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教育学 1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
第一节 教育学及其发展 2
第二节 教育及其发展 7
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9
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 13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3
第二节 教育与个体发展 20
第三章 教育目的 30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30
第二节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32
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 37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37
第二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41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47
第一节 教师 47
第二节 学生 57
第三节 师生关系 60
第六章 课程 65
第一节 课程概述 65
第二节 课程标准与新课标 74
第三节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75
第四节 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77
第七章 教学 82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82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84
第三节 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88
第四节 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94
第五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100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108
第七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10
第八章 教育评价 120
第一节 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120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121
第三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24
第九章 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132
第一节 德育及其意义 132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34
第三节 德育过程的规律 137
第四节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139
第五节 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141
第六节 德育的途径 142
第七节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43
第八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45
第十章 课外活动 151
第一节 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151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53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 155
第二部分 心理学 158
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158
第一节 感知觉 159
第二节 记忆 162
第三节 想象 166
第四节 思维 167
第五节 问题解决 174
第六节 注意 177
第七节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81
第二章 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87
第一节 情感的发展及其教育 187
第二节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192
第三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 197
第一节 需要、兴趣与教育 197
第二节 能力 200
第三节 气质与教育 205
第四节 性格的形成与教育 206
第五节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208
第四章 学习心理与教育 212
第一节 学习概述 212
第二节 学习动机 214
第三节 学习迁移 223
第四节 知识直观与知识保持 227
第五节 技能的形成 231
第六节 学习策略 234
第七节 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236
第五章 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241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41
第二节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辅导 242
第六章 教师心理 249
第一节 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 249
第二节 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251
第三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253
第三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 258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258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法规 262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262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 262
第四部分 教育法律法规 26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68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 27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8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88
《教师资格条例》 29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9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04
《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