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音乐让我与广播结缘——贾玉芝访谈录 2
编者按 2
1.4岁失去父亲,寡母带大姐妹俩 3
2.从小就喜欢唱歌,读书念到了女师大 4
3.因病得福未返校,在家赶上“天晴了” 6
4.迷上青年联合会,开启人生智慧 7
5.战略转移断舍离,一步迈进新天地 8
6.阴错阳差当教员,革命队伍称同志 9
7.巧机缘进了吉林台,傻大胆创办文艺组 11
8.吃午饭惹出玩笑话,长条凳牵来好姻缘 13
9.半生躬耕少儿部,廿载倾情“小喇叭” 15
访谈员后记 22
从烽火硝烟中走来——朱军访谈录 24
编者按 24
1.金色童年,雅礼编织摇篮梦 25
2.八年离乱,少年饱尝愁滋味 26
3.五年耕读,革命启蒙在周南 29
4.木兰从军,倚马可待刀笔记 32
5.“约法三章”,军旅夫妻战地情 34
6.“战地玫瑰”,三千里江山放异彩 36
7.转业地方,事业家庭一肩挑 43
8.蹲点采访,新闻一线是咱家 48
9.勇于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 50
10.关注进程,这才是我们的责任 51
11.新闻一线,给生命注入活力 54
12.热心公益,晚霞初照有余晖 58
13.遗憾多多,唯愿人祸天灾少 59
访谈员后记 62
在新闻这片“草原”上纵马驰骋——斯热歌访谈录 64
编者按 64
1.故乡本名达巴克,蒙汉通融大富屯 65
2.顺应历史之变,抓机遇草房致富兴文 67
3.随“八一一”起义,从“世战”前线到内战前线,再闯烽火前线 70
4.跌宕人生“四落四起”,感恩耀邦求实精神扶我再生 80
5.当桥梁抓问题,政治真诚带业务 84
6.捧接绵绵情,亲亲留人间 88
7.离而不休,尽第二生命职责 90
访谈员后记 96
我本一棵“三类苗”——周建英访谈录 98
编者按 98
1.父亲希望我做个英勇的女子 99
2.母亲给我的启发 101
3.“亡国奴是不能笑的” 103
4.少年时代的偶像有秋瑾 105
5.大学期间牢记父亲的三个叮嘱 107
6.“三类苗”承受阳光雨露 109
7.南国山野和华南虎狭路相逢 112
8.猴眼敲醒了人脑 116
9.周总理关心救治烧伤女工 118
10.永远难忘的老师——李瑞环 121
11.从采访曹禺田汉到琢磨萝卜白菜 124
12.想当一辈子记者的总编辑 127
13.“拂袖儿”和“撒气儿”的故事 130
14.12个共同爱好基础上的婚姻 131
15.与“浅薄”宣战 134
访谈员后记 136
在北京的十一年是我的天堂——塔吉古勒·米尔伊达叶提访谈录 138
编者按 138
1.党给了我有活力的生命,枯木逢春 139
2.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就是我的汉族恩师和同事 139
3.与庄学本一起采访 141
4.每一天都生活在幸福和激情当中 142
5.在北京,我什么福都享了;回新疆,我什么罪都受了 144
6.我这50年默默忍受、相夫教子,很多人早已忘了我曾是新华社记者 145
访谈员后记 148
人生不烦恼——李钟秀访谈录 150
编者按 150
1.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151
2.在北京日报社工作时期 156
3.在英文中国妇女杂志工作期间 165
4.在中国妇女出版社工作时期 175
5.退休生活和我的家庭 177
访谈员后记 183
梦想之路能走多远——金瑞英访谈录 186
编者按 186
1.出身皇族,祖父是光绪二品侍卫 187
2.我出生就成了“丧门星”,是家中弃儿 189
3.聪明学习好,家人开始刮目相看 193
4.误打误撞考进人大新闻系,与梦想擦肩而过 196
5.大学毕业“被爱情”,离开了北京 200
6.山西17年,我的青春洒在了黄土地 203
7.“文化大革命”袭来,在深渊里苦苦求生 210
8.落户穷村,把自己炼成了农村妇女 216
9.1975幸运年,平反了,有了第二个孩子 219
10.调到中国妇女杂志社,成了“包公”记者 220
11.用爱心帮助青少年罪犯走向新生 227
12.为邓颖超写回忆录,重温伟人的情怀 232
13.半百之年办政协报,困境之中梦想起飞 235
14.转型公务员,参加十四届六中全会报告起草 240
15.不管命运如何,总得打好人生这副牌 241
访谈员后记 243
磨出的青印永远去不掉了——郭玲春访谈录 246
编者按 246
1.童年经历了生活的动荡 247
2.正直的父亲,善良的母亲,7个孩子一大家 248
3.小时候我嗓门大,胆大,演讲得了第一名 254
4.小学校里的“上海风情” 255
5.男生送我贺卡,我意识到自己是女孩子 259
6.我迷上了读剧本,图书馆成了半个家 259
7.小时的作文比我写的新华稿好看 261
8.5年大学,结识一帮好友,学会独立思考 262
9.复旦剧社为我打开另一扇窗 267
10.“四清”是我走向社会的开始 268
11.“金山逝世”消息成为改进文风的契机 272
12.懒散的作风让我愧对作协,愧对巴老 275
13.记者生涯的最后几年 277
14.我的婚姻和两任丈夫 280
15.这辈子的欣慰与感激 283
访谈员后记 286
风雨平波有静潭——王秀琳访谈录 288
编者按 288
1.我的父亲母亲 289
2.童年时期的懵懂印象 290
3.新中国成立后才上小学 290
4.边准备考初中边干农活儿 292
5.我考上当地最好的中学 293
6.我考上了山东大学 295
7.母亲摆摊变卖家底支持我读书 296
8.我和我的爱人 297
9.工作没多久就赶上“文化大革命” 298
10.《中国妇女》杂志复刊 300
11.万里长城万里行 301
12.谢绝了组织安排的“官职” 302
13.创刊《中国妇女报》艰苦又快乐 304
14.叫声“大姐”就觉得亲 309
15.这辈子没有什么遗憾的事情 310
16.我是个开明豁达的妈妈 312
访谈员后记 315
声音有约,40年意犹未尽——佟雅坤访谈录 318
编者按 318
1.我的父亲母亲:父亲特别谦和 319
2.从小爱唱歌:外号“小夜莺” 321
3.“文化大革命”中的转折:家人因出身问题被遣返回老家 322
4.“上完大学再去行不行?”——祖国需要就是你的志愿 324
5.“练兵”作业播出:播音部飞出了“金凤凰” 326
6.麻袋装信:最初没想报名主持人 330
7.“别把自己当盘菜”:是中央台这“喇叭”大 332
8.恋爱受阻:出身不好的不让谈,出身好的还不让谈 335
9.如果岁月重来:还会选择做播音,还是愿意做女性 338
访谈员后记 343
我庆幸此生没有虚度年华——白玛乔访谈录 346
编者按 346
1.该跟父母撒娇的年纪我离开了家乡 347
2.糊里糊涂中决定了我一生的职业 349
3.初当记者 激情满怀 350
4.失意之时不曾动摇曾经的梦想 353
5.温暖的家庭是我前行路上最大的动力 357
6.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我庆幸此生没有虚度年华 358
访谈员后记 362
女闻天籁 润物细焉——叶咏梅访谈录 364
编者按 364
1.出生在黄浦江边,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共产党员 365
2.举家北上援建国棉二厂 开放的家有自己立家之本 367
3.活泼灵敏人称“叶猴”从小受宠“吃小灶” 369
4.我考上市级重点中学 最喜欢的是体育课 372
5.闹“文化大革命”赋闲去了工厂搞文艺编创初露锋芒 374
6.当知青插队陕北星星沟 穿军装入伍西安小雁塔 376
7.当编辑引出了广播生涯 天作合有情人终成眷属 378
8.老天厚爱,给我成事的缘分 383
9.广播人的由衷之情 成为作家期待的最高报酬 385
10.敏而行编织信息网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387
11.“无极之路”让我顿悟人生 看淡名利使我追求完美 390
12.退而不休编撰《天籁文库》 涉足绘画续写多彩人生 394
访谈员后记 398
我是一只自由飞翔的鸟——熊蕾访谈录 400
编者按 400
1.懵懂少时:一笑就收不住 401
2.兵团岁月:他们人是真好 409
3.南开时光:不学桥牌,英语就白学了 415
4.考研经历:政治60分算高分了 419
5.新闻生涯:硬碰硬的“特稿”数不胜数 423
6.退休授业:有一次把学生给吓坏了 435
7.最爱旅游:用英语表现了一把“吵架” 438
访谈员后记 442
我和《中国日报》的故事——黄庆访谈录 444
编者按 444
1.我的父亲母亲 445
2.我考上了上外附中 446
3.“文化大革命”中成为三班倒的工人 447
4.我成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 448
5.在堪培拉教育学院认识了我的他 448
6.为解决两地分居忍痛割“爱” 449
7.《中国日报》筹备小组英才济济 451
8.参与《中国日报》创办工作 453
9.1981年6月1日《中国日报》正式创刊 454
10.《中国日报》的几个突破 455
11.《中国日报》对我的培养 456
12.1999年参加艾森豪威尔项目后的感想 459
13.新闻工作者是在记录历史 461
14.创办《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462
15.发起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 463
16.世界妇女大会的会刊和论坛 464
17.对中国性别平等进程的忧思 465
18.对外传播,从自卫到自信 467
19.我又回到熟悉的大学讲堂 468
20.对于女性来讲,玻璃天花板哪里都有 469
21.至今清晰记得第一次英文采访 471
22.对于父母,我还有一点儿遗憾 472
23.退休后写字、画画、出去走走 474
访谈员后记 476
附录 时代、组织和性别三重结构下的职业人生 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