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目的 6
1.1.3 研究意义 7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9
1.2.1 相关概念界定 9
1.2.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1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1.3.1 工程担保安全网的研究进展 13
1.3.2 工程担保定价的研究进展 18
1.3.3 工程再担保的研究进展 20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3
1.4.1 研究方法 23
1.4.2 技术路线 25
1.5 本书的章节安排及其主要内容 27
第2章 工程担保安全网关键构成要素的识别 29
2.1 基于文献研究的工程担保安全网构成要素识别 29
2.1.1 文献调研说明 30
2.1.2 工程担保安全网构成要素调研结果 32
2.1.3 工程担保安全网构成要素的系统化 33
2.2 国外工程担保安全网的实践调研 35
2.2.1 美国工程担保安全网的实践情况 36
2.2.2 加拿大工程保函受益人经济利益保护的实践情况 49
2.2.3 英国工程保函受益人经济利益保护的实践情况 55
2.2.4 国外工程保函受益人经济利益保护体系实践情况小结 62
2.3 我国工程担保安全网建设的现状 63
2.3.1 审慎监管的实施情况 64
2.3.2 工程再担保的实施情况 67
2.3.3 工程担保保证基金的实施情况 69
2.3.4 工程担保市场退出机制的实施情况 69
2.3.5 我国工程担保安全网实践现状小结 70
2.4 本章小结 71
第3章 审慎监管的作用原理与保函价值量测 73
3.1 审慎监管的作用原理 74
3.1.1 审慎监管的实施过程 74
3.1.2 审慎监管作用原理小结 81
3.2 保函价值量测:以业主支付担保定价为例 83
3.2.1 业主支付担保及其特征 84
3.2.2 方法论基础:二叉树方法 87
3.2.3 基于二叉树方法的业主支付担保定价模型 88
3.2.4 业主支付担保定价模型的应用仿真 93
3.3 本章小结 98
第4章 工程再担保的作用原理及其稳定演化条件 100
4.1 工程再担保的作用原理 101
4.1.1 保证人和再担保人的行为过程 101
4.1.2 工程再担保作用原理小结 103
4.2 工程再担保体系演化稳定条件分析 105
4.2.1 方法论基础:演化博弈论 105
4.2.2 基本假设与工程再担保体系的传统博弈分析 106
4.2.3 最大杠杆率不足情形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112
4.2.4 最大杠杆率不足情形再担保体系的演化稳定条件分析 113
4.2.5 最大杠杆率不足情形再担保体系不同运营机制的可调整范围分析 117
4.2.6 算例分析 120
4.3 本章小结 124
第5章 工程担保安全网各关键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126
5.1 工程担保保证基金的作用原理 126
5.1.1 工程担保保证基金的基本运行过程 127
5.1.2 工程担保保证基金作用原理小结 130
5.2 市场退出机制的作用原理 132
5.2.1 工程担保市场退出机制的主要运行过程 132
5.2.2 市场退出机制作用原理小结 134
5.3 工程担保安全网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135
5.3.1 审慎监管与工程担保保证基金、工程再担保之间的关系 136
5.3.2 工程再担保与工程担保保证基金之间的关系 137
5.3.3 市场退出机制与审慎监管、工程再担保、保证基金之间的关系 137
5.4 本章小结 139
第6章 完善我国工程担保安全网的建议 141
6.1 完善工程担保的审慎监管:规范专业工程担保保证人的行为 141
6.1.1 建立保证人备案制,完善工程担保市场准入机制 141
6.1.2 完善工程担保的费率监管,防止不正当竞争 143
6.1.3 建立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体系,确保保证人的偿债能力 147
6.2 构建工程担保保证基金制度:建立市场信任 152
6.3 分步实施工程再担保机制:有效分担担保风险 157
6.4 完善工程担保的市场退出机制:筑好最后一道防线 161
6.5 本章小结 162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164
7.1 主要研究结论 164
7.2 主要创新点 167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169
附录A 工程担保安全网初始构成要素来源文献 171
附录B 第4章第2节算例的数据来源调研情况 173
参考文献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