
3.1.3 设计评审 35
3.1.4 数字样机 35
3.1.5 工程变更流程 36
3.1.6 组件更新 37
3.1.7 预发布协同 37
3.1.8 产品集成 38
3.1.9 产品配置控制和验证 38
3.1.10 行为与性能分析 39
3.1.11 采购 40
3.1.12 营销材料 40
3.1.13 下一代产品 41
3.1.14 用于何处 41
3.1.15 包装 42
3.2 构造 43
3.2.1 快速原型制造 43
3.2.2 打印制造 43
3.2.3 制造工艺清单创建 44
3.2.4 工厂仿真 44
3.2.5 工作指导书 45
3.2.6 差错预防 46
3.2.7 完工文件创建 46
3.3 支持 47
3.3.1 配置管理 47
3.3.2 维护、服务和维修 48
3.3.3 假冒零件的预防 48
3.3.4 产品延伸 48
3.3.5 性能反馈 49
3.3.6 产品即服务 49
3.3.7 服务即产品 50
3.4 报废 50
3.4.1 法规符合性 50
3.4.2 项目归档 50
3.5 未来的用例 51
参考文献 51
第4章 虚拟无价 52
4.1 感知价值 54
4.2 产品购买者 55
4.2.1 产品成本 56
4.2.2 产品效益 59
4.3 产品生产者 65
4.4.1 产品利润曲线 66
4.4.2 价值、价格与成本 69
参考文献 70
第5章 虚拟不可分 71
5.1 “虚拟产品”是什么 72
5.2 信息镜像模型 74
5.3 虚拟产品的价值 76
5.4 评估虚拟产品 77
5.5 虚拟测试的发展 78
5.6 虚拟产品表达的演变 81
5.7 产品模型 81
5.8 演变的阶段 82
参考文献 87
第6章 虚拟现实 88
6.1 被动产品对象 90
6.2 机器人对象 92
6.2.1 自主机器人 95
6.3 对象——人 96
6.4 虚拟产品、物理产品和人交互 98
参考文献 100
第7章 虚拟在进行 101
7.1 定义仿真和仿真的类别 103
7.2 仿真实际载荷 104
7.2.1 人机交互仿真 106
7.2.2 仿真与测试 107
7.3 全产品生命周期仿真 109
7.3.1 创造 109
7.3.2 构造 114
7.3.3 维持 116
参考文献 117
第8章 虚拟实现 118
8.1 流程与实践示例 120
8.2 实践/流程图谱 121
8.3 无差异的区别 122
8.4 流程与实践有不同的特征 123
8.4.1 精益与创新 123
8.4.2 可预测与不可预测 124
8.4.3 输入、程序驱动与目标追求 125
8.4.4 精确与模糊 125
8.4.5 可编码/可计算与可论证/可协商 125
8.4.6 效率与效果 126
8.4.7 无摩擦与摩擦 127
8.4.8 优化与满意策略 128
8.4.9 自动导航与意会 129
8.4.10 基于训练的与基于教育的 129
8.5 流程源于实践 130
8.6 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流程和实践 130
8.7 不匹配的状况和活动 131
8.7.1 机械的实践 131
8.7.2 官僚的流程 132
8.8 流程和实践有不同的信息需求 132
8.9 小数据与大信息 132
8.10 组织中的艺术 133
参考文献 133
第9章 虚拟员工 135
9.1 虚拟产品工程实践 137
9.2 硬件规则 139
9.2.1 维持现状是最省力的 140
9.2.2 改变是痛苦的 141
9.2.3 行为主义不起作用 142
9.2.4 自我改变 143
9.2.5 专注是关键 144
9.3 虚拟空间和知识保留 145
9.4 组织变革 147
参考文献 150
第10章 虚拟信息 151
10.1 创建阶段 153
10.1.1 需求 153
10.1.2 产品结构 154
10.1.3 机电一体化 158
10.1.4 工程分析与测试 160
10.1.5 产品创建工作流 161
10.2 构建阶段 162
10.2.1 工艺流程清单 162
10.2.2 实物阶段 164
10.3 支持阶段 165
10.3.1 维护 165
10.3.2 服务清单 166
10.3.3 操作状态更改 167
10.3.4 产品操作指导书 169
10.4 报废处置阶段 170
10.4.1 报废清单 170
第11章 虚拟无瑕 172
11.1 产品质量生命周期 173
11.1.1 感知价值 174
11.1.2 需求 174
11.1.3 设计 175
11.1.4 规格 175
11.1.5 样例 176
11.1.6 性能 177
11.1.7 影响 177
11.2 产品质量层次 177
11.2.1 感知价值-需求 178
11.2.2 需求-规格 178
11.2.3 规格-样例 178
11.2.4 样例-性能 179
11.3 生成质量的双重产品 179
11.3.1 创建 179
11.3.2 制造 180
11.3.3 支持 183
11.3.4 报废 184
11.4 质量反馈回路 184
参考文献 186
第12章 虚拟连接 187
12.1 供应链和供应网 188
12.2 同时需要供应链和供应网的产品 190
12.3 供应商零件质量置信等级制度 190
12.4 供应链和供应网的特性对比 191
12.4.1 基于物理资源与基于数字资源 192
12.4.2 不可见的物资与粒状信息 192
12.4.3 有序与一体化 192
12.4.4 低可见性与高可见性 193
12.4.5 产品优先于信息与信息优先于产品 193
12.4.6 低IS整合与高IS整合 194
12.5 供应网效益 194
12.5.1 产品提供者的供应网效益 195
12.5.2 供应商的供应网效益 195
12.6 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供应网 196
12.6.1 创建 196
12.6.2 精益和创新 199
12.6.3 构建 200
12.6.4 支持 201
12.6.5 报废 203
12.7 假冒零件 203
参考文献 204
第13章 虚拟无法分辨 205
13.1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与系统工程 206
13.2 定义系统 206
13.3 定义系统工程 207
13.4 从需求到验证与确认 209
13.5 系统工程师如同会计师 210
13.6 模型、系统工程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210
13.6.1 流程模型 211
13.6.2 行为模型与空间模型 212
13.6.3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213
13.6.4 PLM模型 213
13.6.5 产品信息反馈回路 214
13.6.6 系统工程与PLM的比较 215
13.6.7 聚焦产品开发与聚焦产品生命周期 215
13.6.8 基于功能与基于产品生命周期 216
13.6.9 物理产品与实物和虚拟产品 216
13.6.10 基于文档与基于数字 217
13.6.11 深入与宽泛 217
13.7 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218
13.7.1 集成使用系统工程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218
13.7.2 系统工程进入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218
13.7.3 PLM采用系统工程方法 218
参考文献 219
第14章 虚拟成功 220
14.1 人员 221
14.1.1 保证高管层领导力 221
14.1.2 培训 222
14.1.3 互相学习 222
14.1.4 专注 222
14.2 流程/实践 222
14.2.1 流程和实践的区别 222
14.2.2 重塑数字化环境的流程 223
14.2.3 实践或者流程类型匹配的指导 223
14.2.4 与实践或者流程类型匹配的信息量 224
14.2.5 捕捉实践中的活动 224
14.3 技术 225
14.3.1 匹配技术与用例 225
14.3.2 不要定制软件 225
14.3.3 继续评估其他技术产品 226
14.4 成功的要素 226
14.4.1 对未来的愿景 226
14.4.2 对当前情形的评估 227
14.4.3 缩小差距的计划 229
14.4.4 必要的资源 229
14.4.5 沟通及接受 230
14.4.6 领导力 231
参考文献 232
第15章 虚拟智能 233
15.1 物联网特征 234
15.1.1 智能产品 234
15.1.2 感知 234
15.1.3 转译 235
15.1.4 驱动 235
15.1.5 智能的、连接的产品 236
15.1.6 通信 236
15.1.7 收集、评估和响应 236
15.1.8 保护 236
15.2 物联网与数字孪生模型 237
15.3 物联网服务用例 238
15.3.1 配置管理 238
15.3.2 监测 238
15.3.3 评估/维修 238
15.3.4 预测 238
15.3.5 增强现实 239
15.3.6 产品增强 239
15.3.7 伪造检测 240
15.3.8 产品性能反馈 240
15.4 物联网问题 241
15.4.1 信息物理安全 241
15.4.2 海量数据,有限的信息 241
15.4.3 互操作性/一致性/标准化 242
15.4.4 从机器之间逃脱 242
15.4.5 非增值 242
15.5 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物联网 243
15.5.1 物联网产品创建 243
15.5.2 用例 244
15.5.3 唯一性 244
15.5.4 安全性 244
15.5.5 位置 244
15.5.6 智能物联网建设 245
15.5.7 连接过程中的物联网支持 245
15.5.8 物联网验证废弃处置 245
15.5.9 提供废弃处置流程 245
15.5.10 验证废弃处置 246
15.6 中国制造2025和PLM 246
15.6.1 农机装备 247
15.6.2 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 247
15.6.3 新材料 248
15.6.4 电力装备 248
15.6.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249
15.6.6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249
15.6.7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科技船舶 249
15.6.8 航空航天装备 250
15 6.9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251
15.6.10 新一代信息技术 251
第16章 虚拟尚未实现 253
16.1 技术 253
16.2 流程/实践 254
16.3 人员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