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10
第一编 建置 区划第一章 境域 65
第一节 位置 面积 65
第二节 境域变迁 66
第二章 建置沿革 66
第三章 行政区划 67
第一节 清代区划 67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划 68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区划 68
第四节 县境地名 73
第四章 县机关驻地和区、乡(镇)、场概况 75
第一节 县机关驻地 75
第二节 安宁渠区 75
第三节 安宁渠乡 77
第四节 青格达湖乡 77
第五节 四十户乡 78
第六节 六十户乡 79
第七节 达坂城区 80
第八节 达坂城镇 81
第九节 东沟乡 82
第十节 西沟乡 82
第十一节 阿克苏乡 83
第十二节 柴窝堡乡 84
第十三节 二工乡 84
〔附〕新疆第一村——八家户村 85
第十四节 地窝堡乡 86
第十五节 七道湾乡 87
第十六节 大湾乡 88
第十七节 板房沟乡 89
第十八节 水西沟乡 89
第十九节 托里乡 90
第二十节 永丰乡 91
第二十一节 甘沟乡 92
第二十二节 萨尔达坂乡 93
第二十三节 小渠子乡 93
第二十四节 萨尔乔克牧场 94
第二十五节 高崖子牧场 95
〔附一〕芦草沟乡概况 95
〔附二〕自治区等驻乌鲁木齐县境主要单位 96
第二编 自然环境 98
第一章 地质 98
第一节 构造 99
第二节 地层 100
第二章 地貌 102
第一节 山地 103
第二节 平原 103
第三节 盆地 103
第四节 丘陵 104
第五节 沟壑 104
第三章 气候 105
第一节 四季特点 105
第二节 气温 106
第三节 降水 蒸发 湿度 108
第四节 无霜期 110
第五节 风 云量 110
第六节 光照 日照 111
第七节 地温与冻土 112
第八节 物候 113
第四章 水文 118
第一节 地表水 118
第二节 地下水 120
第五章 土壤 121
第一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 121
第二节 土壤养分 123
第六章 植被 125
第一节 植被特征 125
第二节 植被类型及分布 126
第七章 野生动植物和矿藏 128
第一节 野生动物 128
第二节 野生植物 130
第三节 矿藏 132
第八章 自然灾害 133
第一节 低温 冻害 133
第二节 干旱 134
第三节 洪涝 134
第四节 雷暴 冰雹 135
第五节 大风 干热风 136
第六节 地震 137
第三编 人口 人民生活第一章 人口变动 139
第一节 自然变动 139
第二节 机械变动 141
第二章 人口普查 142
第三章 人口分布、密度 142
第四章 人口构成 144
第一节 民族构成 144
第二节 性别构成 144
第三节 年龄构成 145
第四节 文化构成 146
第五节 职业构成 146
第五章 计划生育 148
第一节 机构 149
第二节 宣传教育 149
第三节 计划生育政策 151
第四节 节育措施 152
第五节 优生 优育 152
第六章 人民生活 154
第一节 农牧民生活 154
第二节 职工生活 156
第四编 民族 宗教 159
第一章 民族 159
第一节 汉族 159
第二节 回族 161
第三节 哈萨克族 165
第四节 维吾尔族 168
第五节 其他民族 171
第二章 宗教 171
第一节 伊斯兰教 171
第二节 佛教 174
第三节 道教 174
第四节 基督教 175
第五节 其他宗教 175
第六节 宗教管理 175
第五编 农业 177
第一章 机构 177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177
第二节 事业机构 178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与体制改革 179
第一节 封建土地私有制 179
第二节 减租反霸 181
第三节 土地改革 181
第四节 互助合作 182
〔附〕火星集体农庄 183
第五节 人民公社 184
第六节 生产责任制 185
第七节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186
第三章 生产条件 188
第一节 耕地概况 188
第二节 农业区划 188
第三节 农业灌溉区 189
第四节 役畜 机具 190
第五节 农业投资 190
第六节 整地改土 190
第七节 “五好”建设 192
第四章 作物种类 192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93
第二节 油料作物 194
第三节 其他作物 194
第五章 作物面积、产量 195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98
第二节 油料作物 198
第六章 耕作制度和措施 199
第一节 推广条播 合理密植 199
第二节 倒茬 轮作 199
第三节 复播 间作 套种 200
第四节 推广水稻育苗插秧 200
第五节 塑膜覆盖 200
第七章 作物保护 201
第一节 病害种类及防治 201
第二节 虫害种类及防治 202
第三节 草害及防治 203
第八章 蔬菜 204
第一节 生产历史 205
第二节 基地建设 205
第三节 种植品种 207
第四节 生产水平 209
第五节 栽培技术 210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 212
第七节 蔬菜产销 214
〔附〕乌鲁木齐县菜农赴吉尔吉斯斯坦合作建立蔬菜生产基地 215
第六编 畜牧业 217
第一章 机构 217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217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 218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与体制改革 219
第一节 清代和民国时期官办养畜场 219
第二节 私有制牧主经济 219
第三节 牧区民主改革 220
第四节 牧业合作化 220
第五节 公私合营牧场 地方国营牧场 221
第六节 农牧结合人民公社 222
第七节 生产责任制 222
第三章 草场资源及管护 223
第一节 草场类型 223
第二节 季节草场 226
第三节 草场质量 226
第四节 草场改良 227
第五节 草场保护 228
第四章 畜禽种类及品种改良 228
第一节 牲畜 229
第二节 家禽 231
第五章 畜牧业生产 231
第一节 草原牧业 231
第二节 农区养殖业 233
第三节 牧用机具 237
第四节 生产效益 237
第六章 疫病防治 238
第一节 家畜传染病 238
第二节 家禽传染病 240
第三节 禽畜寄生虫病、普通病 240
第四节 疫病防治措施 241
第七编 林业 242
第一章 机构 242
第一节 行政机构 242
第二节 林业专业机构 243
第三节 县造林、防火机构 244
〔附〕县境内国营林场 244
第二章 林木资源 245
第一节 林区分布 245
第二节 林地面积和木材蓄积量 246
第三节 树种资源 247
第三章 育苗 造林 249
第一节 育苗 249
第二节 植树造林 249
第三节 果林园艺 251
第四章 经营管理 254
第一节 天然林管理 254
第二节 人工林管理 255
第五章 林木保护 256
第一节 护林防火 防乱砍滥伐 256
第二节 林木病虫害及防治 256
第八编 农牧机具 258
第一章 机构 258
第一节 县级农牧机械机构 258
第二节 乡农牧机械管理服务站 260
第二章 农牧机具种类 261
第一节 人畜力机具 261
第二节 机动农机具 262
第三章 农机发展和机械化水平 263
第一节 农机发展进程 263
第二节 农作机械化水平 265
第四章 经营体制 农机队伍 268
第一节 农机经营体制 268
第二节 农机队伍 268
第五章 科研和维修 269
第一节 农机研究、制造 269
第二节 农机推广、普及 270
第三节 农机维修 270
第六章 农机监理 271
第一节 重点监测 日常监理 271
第二节 监理案件查处 271
第九编 水利 渔业 273
第一章 水利 273
第一节 机构 273
第二节 发展概况 275
第三节 引水工程 276
第四节 蓄水工程 279
第五节 提水工程 280
第六节 人畜饮水工程 281
第七节 水利管理 282
第八节 防洪抗旱 285
第二章 渔业 288
第一节 机构 288
第二节 渔业开发 289
第三节 基地建设 290
第四节 养殖品种 291
第十编 屯垦 293
第一章 清代以前屯田 293
第二章 清代屯垦 294
第一节 军屯 294
第二节 民屯 295
第三节 犯屯 296
第三章 民国时期屯垦 297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屯垦 298
第一节 沿革 298
第二节 一○四团场 299
第三节 三坪农场 299
第四节 五一农场 300
第五节 头屯河农场 300
第六节 西山农牧场 301
第七节 养禽场 301
第十一编 工业 302
第一章 机构 302
第二章 私营手工业 303
第一节 原有面貌 303
第二节 复兴发展 304
第三章 县属工业 30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05
第二节 产业结构和主要厂矿 305
〔附〕乌鲁木齐水电机电设备总公司 308
第三节 企业管理 308
第四章 乡镇工业 310
第五章 煤炭和电力工业 310
第一节 煤炭工业 310
第二节 电力工业 318
〔附一〕变电所 320
〔附二〕驻县境自治区等单位大中型工业企业 321
第十二编 乡镇企业 324
第一章 机构 324
第二章 发展概况 325
第三章 企业体制 328
第一节 乡镇办企业 328
〔附〕红山棉纺厂 新疆第一石油管道配件厂 大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328
第二节 村办企业 330
〔附〕八家户农工商总公司 330
第三节 联户办企业 331
〔附〕建新砖厂 331
第四节 个体、私营企业 332
〔附〕远达工贸实业总公司 332
第四章 产业结构 332
第一节 建筑材料业 333
第二节 煤炭采掘业 333
第三节 食品加工业 334
第四节 纺织业 334
第五节 化工制品业 334
第六节 金属制品业 335
第七节 建筑业 335
第八节 其他行业 335
第五章 经济效益与经营管理 336
第一节 经济效益 336
第二节 经营管理 336
第三节 企业整顿与技术培训 338
第十三编 交通 邮电 343
第一章 交通 343
第一节 机构 343
第二节 古道 344
第三节 公路 345
第四节 桥涵 过水路面 348
第五节 运输工具 349
第六节 驿运 352
第七节 公路运输 353
〔附〕远达汽车运输公司 355
第八节 公路交通管理 355
第九节 铁路 357
第十节 民航 358
第二章 邮电 359
第一节 机构 359
第二节 邮政 360
第三节 电信 361
第十四编 商业 367
第一章 机构 367
第二章 私营商业 368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68
第二节 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69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私营商业 370
第三章 供销合作商业 370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70
第二节 基层供销社 372
第三节 专业公司 375
第四节 体制改革 376
第五节 购销业务 377
第四章 国营商业 384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84
第二节 公司 商场 384
〔附〕商办工业企业 386
第五章 集市贸易 390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90
第二节 主要市场简介 391
〔附〕大湾乡八户梁村境内的六大市场 392
第十五编 粮油 393
第一章 机构 393
第一节 行政机构 393
第二节 基层机构 394
第二章 粮油购销 395
第一节 收购 395
第二节 销售 396
第三节 议购议销 400
第三章 粮油储运 401
第一节 储存 401
第二节 调运 402
第四章 粮油加工 403
第一节 传统加工 403
第二节 机械加工 404
第十六编 财税 金融 407
第一章 财政 407
第一节 机构和体制 408
第二节 财政收入 409
第三节 财政支出 413
第四节 财政管理 416
第二章 税务 419
第一节 机构 419
第二节 工商税 杂税 420
第三节 田赋 农业税 425
第四节 牧业税 427
第三章 金融 428
第一节 机构 428
第二节 流通货币 432
第三节 存款 储蓄 434
第四节 贷款 拨款 436
第五节 债券 442
第六节 保险 443
第十七编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第一章 城乡建设 446
第一节 机构 446
第二节 县城沿革 447
第三节 集镇建设 450
〔附〕安宁渠集镇规划方案 451
第四节 农村建设 453
第五节 牧区建设 455
第六节 公用事业 456
第二章 建筑业 458
第一节 建筑队伍 458
第二节 建筑业管理 460
第三章 环境保护 461
第一节 环境状况 461
第二节 环保措施 463
〔附〕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465
第十八编 综合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 466
第一节 机构 466
第二节 计划体制 467
第三节 国民经济计划 467
第四节 经济结构 473
第二章 统计 477
第一节 机构 477
第二节 统计制度 477
第三节 普查和抽样调查 480
第四节 统计服务和统计监督 482
第三章 物资管理 482
第一节 机构 482
第二节 物资种类 483
第三节 物资供应 484
第四章 物价管理 485
第一节 机构 485
第二节 市场物价 486
第三节 物价监督 492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 494
第一节 机构 494
第二节 计量管理 495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497
第四节 产品质量监督 497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 499
第一节 机构 499
第二节 市场建设 499
第三节 市场管理 501
第四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502
第五节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登记管理 503
第六节 经济违章违法案件查处 505
第七节 经济合同管理 507
第八节 商标注册管理 507
〔附〕个协 消协 508
第七章 土地管理 509
第一节 土地资源与利用 509
第二节 机构 514
第三节 地政管理 514
第四节 房产管理 519
第八章 审计 522
第一节 机构 522
第二节 审计监督 522
第十九编 政党 群团 527
第一章 中共乌鲁木齐县委员会 527
第一节 组织建设 527
第二节 历届党代会 537
第三节 干部工作 541
第四节 宣传教育 542
第五节 统一战线工作 547
第六节 纪律检查 548
第七节 政法工作 550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迪化县地方组织 552
第一节 迪化县党部沿革 553
第二节 党务活动 554
第三章 民主党派 群众团体 556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乌鲁木齐县支部委员会 556
第二节 工人组织 557
第三节 妇女组织 559
第四节 青年组织 562
第五节 农牧民组织 566
第六节 商业团体 566
第七节 科技、教育、文化团体 567
第二十编 政权 政协第一章 清代政权 571
第一节 建县前乌鲁木齐地区地方政权 571
第二节 清代县署 571
第二章 民国县公署、县政府 572
第一节 县公署 572
第二节 县政府 573
〔附〕迪化县参议会 576
第三章 人民政府 577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机构沿革 577
第二节 政府工作机构 581
第三节 基层行政机构 583
第四节 信访工作 585
第五节 行政监察 586
第四章 人民代表大会 587
第一节 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87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589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593
第四节 普选 595
第五章 人民政协 598
第一节 历届政协乌鲁木齐县委员会 598
第二节 政协工作机构 602
第三节 主要工作 603
第二十一编 重大政事 605
第一章 清代和民国时期重大政事 605
第一节 乌鲁木齐回民起义 605
第二节 迪化辛亥起义 605
第三节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在迪化 607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重大政事 608
第一节 建立民主政权 609
第二节 抗美援朝 609
第三节 “三反”、“五反”运动 609
第四节 镇压反革命 610
第五节 肃反运动 611
第六节 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612
第七节 “大跃进” 613
第八节 “反右倾” 613
第九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614
第十节 “文化大革命” 615
第十一节 揭、批、查 617
第十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 618
第十三节 农业学大寨 618
第十四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619
第十五节 体制改革 621
第二十二编 军事 624
第一章 军事机关 624
第一节 清代和民国时期县境军事机关 62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县军事机关 626
第二章 驻军 地方武装 628
第一节 清代、民国部队 62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部队 629
第三节 民众武装 631
第三章 兵役 632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兵役 632
第二节 新中国兵役 633
第四章 民兵 634
第一节 领导体制 634
第二节 组织建设 634
第三节 军政训练 636
第四节 主要活动 637
第五章 重大兵事 640
第一节 军民联合驱逐外敌阿古柏 640
第二节 马仲英部窜扰迪化 641
第三节 迪化南山剿匪 642
第二十三编 民政 645
第一章 机构 645
第一节 行政机构 645
第二节 事业机构 645
第二章 拥军优属 646
第一节 拥军 646
第二节 优待 647
第三节 抚恤 647
第三章 社会救济 648
第一节 灾害救济 648
第二节 困难救济 649
第三节 农村“五保” 650
第四节 兴办收养孤老、孤儿机构 650
第四章 扶贫 651
第五章 安置 652
第一节 复转军人安置 652
第二节 移民安置和哈萨克族牧民安置 653
第三节 支边青壮年安置 653
第四节 残疾人安置 654
第五节 “三类人员”安置 654
第六章 婚姻、殡葬管理 655
第一节 婚姻登记 655
第二节 殡葬管理 656
第七章 残疾人工作 656
第八章 老龄工作 657
第二十四编 劳动 人事第一章 机构 658
第二章 干部管理 659
第一节 人员编制 659
第二节 干部状况 660
第三节 干部来源 662
第四节 干部任用 干部培训 663
第五节 干部管理 干部调配 664
第六节 行政职务确定和职称改革 665
第三章 劳动管理 666
第一节 招工 调配 666
第二节 培训 考核 668
第三节 安全监察 669
第四节 劳务市场 670
第五节 劳动争议仲裁 670
第六节 人才交流 670
第七节 劳动就业 671
第四章 劳动工资 672
第一节 工资制度 672
第二节 工资调整 673
第三节 津贴 补贴 奖金 675
第五章 福利 保险 677
第一节 福利 677
第二节 保险 678
第六章 离休 退休 退职 679
第一节 离休 679
第二节 退休 679
第三节 退职 680
第四节 老干部工作 680
第二十五编 公安 司法第一章 公安 682
第一节 机构 682
第二节 治安管理 684
第三节 户籍管理 688
第四节 出入境管理 691
第五节 刑事侦察 691
第六节 交通管理 693
第七节 消防 694
〔附〕火灾 695
第八节 看守所管理 696
第二章 检察 696
第一节 机构 696
第二节 刑事检察 697
第三节 经济检察 698
第四节 法纪检察 699
第五节 监所检察 699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700
第七节 民事审判、行政审判检察 701
第三章 审判 701
第一节 机构 701
第二节 审判制度 702
第三节 刑事审判 704
第四节 民事审判 705
第五节 经济审判 705
第六节 行政审判和告诉申诉审判 706
第七节 执行工作 706
第八节 复查、平反工作 707
第四章 司法行政 708
第一节 机构 708
第二节 法制宣传教育 708
第三节 人民调解 709
第四节 律师业务 710
第五节 公证业务 711
第二十六编 教育 712
第一章 普通教育 712
第一节 义塾 书院 学堂 712
第二节 幼儿教育 713
第三节 小学教育 714
第四节 中学教育 720
第二章 职业技术教育 72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727
第二节 职业技术学校 727
第三章 成人教育 729
第一节 农牧民教育 729
第二节 职工教育 731
第四章 机构和教师队伍 731
第一节 机构 731
第二节 教师队伍 732
第五章 教育经费和勤工俭学 734
第一节 教育经费 734
第二节 勤工俭学 735
第二十七编 科学技术 737
第一章 机构 737
第一节 行政机构 737
第二节 服务机构 738
〔附〕新中国成立前迪化县境农牧科技机构 738
第三节 科技团体 739
第二章 科技队伍 740
第一节 科技人员结构 740
第二节 农业科技网络 741
第三章 科技工作 科普活动 743
第一节 科技工作 743
第二节 科学普及活动 745
第四章 科技成果 747
第一节 农业区划 747
第二节 实施科技计划 747
第三节 实施“星火计划” 748
第四节 实施“丰收计划” 749
第五节 其他科技成果 749
第二十八编 文化 754
第一章 文化艺术 754
第一节 机构 754
第二节 业余文艺演出和歌咏活动 756
〔附〕抗日战争时期迪化城乡的革命文艺活动 757
第三节 哈萨克族阿肯弹唱和舞蹈 758
〔附〕阿肯弹唱歌谣选 759
第四节 维吾尔族舞蹈和麦西来甫 763
第五节 回族花儿 764
〔附〕回族花儿唱词选 765
第六节 摄影 书法 绘画 767
第七节 戏剧 768
第八节 文艺创作 771
第九节 社火 杂技 772
第十节 电影放映 774
第十一节 民歌 谚语 776
〔附一〕维吾尔族民歌选 776
〔附二〕回族民歌选 779
〔附三〕维吾尔族谚语选 781
〔附四〕哈萨克族谚语选 781
〔附五〕回族谚语选 782
第十二节 传说 故事 轶闻 783
第二章 广播 电视 792
第一节 机构 792
第二节 广播 792
第三节 电视 795
第三章 档案 史志 图书 796
第一节 档案 796
第二节 编史修志 798
第三节 图书 800
第二十九编 文物古迹 风景名胜第一章 文物古迹 803
第一节 古遗址 803
第二节 古墓葬 807
第三节 古建筑 809
第四节 历史文物 809
第二章 风景名胜 812
第一节 已开发旅游景点 812
第二节 待开发旅游景点 814
第三节 旅游设施建设与旅游服务 815
第三十编 卫生 体育 817
第一章 卫生 817
第一节 机构 817
〔附〕驻县医疗单位 822
第二节 医疗队伍 823
第三节 医疗设备 824
第四节 医疗水平 825
第五节 医疗制度 827
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 830
第七节 公共卫生 831
第八节 地方病防治 833
〔附〕恶性肿瘤 835
第九节 卫生防疫 836
〔附〕鼠疫预防 839
第十节 妇幼保健 840
第二章 体育 842
第一节 机构 设施 842
第二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843
第三节 职工体育 845
第四节 农牧民体育 845
第五节 学校体育 847
第六节 人才培养 849
第三十一编 精神文明建设第一章 机构 856
第二章 民族团结 857
第一节 民族团结教育 857
第二节 民族团结好人好事 858
第三章 军民团结 860
第一节 军爱民 民拥军 860
第二节 创建“双模”“双拥”县 862
第三节 军民共建 862
第四章 文明礼貌活动 863
第一节 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 863
第二节 创建文明单位 864
第三节 评选“十星级文明户” 865
第五章 学雷锋 树新风 866
第一节 开展学雷锋活动 866
第二节 学雷锋做好人好事 867
第三十二编 人物 869
第一章 人物传 869
第二章 人物简介 882
第三章 人物表 889
附录 907
一、1994~1998年乌鲁木齐县大事记 907
二、1994~1998年乌鲁木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913
三、1994~1999年乌鲁木齐县县级领导班子成员 917
四、诗词、楹联选 919
编后记 931
《乌鲁木齐县志》编审机构及编纂人员 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