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新时期小说与影视传媒的整体观念 1
一 关于“新时期”与“新时期小说” 1
二 关于新时期影视剧 5
三 新时期小说与新时期影视剧的整体观 9
四 关于分类研究 12
第一章 反思小说与影视传媒的关系 17
第一节 历史伤痛的集体反思 17
一 作家的切身体验与时代思考 17
二 导演对特殊年代的影像化表达 21
三 忠实移植的影像阐释 26
第二节 《天云山传奇》的时代变迁与命运沉浮 32
一 作家的表达与导演的选择 32
二 小说叙事与影像叙事 36
三 影像阐释的冒险与成功 42
第三节 《芙蓉镇》的小人物与大社会 45
一 文学形象与影像人物 45
二 小说情节与电影场景 51
三 “谢晋模式”的小说反思 55
第四节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乡村叙事与政治运动 60
一 乡村景象与家庭叙事 60
二 两部电影的不同风格 64
三 忠实原著与小说影响 69
第二章 改革小说与影视传媒的关系 73
第一节 改革主潮与时代呼唤 73
一 改革浪潮的文学表达 73
二 改革历程的影像纪实 78
三 从文学书写到影像叙事 83
第二节 《乔厂长上任记》的改革理想与现实矛盾 88
一 文学改革与时代改革 88
二 改革电视剧的开创价值 93
三 两个文本的标志性意义 97
第三节 《新星》的锐意进取与守旧势力 102
一 改革与守旧的政治较量 102
二 电视剧改编的审美效果 106
三 影像传播与时代脉搏 114
第四节 《野山》的乡村变化与观念冲突 119
一 “换妻”背后的乡村变革 119
二 小说情节的影像化处理 122
三 影像挖掘与价值提升 128
第三章 知识分子小说与影视传媒的关系 132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政治命运与时代责任 132
一 人生道路与社会政治 132
二 影像传播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多样性 137
三 知识分子命运的时代思考 142
第二节 《人到中年》的现实处境与责任意识 145
一 任劳任怨的奉献与现实处境的艰难 145
二 知识分子形象的影像化再现 148
三 人物气质与“神似”演员 154
第三节 《黑炮事件》的荒诞叙事与信任危机 157
一 荒诞经历与符号叙事 157
二 主要情节的影像转换 161
三 电影的艺术加工与审美表现 167
第四节 《背靠背,脸对脸》的分裂人格与灰色现实 170
一 权力漩涡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70
二 导演的选择与场景的独特 174
三 电影对小说的超越与传播 181
第四章 知青小说与影视传媒的关系 186
第一节 知青的时代记忆与艺术的现实表达 186
一 知青由来与特殊年代 186
二 知青经历的文学表达 189
三 知青影视剧的传播与影响 193
第二节 《蹉跎岁月》的政治身份与命运沉浮 199
一 “血统论”与知青命运 199
二 忠实原著与压缩情节 203
三 矛盾冲突与场景再现 207
第三节 《今夜有暴风雪》的英雄主义主题 212
一 时代风暴与悲壮奉献 212
二 电影与电视剧的共同争辉 215
三 尊重原著的场景处理 218
第四节 《人生》的命运挑战与生活追求 223
一 农村知识青年的命运书写 223
二 小说人物与演员形象 227
三 电影场景的丰富性 230
第五章 文化寻根小说与影视传媒的关系 235
第一节 小说与影视剧的文化寻根共识 236
一 文化寻根小说的理论倡导与创作概况 236
二 文化寻根影视剧的价值取向 241
三 文化寻根的再审视 248
第二节 《那五》的民俗文化与京味风格 254
一 八旗子弟的悲喜人生 254
二 电视剧的幽默情调与悲剧现实 259
三 京都文化与京味风格 266
第三节 《黑骏马》的民族之根与生命礼赞 271
一 草原文明的生命意识 271
二 散文化电影的主题倾向与艺术追求 278
三 小说与电影接受的差异性思考 285
第四节 《孩子王》的教育制度与儒道思想 290
一 文盲时代的教育问题 290
二 戏谑性情节与影像化隐喻 293
三 文化电影的接受难度 299
第六章 先锋小说与影视传媒的关系 303
第一节 小说与电影的先锋精神 303
一 先锋小说的叙事革命 303
二 先锋电影与第五代导演 309
三 先锋艺术的开创性与传播性 313
第二节 《红高粱》的生命意志与形式追求 317
一 民间力量与酒神文化 317
二 影像场景的感官化 322
三 变通取意的影像魅力 328
第三节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艺术创造与主体风格 332
一 传统故事的先锋表达 332
二 视听语言的创新形式 336
三 小说的“魂”与影像的“魂” 340
第四节 《活着》的人生态度与哲学追问 344
一 极端的死亡叙事 344
二 幽默场景的喜剧表演 348
三 原著精神与导演风格 352
第七章 婚恋小说与影视传媒的关系 356
第一节 永恒的婚恋主题与无穷的艺术表达 357
一 写不尽的爱情故事 357
二 大众痴迷的婚恋影视剧 361
三 大众文化中的婚恋艺术 366
第二节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婚恋悲剧与时代变化 371
一 乡村爱情的追求与代价 371
二 恋爱情节与影像场景 376
三 增添内容的影像阐释 382
第三节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爱情颠覆 384
一 魔鬼与天使的爱情 384
二 玩世不恭的恋爱场景 389
三 婚恋禁区与裸露镜头 397
第四节 《长恨歌》的城市记忆与爱情叙事 400
一 城市特性与女人命运 400
二 影像场景的取舍 405
三 小说价值与大众口味 411
第八章 新写实小说与影视传媒的关系 416
第一节 世俗人生与大众需求 416
一 直面现实的原生态叙事 416
二 写实风格的影视剧 421
三 影视传媒引领小说创作 425
第二节 《一地鸡毛》的庸常生活与世俗叙事 428
一 日常琐事的真实呈现 428
二 影像场景的写实性 432
三 写实电视剧的实践与接受 438
第三节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反讽叙事 442
一 市民生活的辛酸与话语狂欢的沉重 442
二 “贫嘴”情节与电视剧场景 446
三 多次改编的成功与缺陷 453
第四节 《来来往往》的都市传奇与大众趣味 457
一 情场诱惑与商场神话 457
二 电视剧场景的重构与延宕 462
三 大众传媒的选择与小说传播的思考 467
第九章 主旋律小说与影视传媒的关系 471
第一节 主流价值观的当代展现 472
一 民族国家意识的文学书写 472
二 主旋律影视剧的多样性 477
三 主旋律的社会责任与大众接受 484
第二节 《高山下的花环》的英雄叙事与灵魂洗礼 488
一 战火洗礼的灵魂与花环下面的悲哀 488
二 整体“形似”与细节“神似” 492
三 电影版与电视剧版的改编思考 499
第三节 《便衣警察》的政治事件与法理拷问 502
一 警察的职责与爱情 502
二 监狱里的爱情场景 507
三 “海岩剧”的模式分析 515
第四节 《生死抉择》的反腐魄力与制度思考 518
一 国企破产引发的腐败大案 518
二 电影场景的压缩与视听语言的运用 523
三 导演改编的创造性 530
结语 新时期小说与影视传媒的多元关系 535
一 传播性 535
二 互文性 537
三 接受性 538
四 互补性 540
参考文献 543
后记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