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理论背景:新时期区域发展理论研究的转向 1
1.1.2 宏观政策:国家区域发展格局的演进 3
1.1.3 区域合作动态:泛珠三角合作进行新阶段 10
1.1.4 地方诉求:振兴发展成为赣粤闽省际边界地区的关键词 11
1.2 研究意义 20
1.2.1 理论意义 20
1.2.2 实践价值 20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21
1.3.1 研究思路 21
1.3.2 研究框架 23
1.3.3 研究方法 24
1.4 本书可能的创新 24
1.4.1 聚焦于省际边界地区的一个侧面进行深入研究 24
1.4.2 侧重从空间层面解构省际边界地区的发展 25
1.4.3 首个针对赣粤闽省际边界地区发展的系统研究 25
1.4.4 系统地提出了省际边界地区振兴发展目标行动 26
本章参考文献 26
2 理论综述:省际边界地区的探索研究 28
2.1 省际边界地区的内涵、分类 28
2.2 省际边界地区的基本特征 29
2.2.1 边缘性:核心与外围的关系 29
2.2.2 通道性:扮演跨省际“中介”角色 30
2.2.3 切变性:省际边界地区的“切变效应” 31
2.2.4 同质性:地理多元,但资源、文化的同质 31
2.3 省际边界地区振兴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32
2.3.1 省际边界地区振兴发展的概念 32
2.3.2 省际边界地区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 33
2.4 国内外边界地区的研究进展 37
2.4.1 理论探索与研究 37
2.4.2 国外边界地区的研究与探索 45
2.4.3 国内省际边界地区的研究与探索 49
2.5 小结:省际边界地区探索实践的启示 55
本章参考文献 58
3 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的区域基础 61
3.1 赣粤闽省际边界地区范围界定 61
3.2 赣粤闽省际边界地区的地域特征 62
3.2.1 普遍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加速阶段 62
3.2.2 普遍处于要素流失和接受发达地区辐射带动阶段 64
3.2.3 普遍处于城乡空间松散和低水平均质化的阶段 65
3.2.4 普遍处于区域生态屏障区 67
3.3 赣州南部地区的发展基础 68
3.3.1 赣州南部地区概述 68
3.3.2 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73
3.4 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79
3.4.1 生产要素流失 79
3.4.2 “切变效益”影响通道建设与区域转移产业的承接 82
3.4.3 资源依托型产业粗放发展,加速资源透支、生态环境恶化 83
3.5 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已出现的趋势 84
3.5.1 政策驱动:苏区振兴、罗霄山脉扶贫、江西“南大门”建设 84
3.5.2 市场驱动:区域产业转移与务工人员回流,注入强劲动力 86
3.5.3 战略平台打造:龙南国家级开发区、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东江源生态经济区 89
3.5.4 省际合作:机会逐步显现 92
3.5.5 对口帮扶:国家部委的对口帮扶 94
3.6 小结:推动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动力与机遇 95
3.6.1 区域产业纵深转移加快,有望推动外部动力的注入 96
3.6.2 区域交通设施改善,可达性增强提高中介性 98
3.6.3 多重政策叠加,赋予区域重大的发展机会 99
本章参考文献 101
4 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的目标与策略 103
4.1 目标选择 103
4.1.1 地区振兴发展的要求和使命 103
4.1.2 公众对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的期望 105
4.2 赣州南部地区的发展定位 109
4.2.1 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 109
4.2.2 总体发展定位 110
4.2.3 分片区定位指引 111
4.3 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的目标 114
4.3.1 指标体系的建构 114
4.3.2 总体目标 120
4.3.3 分期发展目标 123
4.4 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的策略 124
4.4.1 流失—聚集:引导产业、人力资源等经济发展要素的汇聚 125
4.4.2 通道—节点: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融入区域交通体系 125
4.4.3 松散—体系:打破均衡状态,培育引领区域振兴的城镇增长极核 126
4.4.4 保护—协调:转变观念,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126
4.4.5 缺失—健全:通过乡村环境整治与基本公共服务注入,推进城乡全域协调 127
4.4.6 粗放—高效: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注重城乡水安全的建立以及城乡环卫设施的建设 127
4.4.7 切变—中介:建立机制,通过区域合作机制的方式增强内外合力 128
本章参考文献 128
5 推动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的空间战略 130
5.1 区域空间发展现状特征 130
5.1.1 城镇密度小,呈现“星座型”离散状态 130
5.1.2 区域城镇体系整体功能结构不完善 131
5.1.3 城镇发展沿主要交通轴线集聚趋势渐显 131
5.1.4 工业成为促进城镇空间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132
5.2 未来空间发展的路径 132
5.2.1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的启示 132
5.2.2 赣州南部地区未来空间发展的路径 135
5.3 赣州南部地区空间发展战略框架 137
5.3.1 区域协作,弱化切变效应 137
5.3.2 门户开放,强化中介效应 140
5.3.3 塑造体系,优化城镇发展布局 141
5.4 空间战略重点:强心扩容,打造区域增长核心 144
5.4.1 龙南核心城市:构建中心、加强辐射 144
5.4.2 定南、全南、寻乌、安远副中心:打造平台,增强集聚 146
5.4.3 中心镇:培育特色,加密提升 147
5.5 小结 148
本章参考文献 149
6 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的专项支撑 151
6.1 从流失到聚集:推动产业的振兴发展 151
6.1.1 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分析 152
6.1.2 赣州南部地区产业集聚的战略选择 169
6.1.3 产业集聚与功能布局的优化建议 180
6.1.4 小结 187
6.2 从通道到节点: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优化 189
6.2.1 区域交通发展基础与流动化的新要求 190
6.2.2 区域交通发展的目标 192
6.2.3 强化通道,融入区域网络体系 193
6.2.4 打造枢纽节点,促进要素的汇聚与增长极的发展 196
6.3 从保护到协调:促进区域绿色发展 197
6.3.1 现状生态格局与特征分析 198
6.3.2 区域协同,建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204
6.3.3 鼓励退果还林、矿山复绿,修复生态 208
6.3.4 区域协同,开展跨界流域治理 209
6.3.5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实现开发与保护协同 210
6.4 从缺失到健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11
6.4.1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问题与需求分析 211
6.4.2 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发展的思路:均等化与差异性 214
6.4.3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 215
6.4.4 城乡公益性服务设施配置指引 219
6.5 从粗放到高效:推进清洁能源使用、城乡水安全与环境美化 222
6.5.1 传统能源清洁化、新能源开发利用 223
6.5.2 水安全:东江赣江保育、乡村饮水安全 230
6.5.3 环卫:乡村地区垃圾收集处理的应对 235
本章参考文献 239
7 促进振兴发展的机制保障与政策创新建议 241
7.1 建立“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的政策框架 241
7.1.1 “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的基本内涵 241
7.1.2 国内外“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的经验 242
7.1.3 赣州南部地区“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的空间引导模式 245
7.2 探索建立“内紧外联”的区域协调机制 246
7.2.1 区域协调机制的内涵 246
7.2.2 国内外区域协调机制的经验 248
7.2.3 赣州南部地区区域协调机制构建 253
7.3 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258
7.3.1 生态补偿的内涵 258
7.3.2 跨区域生态补偿的国际经验 259
7.3.3 完善赣州南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建议 261
7.4 建立区域发展共同政策 263
7.4.1 着力培育龙南县城的区域增长核心,参与区域竞争 264
7.4.2 推动“三南”一体化发展,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支撑平台 265
7.4.3 推动各县共同建设,形成协同发展的区域空间 266
7.4.4 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区域性战略平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 267
7.4.5 完善人口户籍政策,加强省际边界地区人才建设 268
7.4.6 制定生态保护政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69
7.4.7 实施财政税收倾斜政策,创新完善投融资途径 270
7.4.8 制定土地使用政策,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271
7.4.9 落实相关政策,充分抓住政策利好带来的新机遇 272
本章参考文献 272
8 结论与展望 274
8.1 结论 274
8.2 展望 275
后记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