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系统模式对比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丹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64825331
  • 页数:28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现有语言研究理论为线索,以语言现象为参照坐标,通过综合、完善的分析,拟从四个重点板块抽取典型的英汉语表达模式,并构建系统模式对比机制。这四个板块分别为:语言结构模式、语言形式与逻辑表述模式、语言意义与情感表达模式、地理环境决定的语言模式。

上篇 语言客观模式篇 2

第1章 英语强形式衔接模式——汉语弱形式衔接模式 2

1 英语强形式衔接模式——“整合” 2

1.1 英语表达中衔接词种类多、数量多 2

1.2 英语表达中衔接成分使用频繁 4

1.3 英语中的形式衔接从功能上是划分句子类型的依据 5

1.3.1 简单句中的形式衔接 5

1.3.2 复合句中的形式衔接 6

1.3.3 复杂句中的形式衔接 6

1.3.4 复合复杂句中的形式衔接 7

1.4 英语强形式衔接模式总述 8

2 汉语弱形式衔接模式——“松散” 9

2.1 汉语的衔接词的种类和整体数量 9

2.2 汉语连接词的使用频率 10

2.2.1 古诗词和文言文中的连接词使用情况 10

2.2.2 习语和俗语中的连接词使用情况 13

2.2.3 现代汉语中的连接词使用情况 14

2.3 汉语弱形式衔接模式总述及相关思考 15

第2章 英语上下层级主从模式——汉语独立平行小句模式 17

1 英语上下层级主从模式 17

1.1 不涉及从句的上下主从结构 18

1.1.1 不定式结构体现的上下主从模式 18

1.1.2 现在分词结构体现的上下主从模式 20

1.1.3 过去分词结构体现的上下主从模式 22

1.2 主句与从句体现的上下主从模式 23

1.3 树形结构中复杂的多层级结构体现的上下主从模式 24

1.4 链形结构中复杂的多层级结构体现的上下主从模式 28

1.5 英语上下主从模式总述 33

2 汉语独立平行小句模式 34

2.1 小句独立性—各小句主语可时时变化 34

2.2 小句独立性——主语缺失 35

2.3 平行小句结构——小句之间不存在上下层级主从关系 36

2.4 汉语独立平行小句模式总述及相关思考 37

第3章 英语焦点前置模式——汉语焦点后置模式 39

1 语言研究中的“焦点”与“背景” 39

2 英语焦点前置模式及原则 41

2.1 倒序原则——后发生事件为焦点,焦点前置 41

2.2 果因原则——结果事件为焦点,焦点前置 43

2.3 包含原则——时间范围内的精确事件为焦点,焦点前置 45

2.4 决定原则——具有依赖性事件为焦点,焦点前置 46

2.5 替换原则——不可替换的事件为焦点,焦点前置 47

2.6 英语焦点前置模式总述及相关思考 48

3 汉语焦点后置模式 49

3.1 古代汉语的焦点后置传统 49

3.2 现代汉语中的焦点后置体现 50

3.3 汉语焦点后置模式总述及相关思考 52

第4章 英汉语三种主要结构顺序模式对比 54

1 英语空间顺序模式和汉语时间顺序模式 54

1.1 英语空间顺序模式 55

1.2 汉语时间顺序模式 58

1.3 空间顺序模式和时间顺序模式对比小结 59

2 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顺序模式 60

2.1 英语从主观到客观的顺序模式 60

2.2 汉语从客观到主观的顺序模式 62

3 总述与分述之间的顺序 63

3.1 英语从总述到分述的顺序模式 63

3.2 汉语从分述到总述的顺序模式 66

4 英汉语结构顺序模式差异总述及相关思考 68

第5章 英语非人称主语模式——汉语人称主语模式 69

1 英语非人称主语模式 69

1.1 英语非人称主语模式的表现形式 70

1.1.1 实物作主语 70

1.1.2 时间作主语 71

1.1.3 it/there作虚拟的形式主语 72

1.1.4 抽象名词作主语 74

1.1.5 人的表情作主语 75

1.1.6 人的感官、感觉作主语 75

1.1.7 人的行为动作作主语 77

1.1.8 人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作主语 78

1.2 英语非人称主语模式的优势体现 80

1.2.1 非人称主语模式简化句式结构 80

1.2.2 非人称主语模式达成修辞效果 80

1.2.3 非人称主语模式增强客观性 82

2 汉语人称主语模式 82

2.1 汉语人称主语结构占主导地位 83

2.2 汉语的物称主语必须是实体名词或相对具体的概念 84

3 英汉语主语设置模式差异总述及相关思考 85

第6章 英汉语形式变化模式对比(代词、冠词、名词、量词) 87

1 英语代词强形式变化模式——汉语代词几乎无形式变化 88

2 英语冠词强规则性模式——汉语冠词缺失 89

3 英语名词强形式变化模式——汉语名词无形式变化模式 91

3.1 英语名词不允许单独出现——汉译名词普遍单独出现 91

3.2 英语名词强形式变化模式,明确提示数量信息 93

3.3 汉语名词无形式变化模式,无需数量信息提示 94

4 英语量词无形式变化模式——汉语量词强变化模式 98

4.1 各种长度单位、重量或体积产生的量词 99

4.2 按照盛放或盛载的器具分类的量词 99

4.3 按照计数单位使用的量词 99

4.4 与不同动物搭配使用的量词 100

4.5 按照所搭配的名词的基本形状分类的量词 100

4.6 与抽象名词搭配使用的量词 100

4.7 与动词搭配使用的量词 101

4.8 汉语量词使用总结 101

5 英汉语在代词、冠词、名词、量词上体现的形式变化模式总述 101

5.1 英语代词、冠词、名词强形式变化模式——汉语相应词性无形式变化模式 101

5.2 英语量词无形式变化模式——汉语量词强变化模式 102

第7章 英汉语形式变化模式对比(形容词、副词、动词) 103

1 英语形容词、副词强形式变化模式——汉语“的”、“地”、“得”使用情况 103

1.1 英语形容词、副词强形式变化模式 103

1.2 汉语“的”、“地”、“得”的显性标记和明确的句法提示功能 107

2 英语动词强形式变化模式——汉语动词弱形式变化模式 108

2.1 英语动词强形式变化模式 108

2.1.1 英语动词依据人称变化 109

2.1.2 英语动词时态变化明确提示时间和状态 109

2.1.3 英语动词语态变化明确提示主动/被动逻辑关系 111

2.1.4 英语动词语气变化明确提示动作是否真实发生 111

2.2 汉语动词弱形式变化模式 112

2.2.1 汉语存在时间提示、状态提示,但实际使用情况混乱 113

2.2.2 关于汉语主动、被动结构的变化情况 114

3 形容词、副词、动词体现的英汉语形式变化模式总述 115

第8章 英语显性被动模式——汉语隐性被动模式 117

1 英语显性被动模式 117

1.1 被动语态唯一充分必要条件——受动者前置 117

1.2 被动语态的基本形式和众多变体 118

1.3 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和优越性 119

2 汉语隐性被动模式 121

2.1 “被字句”使用频率低,且带有强烈负面情绪 121

2.2 隐性被动形式标记 122

2.3 完全隐性被动模式 123

2.3.1 “把、使、将”结构体现隐性被动模式 123

2.3.2 判断句体现隐性被动模式 125

2.3.3 “加以、予以”结构体现隐性被动模式 126

2.3.4 泛称主语体现隐性被动模式 127

2.3.5 其他常见隐性被动模式 129

3 英语显性被动模式和汉语隐性被动模式总述 130

第9章 英汉语否定模式对比 132

1 英语否定模式 132

1.1 英语通过否定词缀达成否定 132

1.1.1 否定前缀 133

1.1.2 否定后缀 134

1.2 英语通过否定词达成否定 135

1.2.1 否定代词和否定副词明确表达否定逻辑关系 135

1.2.2 名词表达隐性的否定逻辑关系 136

1.2.3 动词表达隐性的否定逻辑关系 137

1.2.4 形容词表达隐性的否定逻辑关系 139

1.2.5 副词表达隐性的否定逻辑关系 140

1.2.6 介词表达隐性的否定逻辑关系 141

1.2.7 连词表达隐性的否定逻辑关系 143

1.3 英语的全部否定和部分否定模式 144

1.4 英语的否定转移模式 146

1.4.1 涉及感官、感知类动词的否定转移 146

1.4.2 动词和名词之间的否定转移 148

1.4.3 动词和状语之间的否定转移 150

2 汉语否定模式 151

2.1 汉语的否定词及使用情况 151

2.2 汉语的全部否定和部分否定模式 152

2.3 汉语无否定转移模式 153

2.4 汉语一部分否定词具有疑问功能 154

3 英汉语否定模式差异中衍生出的常见误区 156

3.1 英语反义疑问句及回答中的误区 156

3.2 英语否定句中的连词使用误区 159

3.3 英语否定词与比较级搭配使用的误区 160

4 英汉语之间肯定与否定的自如转换 161

4.1 肯定变否定 161

4.2 否定变肯定 162

第10章 英语静态模式——汉语强动态模式 165

1 英语静态模式 165

1.1 动词在英语句子中数量限制及主次之分 165

1.2 英语中的“动作”与“状态”有明确划分 166

1.3 英语的名词化特征 169

1.3.1 名词性后缀(名词化的过程及结果) 169

1.3.2 抽象名词实际使用体现的名词化特征 172

1.3.3 名词化特征的优势 172

1.4 英语静态模式小结 174

2 汉语强动态模式 174

2.1 汉语动词与名词同形的情况普遍 175

2.2 汉语名词后缀的使用情况 175

2.3 汉语中动词与其他词性界线模糊 176

2.4 汉语的动词使用泛滥(无数量限制、无形式、地位限制) 176

2.5 汉语动词重复使用普遍 177

2.6 汉语强动态模式小结 178

3 英语静态模式和汉语强动态模式的转换 179

3.1 静态变为动态 179

3.2 动态变为静态 181

3.2.1 分配动词之间上下层级关系和主从地位,产生主句动词和从句动词 181

3.2.2 分配动词之间上下层级关系和主从地位,产生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 181

3.2.3 改变动词词性,变为介词 183

3.2.4 改变动词词性,变为形容词或副词 185

3.2.5 改变动词词性,变为名词 187

下篇 语言主观模式篇 190

第11章 英汉语语义构建模式对比 190

1 英语语义构建模式 191

1.1 英语多义现象中多个义项分布模式 191

1.1.1 英语多义项链状分布模式 191

1.1.2 英语多义项网状分布模式 193

1.2 英语多义现象中的意义扩展模式 194

1.2.1 英语多义项通过意象图示扩展 194

1.2.2 英语多义项通过概念合成扩展 197

1.2.3 英语多义现象的语义扩展模式小结 199

2 汉语语义构建模式 199

2.1 汉语多义的链状义项分布模式和网状分布模式 199

2.2 汉语多义现象中特有的意义扩展模式 200

2.2.1 汉语可通过复合模式扩展为多义 201

2.2.2 汉语可通过辩证模式扩展为多义 205

3 英汉语语义构建模式对比总结 205

第12章 英汉语重复模式对比 207

1 英语重复模式 207

1.1 英语的发音重复呈现方式及优势 208

1.1.1 头韵重复的特点及使用 208

1.1.2 尾韵重复的特点及使用 211

1.1.3 发音重复的优势 214

1.2 英语的内容重复呈现方式及优势 214

1.2.1 内容重复呈现方式 214

1.2.2 内容重复的优势 216

1.3 英语的结构重复呈现方式及优势 218

1.3.1 两者并置——平衡结构 218

1.3.2 多者并置——平行结构 222

1.3.3 结构重复的优势 226

1.4 英语重复模式小结 227

2 汉语重复模式 228

2.1 汉语的发音重复呈现方式及优势 228

2.1.1 双声的特点及应用 228

2.1.2 叠韵的特点及应用 229

2.1.3 押韵现象的普遍存在 230

2.1.4 汉语发音重复的优势总结 230

2.1.5 英汉语发音重复呈现方式的差异对比 230

2.2 汉语字字重复呈现方式及优势 230

2.2.1 字字重复呈现方式 231

2.2.2 汉语字字重复的优势 235

2.3 汉语的结构重复呈现方式及优势 237

2.3.1 结构上的两者并置——对偶、对仗、骈文、现代骈文 237

2.3.2 结构上的多者并置——排比 241

2.3.3 汉语结构重复的优势 242

2.4 汉语的修辞重复及优势 242

2.5 汉语重复模式小结 243

附录1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总统就职演说 245

附录2 碛口枣事 249

第13章 英汉语情感态势对比 255

1 英语情感态势偏低 255

1.1 英语表达的情感方向不明确、对语境的依赖性强 256

1.1.1 英语的部分词汇情感方向不明确 256

1.1.2 英语表达的情感方向对语境的依赖性强 258

1.2 英语感叹号和感叹句型的使用 261

1.3 英语感叹词、语气词、部分副词的使用 261

2 汉语情感态势高 263

2.1 汉语表达的情感方向十分明确 263

2.2 汉语感叹词与感叹句的使用 264

2.2.1 古代汉语的感叹表达 264

2.2.2 现代汉语的感叹表达 265

2.3 汉语情感表达的手段十分多样 268

3 英语情感表达平淡与汉语情感表达强烈的对比分析及总结 270

4 英汉语之间常见的情感表达理解偏差 277

参考文献 280

后记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