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教育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2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蒋国昌主编;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36656718
  • 页数:1059 页
图书介绍:

凡例 1

序 1

总述 1

第一章 古代教育 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

第二节 官学 3

重庆府(州、县、厅)官学一览表 5

重庆府学署教授表 8

重庆府学署训导表 9

第三节 科举制度 10

一、沿革 10

二、科考程序 10

三、科考内容 11

四、科考官员 11

五、应试资格 12

六、取士名额 12

重庆府进士题名一览表 13

重庆府武进士题名一览表 25

重庆府举人题名统计表 26

重庆府武举人题名统计表 28

重庆府五贡题名统计表 28

第四节 书院 30

一、书院的建立与发展 30

二、校舍 30

三、建制与管理 30

四、教学 31

五、考课 31

重庆府书院一览表 32

重庆府书院选介 42

第五节 义学(乡学) 44

一、义学的建立与发展 44

二、经费 44

三、教学 45

清朝义学统计表 46

义学(乡学)一览表 47

附:私塾 62

第二章 幼儿教育 66

第一节 发展概况 66

一、晚清时期 66

二、民国时期 6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68

第二节 领导管理 79

一、民国时期 7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79

第三节 保育教育 82

一、幼儿园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82

二、幼儿园的教养活动和教养原则 84

三、幼儿卫生保证 85

四、教育教学 90

附:重庆市幼儿园选介 92

第三章 小学教育 9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97

一、晚清时期 97

二、民国时期 9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04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 112

一、办学体制 112

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117

三、学校行政管理体制 123

第三节 小学教学工作 129

一、学制 129

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 131

三、教育教学改革 143

第四节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148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148

二、少年儿童组织的变迁及其教育活动 155

第五节 小学体育卫生和保健工作 160

一、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160

二、卫生教育和保健工作 165

第六节 课外活动、校外教育 169

一、民国时期 16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71

附:小学选介 175

第四章 中学教育 183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83

第二节 学校管理 210

一、学校管理体制 210

二、学校的组织系统 210

三、学籍管理和成绩考查 215

第三节 德育工作 220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思想教育 220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思想教育 221

第四节 教学工作 229

一、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229

二、教学和教学改革 242

第五节 体育与卫生 248

一、体育工作 248

二、卫生工作 261

附:中学选介 265

第五章 特殊教育和工读教育 281

第一节 特殊教育 281

一、发展概况 281

二、教育教学 282

第二节 工读教育 291

一、发展概况 291

二、工读学校的性质、任务、指导思想 292

三、招生、毕业生 293

四、教育与管理 294

五、教学 299

第六章 职业技术教育 30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01

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301

二、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 322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 333

一、宗旨、学制 333

二、课程与教材 335

三、实习 351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353

第四节 设置与管理 356

一、办学形式 356

二、管理体制 358

三、学校内部管理机构 359

四、入学资格 360

五、毕业与就业 361

附:职业学校选介 366

第七章 中等师范教育 37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77

第二节 领导体制与学校管理 383

一、领导体制 383

二、学校管理 384

第三节 学校设置 391

一、清末时期 391

二、民国时期 39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97

第四节 教学 401

一、学制 401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401

三、教育实习 412

第五节 德育 415

第六节 体育、卫生 417

一、体育 417

二、卫生 417

附:中等师范学校选介 418

第八章 普通高等教育 42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22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高等教育 425

一、高等学校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425

二、高等学校课程与专业设置 425

三、高等学校的招生与管理 427

四、高等学校的教学、教师、学生 430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 431

一、高等学校的迁置 431

二、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435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 440

四、高等学校的课外教育与社会活动 442

五、高等学校的招生与管理 444

六、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447

七、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 450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 452

一、高等学校的复员与建设 452

二、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456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 458

四、高等学校的招生与管理 459

五、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461

六、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 463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 464

一、高等学校的改造与发展 464

二、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 469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477

四、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484

五、高等学校的招生、分配与领导体制 486

六、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490

七、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与基本建设 493

第九章 成人教育 496

第一节 成人识字教育 496

一、清末时期 496

二、民国时期 49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505

第二节 成人初、中等教育 511

一、民国时期 51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512

第三节 成人高等教育 528

一、职工大学 528

二、广播电视大学 532

三、教育学院 533

四、管理干部学院 533

五、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534

六、普通高等学校办夜大、函大 534

七、外地高校在渝设函授教育辅导站 538

八、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540

九、《专业证书》班 541

第十章 教育行政 544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构 544

一、清代末年 544

二、民国时期 54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548

附:1950年一1983年永川地区教育行政概况 560

第二节 教育党委组机构 562

第三节 教育督导 565

一、清代末年 565

二、民国时期 56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573

第十一章 教师 586

第一节 概述 586

第二节 教师的任用和管理 591

一、教师的资格认定 591

二、教师的考核、检定、登记 594

三、教师的任用、人员设置 599

第三节 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603

一、教师工资 603

二、教师福利待遇 611

三、教师的住房 616

第四节 教师的社会地位 618

一、表彰奖励 618

二、教师节 621

三、参政、议政 622

第五节 教师职称 623

一、沿革 623

二、教师评职条件、职责及其他 626

第六节 教师进修 627

一、沿革 627

二、实施教师进修活动 629

三、教师进修机构 631

四、高师、中师函授教育 632

第七节 民办教师 633

一、教师队伍 633

二、福利待遇 635

第十二章 教育经费及教学设备 637

第一节 教育经费的来源 637

一、清末时期 637

二、民国时期 63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653

第二节 教育经费的支出 662

一、清末时期 662

二、民国时期 66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673

第三节 助学金 678

一、清末时期 678

二、民国时期 67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679

第四节 校舍建设 681

一、清末时期 681

二、民国时期 683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684

第五节 教学仪器 698

一、清末时期 698

二、民国时期 69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698

第六节 勤工俭学 703

一、清末时期 703

二、民国时期 70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705

第十三章 教育科研 71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715

第二节 民国时期 72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726

一、建国后17年的教育研究活动 726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727

第十四章 教育社团、报刊、电化教育 738

第一节 教育社团 738

一、清末时期 738

二、民国时期 73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745

第二节 教育报刊 750

一、民国时期 750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751

第三节 电化教育 751

一、民国时期 75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755

第十五章 国际交流 760

第一节 晚清时期 760

一、外国教会学校的兴办 760

二、留日热潮在重庆兴起 762

三、学习外国经验,办好重庆新学 764

第二节 民国前期 765

一、外国教会学校增加 766

二、民国前期重庆的留学教育 768

三、留法勤工俭学 769

第三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773

一、留学教育 773

二、国际交流 775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777

一、50年代教育的对外交流 778

二、60、70年代教育的对外交流 783

三、80年代教育的对外开放 785

教育人物 795

徐昌绪 795

廖春瀛 795

黎庶昌 796

黄秉湘 796

钟耘舫 796

龚秉枢 797

杜成章 797

邓鹤翔 797

杨公托 798

周家桢 798

沈懋德 799

鹿依士 799

文伯鲁 800

向宗鲁 800

曾吉芝 800

杜芬 801

林美衍 801

陶行知 801

太虚 802

赵熙 802

滕兰馨 803

田斗寅 803

张伯苓 803

练廷梁 804

杨若愚 804

杨芳龄 805

余国材 805

何体明 805

董秉奇 806

李海文 806

张佐周 806

汪云松 806

魏元光 807

杨德辉 807

吕凤子 808

陈豹隐 808

黄泽渊 808

林少勤 809

高显鉴 809

孙铭勋 809

刘才广 810

罗怀清 810

甘绩镛 811

柯磺 811

吕子方 812

黄炎培 812

赖以庄 812

喻传? 813

王世闻 813

辜其一 813

郑思群 813

石美森 814

何文俊 814

胡庶华 815

温少鹤 815

周勖成 815

段调元 816

肖华清 816

赵廷鉴 816

陈世騠 817

郑兰华 817

万丛木 817

周子高 818

何鲁 818

刘兰畦 818

颜实甫 819

米景贤 819

王风 819

胡光慈 820

张可治 820

笪远纶 820

叶? 820

吴宓 821

夏代淮 821

陈朝玉 821

谭远模 822

马寅初 822

税西恒 823

李有行 823

傅任敢 823

沈勃然 823

张博和 824

张佳敏 824

夏仲祺 825

黄忠恕 825

陈礼江 825

邓子琴 826

蒋导江 826

黄子林 826

阎松父 827

杜贵文 827

刘博禹 827

靳施民 828

陈兆畦 828

聂荣藻 829

施白南 829

徐国棨 829

蒋杰 830

王经才 830

李嘉芸 830

孙培良 831

宋殿宾 831

苏运中 831

梁漱溟 832

孙述万 832

胡光 833

钱存普 833

王雅芳 833

陈让卿 834

冯建吴 834

杨竞飞 834

李孝传 835

胡世荣 835

朱敬民 835

陈仁溥 836

晏阳初 836

周泽昭 836

盛叙功 837

苏葆桢 837

陈世儒 838

金永华 838

林兆偀 838

祁开仁 839

唐以荣 839

张毓松 839

黎见明 840

张洪沅 840

陈孟汀 841

陶端予 841

教育大事记 843

附录 966

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的教育 966

民主革命时期重庆的学生运动 989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教育实验区 1017

陶行知在重庆的教育实践活动 1033

统计表 1040

后记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