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二、生命的基本生理特征 1
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2
四、运动生理学发展简史 3
第一章 骨骼肌的活动 5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5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5
二、肌管系统 5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6
第二节 肌肉的特性 8
一、肌肉的物理特性 8
二、肌肉的生理特性 8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的传递 9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9
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12
第四节 肌肉的收缩功能 13
一、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原理 13
二、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13
第五节 肌肉工作的特征 15
一、肌肉的收缩成分与弹性成分 15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 15
三、肌肉工作的力学分析 16
四、肌肉收缩的机械功与功率 18
第六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19
一、两类肌纤维的主要特征 19
二、骨骼肌中两类肌纤维的分配 20
三、训练对两类肌纤维的影响 22
第二章 血液 24
第一节 概述 24
一、内环境 24
二、血液的总量和组成 25
三、血液的主要机能 26
第二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 26
一、血液的化学成分 26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27
第三节 血细胞 28
一、红细胞 28
二、白细胞 29
三、血小板 29
第三章 血液循环 31
第一节 心脏的机能 31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31
二、心动周期 33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35
第二节 血管的机能 39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机能特点 39
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40
三、毛细血管的机能 42
四、静脉血管的机能 45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6
一、神经调节 46
二、体液调节 49
第四节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49
一、心率 50
二、每搏输出量 52
三、血压 52
四、血流量 53
第四章 呼吸 56
第一节 肺的通气功能 56
一、呼吸运动 56
二、肺的容量 59
三、肺通气量 60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61
一、呼吸气体的交换 61
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64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65
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和中枢 65
二、呼吸运动的反馈调节 66
三、化学感受器的呼吸反射 67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68
第一节 消化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68
一、口腔内消化 68
二、胃内消化 69
三、小肠内消化 69
四、大肠内消化 70
第二节 吸收 71
一、吸收的概念 71
二、吸收的机理 72
第三节 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机能的影响 73
第六章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74
第一节 物质代谢 74
一、糖代谢 74
二、脂肪代谢 76
三、蛋白质代谢 77
四、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77
第二节 能量代谢 78
一、能量代谢的测定 78
二、基础代谢 81
三、运动时能量的供应过程 82
四、人体内三种能源系统的特性 84
第三节 体温 87
一、体温相对恒定的生理意义 87
二、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波动 87
三、产热和散热过程 87
四、运动时的体温变化 89
第七章 肾脏的排泄 91
第一节 排泄功能的概述 91
一、排泄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91
二、肾脏的基本结构特点 91
第二节 肾脏的泌尿机能 93
一、尿的生成过程 93
二、尿的成分和尿量 96
第三节 肾脏在保持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97
一、肾脏在维持水盐代谢中的作用 97
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98
第四节 运动对肾机能的影响 100
一、运动性尿糖 100
二、尿乳酸 100
三、运动性尿蛋白 100
第八章 内分泌 102
第一节 内分泌概述 102
一、内分泌和激素的概念 102
二、内分泌腺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102
三、激素的生理作用 102
第二节 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102
一、甲状腺 102
二、甲状旁腺 103
三、胰岛腺 104
四、肾上腺 104
五、脑垂体 106
六、性腺 107
第三节 各种内分泌腺之间的关系与神经调节 108
第九章 感觉器官 110
第一节 概述 110
一、感受器的概念及其分类 110
二、感受器的一般特性 110
第二节 视觉器官 111
一、眼球的结构和机能 111
二、眼的折光和感光机能 112
三、视觉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116
第三节 听觉和位觉器官 116
一、听觉 116
二、位觉器官 118
第四节 本体感受器 120
一、本体感受器的机能 120
二、本体感受器对运动协调的反馈调节 121
第十章 神经系统 122
第一节 神经元 122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122
二、神经纤维 122
三、突触 124
四、递质和受体 126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127
一、反射和反射弧 127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28
三、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导的特性 129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130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机能 130
二、感觉的传入途径 131
三、大脑皮层感觉机能的定位 132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35
一、牵张反射 135
二、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136
三、姿势反射在运动中的作用 137
四、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39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41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42
一、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142
二、中枢神经系统对植物性机能的调节 145
第六节 高级神经活动 145
一、条件反射的形成 145
二、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 148
三、两个信号系统学说 151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 152
第一节 运动技能的生理学本质 152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154
一、泛化过程 154
二、分化过程 154
三、巩固过程 154
四、自动化过程 155
第三节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56
一、充分利用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 156
二、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 157
三、消除防御性反射 157
四、充分利用运动技能间的相互影响 157
第十二章 吸氧量和无氧阈 159
第一节 运动中氧的供应 159
一、需氧量、吸氧量和耗氧量 159
二、氧亏和氧债 160
第二节 最大吸氧量 162
一、最大吸氧量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162
二、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因素 165
第三节 无氧阈 171
一、无氧阈概述及其测定方法 171
二、无氧阈与其它生理因素的关系 173
三、无氧阈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174
第十三章 身体素质 175
第一节 力量素质 175
一、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175
二、力量素质的训练 178
第二节 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 180
一、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 180
二、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的训练 181
第三节 一般耐力素质 182
一、一般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 182
二、一般耐力的训练 184
第四节 灵敏和柔韧素质 184
一、灵敏素质 185
二、柔韧素质 185
第十四章 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 186
第一节 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 186
一、赛前状态 186
二、准备活动 187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189
一、进入工作状态 189
二、稳定状态 191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 192
一、运动性疲劳 192
二、恢复过程 193
第十五章 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196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196
一、运动系统 196
二、氧运输系统 197
三、供能系统 198
四、神经系统 199
第二节 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200
一、全面身体训练原则 200
二、循序渐进原则 202
三、区别对待原则 203
第三节 教学与训练的负荷阈 205
一、影响负荷阈大小的主要因素 205
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负荷阈 206
第四节 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 207
一、重复训练法 207
二、间歇训练法 208
三、持续训练法 209
四、循环训练法 210
第五节 体育教学与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210
一、评定体育教学与训练效果的常用生理指标 211
二、体育教学与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213
第十六章 某些运动项目的生理特点 219
第一节 运动练习的分类 219
一、按肌肉活动特征分类 219
二、按动作结构特征分类 219
三、按运动强度分类 220
四、按发展身体素质分类 221
第二节 周期性练习的生理特点 221
一、跑 221
二、游泳 224
第三节 体操运动的生理特点 227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功能的影响 227
二、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228
三、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 228
第四节 球类运动的生理特点 229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229
二、对感觉器官功能的影响 230
三、对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的影响 231
第十七章 环境与运动 232
第一节 生物节律与运动 232
一、生物节律的概念及特点 232
二、生物节律与运动训练 233
第二节 高原环境与运动 234
一、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34
二、高原习服 236
第三节 冷热环境与运动 238
一、热应激与热习服 238
二、冷应激与冷习服 240
第四节 水环境与运动 241
一、水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41
二、对水环境的习服 241
第十八章 常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方法 243
一、人体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243
二、人体ABO血型的鉴定 244
三、人体安静时与运动时动脉血压和脉率的测定 245
四、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246
五、人反应时的测定 247
六、视野的测定 249
七、前庭器官功能稳定性的测定 250
八、最大吸氧量的间接测定 253
九、无氧功率的间接测定 256
十、PWC170的测定 257
十一、积极性休息效果的观察 259
十二、准备活动的效果观察 261
附录 单位和计量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