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史 第3卷 辽宋金元时期》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葛剑雄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9043022
  • 页数:71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宋代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和户口数据 2

一、户口调查统计制度 2

二、户口数据 5

第二节 辽夏金元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和户口数据 6

一、辽代 6

二、西夏 8

三、金代 8

四、元代 9

第三节 各朝人口的发展过程 10

第四节 各区域人口的发展过程 12

一、原有成果评述 12

二、本卷区域人口研究的方法 14

三、关于人口数量的变迁 15

四、关于影响区域人口变迁的因素 16

五、关于区域内部的人口分布 16

第五节 城市人口及其他 17

一、城市人口 17

二、从人口史角度探讨若干历史问题 19

第六节 主要研究方法 21

一、研究方法 21

二、关于学术规范 22

三、本卷的局限 23

第二章 宋代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 24

第一节 丁账 24

一、建立过程 25

二、作用和编制过程 27

1.作用 27

2.编制过程 28

3.编制丁账的基本原则 29

三、格式 30

1.统计范围 31

2.户等 31

3.丁口 31

第二节 五等丁产簿 33

一、格式和编制过程 34

1.登记内容 34

2.主户与五等丁产簿 35

3.五等丁产簿与州县等级 36

4.编制过程与账籍的保存 38

二、建立和终止 38

1.建立 38

2.终止 40

三、升降账 42

第三节 税账 44

一、格式 44

二、建立和编制过程 46

1.建立 46

2.编制过程 48

第四节 保甲簿 49

一、保甲组织的出现和演变 49

二、保甲簿的作用和格式 50

第五节 赈济户口统计系统 53

一、一个包括全体人口的非例行户口统计系统 53

二、乾道七年以后赈济户口统计的制度化 55

1.赈济户口统计的制度化 55

2.赈济户口数据的获得 56

三、对地方户口数据的影响 57

第六节 宋代户口调查统计制度的实质 59

一、哪些是宋代代表性的户籍? 60

二、“版籍”、“版簿”、“板籍”与户口 61

三、宋代户口调查统计制度的实质 62

附录 宋代户口调查统计制度问题答客问 62

一、关于“客户应入五等丁产簿” 63

二、关于“妇女应入五等丁产簿” 66

三、关于“妇女应入保甲簿”等问题 69

第三章 宋代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 71

第一节 闰年图—地理总志的沿革和编纂 73

一、沿革 73

二、宋代地理总志的编纂 75

第二节 闰年图—地理总志和传世的宋代户口数据 77

一、方志中的户口数据主要来自地理总志 77

二、官员主要通过地理总志了解各地户口 80

三、国史与会要中的户口数据 81

四、《宋史·地理志》的户口来源 82

五、地理总志是宋代户口的正式发布系统 83

第三节 闰年图—地理总志的户口来源和丁(口)数含义 84

一、闰年图的户口来源 84

二、宋代户口数据中口数或丁数的含义 85

三、关于“口数或丁数都是成丁”的说法 88

第四节 未列入主客户统计范围的人口及其数量估测 93

一、禁军、厢家及其家属 93

二、某些非汉族人民 95

三、僧侣、道士 96

四、妓女 97

第五节 对“男女通计”诸说的分析 98

一、关于“男女通计” 98

二、关于“漏口说” 105

三、关于“析户说”与“户数虚增说” 108

第四章 宋代户口数据的考证和估测 115

第一节 北宋主要区域户口数据的分析与考订 115

一、北宋平定各国所得户数的分析 116

二、《太平寰宇记》中分府州军的主客户数 117

三、《元丰九域志》中分府州军的主客户数 118

四、《宋史·地理志》中分府州军的户数和口数 119

第二节 南宋主要户口数据的考证和估测 137

一、路级户口数据 138

1.《宋会要辑稿》中的数据 138

2.《文献通考》中的数据 140

3.元初的数据 141

二、全国户口总数 144

1.北宋后期南方户口总数的估测 144

2.南宋灭亡前夕的户口总数 145

3.《度宗纪》所载景定五年全国户数不可靠 146

三、分府州军县户口数据 148

第三节 宋代每户平均人口 155

一、宋代户均人口与历代大致相同 155

二、赈济户口与某些州县户口的户均人口 156

三、南北家庭规模的差异 159

四、宋代户均人口 162

第五章 辽夏金与边疆政权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和户口数据 163

第一节 辽代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 163

一、制度的建立 163

二、关于宫卫户口 165

三、户口统计的内容 165

第二节 辽代户口数据分析 168

一、“丁”与“户”的关系 168

二、传世的户口数据的系年 171

三、《辽史》中的户、丁数 174

第三节 辽代人口新考 184

一、原有成果评述 184

1.原有成果 184

2.对原有成果的评述 186

二、辽代人口新考 188

1.通过研究军丁数目推测辽代人口 188

2.中京道人口估测 189

3.东京道人口估测 191

4.“诸部族”和“属国之众”人口估测 192

5.不入户籍的人口估测 195

6.辽代人口估测数 196

第四节 西夏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和人口 197

第五节 金朝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 201

一、对象和方法 201

二、户口类别 205

1.猛安谋克户 205

2.州县户 206

3.乣户和其他户口 206

4.章宗时期户口类别的归并 207

三、通检推排与户口调查 208

第六节 金代户口数据考证 209

一、全国户口总数和猛安谋克户口总数 209

二、《金史·地理志》分府州户数 212

1.户口年代 212

2.开封府泰和末户数纠误 213

三、《剑桥中国史》对金朝人口的错误分析 214

第七节 其他政权的人口 220

一、大理 220

二、吐蕃 221

三、其他 222

第六章 蒙元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 223

第一节 户口调查统计制度的建立 223

一、制度的建立和蒙古国时期的户口统计 223

二、朝廷与地方实力派争夺民户的斗争 225

三、世祖时期完善户口统计制度的努力 230

第二节 户口调查统计制度的主要内容 233

一、诸色户计 234

1.民户 235

2.军户 235

3.站户 236

4.匠户 237

5.宗教户计 237

6.其他户计 238

7.各户计的管理系统 238

二、户等制 239

三、户口籍册的格式和编制过程 240

1.户籍格式 240

2.州县的户口统计 243

第三节 历次户口调查统计及其数据 245

一、成吉思汗时期 245

二、窝阔台汗时期 245

三、乃马真氏至蒙哥汗时期 252

四、世祖前期 252

五、世祖后期 254

1.元军占领南宋江淮各路时获得的户口 254

2.至元二十七年的户口统计 257

3.至元二十七年以后的户口数据 258

六、成宗以后各朝 259

第四节 关于户口统计制度与户口数据的若干问题 261

一、驱口的户籍 262

二、贫弱、迁流与游食者的户籍 265

三、蒙古诸王、勋贵的直属部众与“山泽溪洞之民”的户籍 266

四、投下户的户籍 270

五、区域户口统计范围 272

六、结语 281

第七章 《元史·地理志》区域户口考 283

第一节 《元史·地理志》区域户口数据评价 283

第二节 《元史·地理志》区域户口数据的整理 286

第三节 区域户口考(上) 288

一、中书省 288

1.大都路 288

2.上都路 290

3.永平路 291

4.德宁路、净州路、泰宁路、集宁路、应昌路、全宁路、宁昌路、砂井总管府 291

5.保定路 292

6.真定路 293

7.广平路 293

8.彰德路 293

9.大名路 294

10.怀庆路 294

11.河间路 294

12.东平路 295

13.东昌路 296

14.济宁路 296

15.濮州 296

16.高唐州 297

17.泰安州 297

18.德州 297

19.恩州 297

20.益都路 297

21.济南路 298

22.般阳府路 298

23.宁海州 299

24.大同路 299

25.冀宁路 299

26.晋宁路 300

二、岭北行省和宁路 301

三、辽阳行省 302

1.辽阳路 302

2.广宁府路 304

3.大宁路 304

4.沈阳路 304

四、河南江北行省 305

1.汴梁路 305

2.汝宁府 306

3.蕲州路 306

4.庐州路 306

5.安庆路 306

6.高邮府 307

7.荆门州 307

五、陕西行省 307

1.奉元路 307

2.延安路 307

3.凤翔府 308

4.秦州 308

5.定西州 308

6.开成州、平凉府、庆阳府、陇州、镇原州 308

7.雅州、黎州、洮州、贵德州、茂州、脱思麻路、岷州、铁州、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等处宣抚司、礼店文州蒙古汉儿军民元帅府 309

第四节 区域户口考(下) 309

一、四川行省 309

1.成都路 310

2.顺庆路 311

3.重庆路 311

4.夔路 311

二、甘肃行省 312

1.甘州路 312

2.永昌路 313

3.沙州路 313

4.宁夏府路 313

三、云南行省 314

四、江浙行省 318

1.湖州路 318

2.嘉兴路 318

3.平江路 319

4.常州路 319

5.松江府 319

6.江阴州 320

7.庆元路 320

8.衢州路 320

9.绍兴路 320

10.温州路 321

11.台州路 322

12.宁国路 322

13.徽州路 322

14.饶州路 323

15.集庆路 325

16.铅山州 325

17.福州路 325

18.汀州路 326

五、江西行省 327

1.抚州路 327

2.南安路 327

3.广州路 327

4.韶州路 327

5.惠州路 328

6.南雄路 328

7.潮州路 328

8.德庆路 329

9.英德州 329

10.梅州 329

11.桂阳州 329

12.连州 330

13.循州 330

六、湖广行省 330

1.岳州路 330

2.澧州路 330

3.永州路 330

4.郴州路 331

5.全州路 331

6.常宁州 331

7.南宁路 331

8.浔州路 332

9.柳州路 332

10.横州 332

11.藤州 332

12.贵州 333

13.钦州 333

14.行省所属各羁縻路府州 333

第八章 宋辽金元各朝人口的发展过程 344

第一节 北宋 344

一、各时期的户口总数及增长率 344

二、人口发展过程 350

第二节 南宋 352

一、南宋初期 355

1.两宋之际人口的锐减 355

2.各区域人口状况 357

3.两宋之际谷底人口估测 359

二、南宋中期 359

1.军事对峙地区的人口发展 359

2.已开发地区的人口发展 360

3.开发中地区的人口发展 363

4.南宋人口峰值估测 365

三、南宋后期 366

1.四川人口的锐减 366

2.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发展状况 367

3.南宋末年户口数 368

四、南宋人口发展的特点 369

第三节 辽朝 370

第四节 金朝 372

一、太祖至太宗前期 372

二、太宗后期至海陵王时期 374

1.人口的缓慢恢复 374

2.对大定初户数的分析 376

三、世宗至卫绍王大安二年 379

1.人口的迅速增长 379

2.金代人口峰值估测 380

四、卫绍王大安三年至金朝灭亡 381

第五节 蒙元 383

一、蒙元初期的人口发展 383

二、世祖时期的人口发展 384

三、成宗以后的人口发展 387

四、元末人口的锐减 391

第九章 北方各区域人口的发展过程(上) 393

第一节 河南 396

一、北宋人口 397

二、金代人口 400

1.金朝大部分时间地广人稀 400

2.金后期人口的暴增和剧减 403

三、蒙元人口 404

第二节 山东 407

一、北宋人口 407

1.西部人口与河患 407

2.东部人口的增长 409

二、金代人口 411

三、蒙元人口 413

1.人口的锐减与恢复 413

2.关于人口恢复的程度 415

3.人口分布 416

第三节 关中 417

一、北宋人口 417

1.人口发展及地域差异 417

2.不利于人口增长的因素 419

3.人口密度 420

二、金代人口 421

1.前期和中期的人口发展状况 421

2.北部人口的迅速增长 422

3.后期的人口变迁 424

三、蒙元人口 424

第四节 秦凤 426

一、北宋人口 426

二、金代人口 429

三、蒙元人口 431

第十章 北方各区域人口的发展过程(下) 432

第一节 河北 432

一、北宋人口 432

1.人口增长缓慢 432

2.不利于人口增长的因素 433

3.人口密度 437

二、金代人口 438

1.人口的恢复与增长 438

2.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438

3.人口密度 440

4.后期人口的锐减 441

三、蒙元人口 441

第二节 河东 444

一、北宋人口 444

二、金代人口 448

三、蒙元人口 449

第三节 燕南 451

一、辽代人口 451

二、金代人口 453

三、蒙元人口 456

第四节 代北 457

一、辽代人口 457

1.人口状况 457

2.人口增长与地区开发 458

二、金代人口 460

1.人口的迅速增长 460

2.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及原因 461

三、蒙元人口 463

第十一章 南方各区域人口的发展过程(上) 464

第一节 江南 464

一、北宋人口 464

1.各时期的人口增长状况 464

2.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469

3.中期人口的继续增长和部分地区的地狭人稠现象 471

4.后期的人口状况 473

二、南宋人口 476

1.初期人口的锐减和恢复 476

2.中期人口的缓慢增长和地狭人稠现象的加剧 479

3.后期的人口状况 483

三、元代人口 484

第二节 江西 487

一、北宋人口 487

1.人口的增长 487

2.人口密度的提高 488

二、南宋人口 490

1.前期人口的锐减和恢复 490

2.中后期的人口增长与地狭人稠现象 492

三、元代人口 494

1.初期的人口状况 494

2.人口分布 495

3.中后期的人口状况 496

第三节 福建 497

一、北宋人口 497

1.人口的持续增长 497

2.人口与中后期社会经济面貌的巨变 499

二、南宋人口 502

1.人口的缓慢增长 502

2.宋末人口的减少 504

三、元代人口 504

1.战乱与元初人口的减少 504

2.中后期的人口状况 506

第四节 湖南 508

一、北宋人口 508

二、南宋人口 511

1.人口发展状况 511

2.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 513

三、元代人口 515

第十二章 南方各区域人口的发展过程(下) 518

第一节 淮南 518

一、北宋人口 518

1.人口增长 518

2.人口分布 520

二、南宋人口 522

三、元代人口 526

第二节 荆襄 528

一、北宋人口 528

二、南宋人口 531

三、元代人口 534

第三节 四川 535

一、北宋人口 535

1.人口增长 535

2.人口分布 538

3.非汉族地区的人口增长与外来移民 539

二、南宋人口 543

1.北部沿边地区人口的曲折发展 543

2.四川盆地人口的增长和部分地区的地狭人稠现象 544

3.夔州路的人口问题 546

4.后期人口的锐减 548

三、元代人口 549

第四节 两广 551

一、北宋人口 551

1.人口的增长 551

2.非汉族人口问题 553

3.外来移民 554

4.人口分布 554

二、南宋人口 557

1.人口的增长 557

2.广西人口的大发展 558

3.广东路人口考证 559

4.宋元之际的人口变迁 563

三、宋代人口地理的变迁 564

1.人口分布的改变 564

2.变迁的原因 566

四、元代人口 569

第十三章 城市人口 571

第一节 北宋东京人口 571

一、有关东京人口的几种说法 571

二、东京人口的基本估计 572

第二节 南宋临安人口 574

一、北方移民与城市人口数量 575

二、临安著籍户口是否包括北方移民 577

三、关于“口”数与“人”数的比例 579

四、关于每户平均人口数 580

五、关于城市范围 582

六、临安城市人口 583

第三节 辽金元今北京人口 584

一、辽代南京人口 585

二、金代中都人口 586

三、元代大都人口 586

第四节 一般城市的人口 588

一、宋金时期 589

1.南方的城市人口 589

2.北方的城市人口 598

3.宋代城市人口的分级 600

二、蒙元时期 600

1.录事司与司候司 600

2.建制城市的分布 601

3.部分城市的人口 603

第五节 市镇人口 606

一、市镇人口的概况 606

二、北宋的市镇 609

三、南宋的市镇 611

四、金朝的市镇 613

第六节 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 614

第十四章 从人口史角度思考辽宋金元史和中国史的若干问题 620

第一节 辽宋金元人口史在中国人口史上的地位 620

一、人口总数:中国人口发展的新高峰 620

二、人口迁移:新模式的形成和旧模式的终结 623

三、人口分布:南北新格局的开始形成 625

四、南北经济地位和人口——兼论有关人口分析的错误 627

第二节 适度人口压力与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632

一、辽宋金元的人口发展实际上是南方的发展 633

二、南方人口增长与地区开发的扩大 635

三、适度人口压力与地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637

四、江南的人口密度与新经济因素 642

五、生子不举和宋代的人口控制 645

六、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限度 646

第三节 人口、资源、环境和生产力:南北人口发展模式不同的原因探讨 649

主要参考文献 656

索引 671

卷后记 718

表目 59

表2-1宋代各户口统计系统一览表 59

表3-1宋元方志中宋代户口的系年和资料来源 78

表3-2若干户口数据的平均男口数和丁数 86

表4-1各国归宋之年和同一地域《太平寰宇记》所载户数比较 116

表4-2北宋南方、北方各府州军的主客户户数 122

表4-3南宋各路户数 141

表4-4南宋部分府州军县的户数 148

表4-5宋代赈济户口的户均人口 156

表4-6宋代方志某些年度的户均人口 157

表5-1辽代的政区和户丁数 174

表5-2辽代各宫卫所辖的户丁数 184

表5-3《辽代中国社会史》对辽代人口的估测 185

表5-4辽代人口估测数 196

表5-5金代全国户口总数 209

表5-6《金史·地理志》所载分府州户数 216

表6-1江淮诸路南宋后期与元至元年间的户数 255

表6-2文献所载元代历年全国户口 260

表6-3《元史·地理志》部分区域户数与其他同年户数的比较 273

表7-1饶州及其周围府州的户年平均增长率 323

表7-2元代区域户口 334

表8-1北宋历年全国著籍户数与年平均增长率 346

表8-2南宋历年全国著籍户数与年平均增长率 353

表8-3北宋崇宁元年至元至元二十七年各路户数升降 357

表8-4南宋各路户年平均增长率 358

表9-1各区域户数 394

表9-2各区域户年平均增长率 395

表9-3各区域人口密度 395

表9-4河南人口密度 398

表9-5山东人口密度 410

表9-6关中人口密度 421

表9-7关中各府州宋金户数比较 423

表9-8秦凤人口密度 429

表10-1河北人口密度 434

表10-2河东人口密度 445

表10-3燕南人口密度 455

表10-4代北人口密度 459

表11-1北宋三个标准时点江南各府州的户数和年平均增长率 465

表11-2北宋太平兴国至元丰元年江南部分府州的户数与年平均增长率 466

表11-3北宋崇宁元年以后江南部分府州的户数与年平均增长率 468

表11-4江南人口密度 474

表11-5江南部分府州军县南宋的户年平均增长率 478

表11-6江南部分路府州县元代的户年平均增长率 486

表11-7北宋太平兴国至元丰元年江西部分府州的户数与年平均增长率 488

表11-8江西部分府州军县南宋、元的户年平均增长率 491

表11-9江西人口密度 495

表11-10福建部分府州军县南宋、元的户年平均增长率 498

表11-11福建人口密度 500

表11-12北宋元丰年间南方五路著籍户数与田亩数比较 501

表11-13福建部分府州县元代和明洪武年间户数比较 506

表11-14湖南人口密度 511

表12-1淮南人口密度 521

表12-2荆襄人口密度 529

表12-3四川人口密度 540

表12-4两广人口密度 555

表12-5两广人口密度较高的州 565

表13-1南宋临安府户口数据 579

表13-2部分城市在所在地区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615

表13-3部分地区坊郭户在总户数中所占的比重 616

表14-1辽宋金元时期南、北方人口及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625

表14-2南方、北方三个时期的户数比较 633

表14-3南方各分区三个时期的户数比较 635

表14-4宋元明江南若干府州人口密度比较 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