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历史原点 1933-1951 13
第一章 师大初步 13
激荡而生 14
粤秀书院的后来者 17
师范教育的理想 20
训育课的大家小“书” 23
笙吹弦诵说精神 24
如何堪充师表 28
学术在于商榷至理 31
手写问学,艺自修成 35
第二章 文脉不绝 39
国难当前 40
九载十迁 41
烽火弦诵 44
问学而不移 47
流动的图书仪器 49
位卑未敢忘忧国 51
文理体育 55
第三章 民国先生 57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58
吴三立:执教师范60年 58
王鹤清:钱学森、李德伦的老师 59
高觉敷:中国心理学的开路人 61
罗香林:研究族谱学与客家源流的大师 63
何爵三:能背诵《西厢记》的文学大家 64
饶宗颐: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65
冼玉清:有时也在髻上簪一朵鲜花 68
先生归来 报春一响 71
何杰:力挽狂澜 73
罗倬汉:终生致力整理国故 74
沈炼之:法国史研究开创者 76
黄友谋:桃李满天下 77
先生讲学 流布其广 79
许崇清:教育学与社会主义 79
许地山:保守主义与改革主义 80
黄质中:由六十年之银价说到白银协定 80
陶行知:推行拉丁化新文字的演讲 81
饶敦及夫人:“学校之任务”及“美国的女子教育” 81
邹豹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中华民国地理基础之相关性 82
其他来校讲学的专家学者一览 83
编外篇:面孔·女生 84
第二编 激荡岁月 1952-1976 89
第一章 涅槃重生 89
为了告别的校庆 90
拓荒时期的三任校长 91
石牌校区的前世今生 99
草棚里的大学生活 103
自力更生 109
陶铸的一次演讲 111
第二章 文革风云 113
风雨欲来 114
文革风暴 116
工农兵大学生 118
不可压抑的探索精神 120
第三章 一代学人 123
研心析理 124
海外归来的逻辑学家 125
提倡恢复“教育统计学”的第一人 127
比较教育的奠基者 128
研究出第一颗卫星的运行轨道 129
木棉树下的忠骨 131
远去的学人 133
编外篇:面孔·老邹 136
第三编 风气之先 1977-1995 141
第一章 破冰之举 141
“他们公然向钱看” 142
英雄莫问出处 146
“回炉”充电的书记与军官 149
接住教育合作的橄榄枝 153
50年仍然不落后的教材 158
送来的“经书”与取来的“树种” 162
将解决好“吃饭”问题进行到底 166
第二章 纯真年代 173
风气初开 174
在求学与创业之间 176
提着板凳去看电影 179
尊师敬老服务队 181
第三章 斯文不绝 183
代数王钟集 184
推动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学者 186
风雨牧草人 188
“我的足迹就是学校” 190
他希望更多的人受到教育 192
百岁传奇李育中 194
编外篇:面孔·求学 197
第四编 大学理想 1996-2013 203
第一章 三重转变 203
当前大学教育变化的缘由 204
“211工程”:隐含历史抱负的“门票” 205
空间新拓:在异地别开新枝 208
办学转向:问学育人是两大根脉 215
追求卓越:“乖孩子”的光荣与梦想 221
第二章 学术生长 225
本来初地 226
光学团队 22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团队 229
体育人文学团队 231
教育技术学团队 233
引贤之义 234
数学团队 234
生物学团队 236
广东省创新团队及领军人才 240
多样的学者群落 246
第三章 社会自觉 253
培养未来的教育家 254
在废墟上重建心灵家园 256
走向农村 260
青春的样子 263
志愿精神走出象牙塔 264
编外篇:面孔·缤纷 269
第五编 院系逸事 275
第一章 源远流长 275
文学之力,从教之心 276
守着珍宝,沉淀精神 279
“虎”跑满“山头” 281
从“一家独大”到“多点开花” 284
做学问、求技术、疗国贫 286
一只“会下蛋的母鸡” 289
一只手掌起家,两把大刀立系 291
把环保当作历史使命 293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 295
第二章 开枝散叶 297
不畏疑云遮望眼 298
斗室里走出“高分系” 300
从“冯特时代”到全国前三 302
sports不是体育 305
中国电化教育从这里起步 307
“我的大学不是梦” 309
一台计算机与一个系的诞生 311
谱出华师之声 313
陋室中砌起的艺术后院 316
第三章 枝干长青 319
将学生置身干“活”的案例中 320
哲学与管理的融合 322
产、学、研一体化 324
网罗天下 326
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 328
将中华文化传向世界 330
编外篇:面孔·毕业 332
寄语:八十再出发 336
附录 340
华南师范大学历任党政负责人 340
1932-2013大事记 346
跋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