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医学圣地的诞生 3
第一章 院史杂说 3
邓家栋:协和医学院的前身 3
邓家栋:洛克菲勒的投资 4
张复合:协和医学院的开办 6
胡传揆:1921年的开幕典礼 9
邓家栋:以美国最先进的医学院为榜样 10
邓家栋:临床教学的基地——协和医院 13
雷洁琼:协和医学院与燕京大学的渊源 14
李懿秀:学校被强制关闭 17
聂毓禅:迁回北平 19
邓家栋:重建协和内科 20
第二章 漫谈院风与制度 25
裘祖源:协和的办学原则 25
何观清:系主任负责制 26
周华康:24小时负责制 27
叶恭绍:严格的值班制度 29
王琇瑛:以教学为中心的组织管理体制 30
胡传揆:三年预科 31
严镜清:八年制 32
王季午:临床医师的等级 33
须毓筹:严格的逐级负责制 34
邓家栋:办进修教育 35
邓家栋:聘请客座教授 35
邓家栋:全英文教学 36
邓家栋:高水平的师资 36
邓家栋:从开办时就立起的宏大志向 37
叶惠方:近乎严苛的制度与规矩 39
周璇:医院总是干干净净 40
张承平:夜间的门卫制度 40
荣独山:放射科的规章制度 41
荣独山:专人负责X线片的保管 43
林必锦、吴阶平:外科住院总医师 43
林必锦、吴阶平:外国医师占优势 44
李懿秀:新生要试读 45
吴阶平:学生司仪 46
梅祖懿:随时准备考试 47
施锡恩:自由的学术空气 47
邓家栋:重视实验室和临床实践 48
林必锦、吴阶平:外科疗效统计会 49
诸福棠、吴瑞萍:小而人才辈出的儿科 49
荣独山:高水平的放射治疗 50
王季午:教师多、病床多、学生少 51
第二辑 名不虚传的“协和三宝” 55
第一章 『协和三宝』之名师名医 55
叶惠方:中国妇产科第一人——林巧稚 55
朱预:医德高尚的林巧稚 56
严仁英:产科的奇特现象 57
汤国云:血液学专家邓家栋 57
聂毓禅:我接任护校校长的经过 60
周文斌:张孝骞的协和岁月 61
张乃峥:严厉的钟惠澜 62
须毓筹:钟惠澜当患者 63
汪猷:我国生物化学的创始人——吴宪 63
汪猷:诲人不倦的吴宪 64
诸福棠、吴瑞萍:儿科主任诸福棠 65
聂毓禅:护校校长胡智敏 66
须毓筹:内科教授王叔咸 67
马家润:病案管理工作的开拓者王贤星 68
吴宝荣:内分泌学专家朱宪彝 69
冯羲人:寄生虫学家冯兰洲 70
陆秀芳:微生物、免疫学家谢少文 72
施锡恩:协和外科的奠基人 73
荣独山:生理学教授林可胜 74
荣独山:带学生参加示威游行的林可胜 75
王志均:在林可胜教授指导下当进修生 76
王志均:严格而又多才多艺的林教授 76
王志均:别具一格的生理学实验课 78
张锡钧:不畏美国教授刁难 79
张锡钧:把自己当作实验品 80
叶恭绍:内科主任狄维德教授 80
林必锦、吴阶平:首任外科主任泰勒 81
诸福棠、吴瑞萍:儿科客座教授豪特 83
李洪迥:皮肤科主任傅瑞思 84
荣独山:放射科的创办人保罗·霍奇斯 85
李肇特:首创协和解剖科的考德里教授 86
李肇特:专心研究『北京人』的步达生 87
李肇特:客座教授艾里斯·卡佩斯 88
张中堂:社会服务部的筹备者浦爱德 89
张中堂:浦爱德捐助创办怀幼会 90
叶恭绍:公共卫生学教授兰安生 91
何观清:兰安生与第一卫生事务所 92
林必锦、吴阶平:美国教授之间的一场纠纷 94
第二章 『协和三宝』之图书馆 95
赵庭范:在协和图书馆当练习生 95
赵庭范:开架阅读 97
赵庭范:成立图书馆委员会 97
赵庭范:购买新书的手续 99
赵庭范:增设现期期刊阅览室 100
赵庭范:搬入新址 100
赵庭范:出纳台的多元化服务 101
赵庭范:免遭战争破坏的协和图书馆 101
李懿秀:跑图书馆 102
第三章 『协和三宝』之病案室 103
马家润:久负盛名的协和病案室 103
马家润:专门成立的病案委员会 105
马家润:差点被付之一炬的病案 106
王泉:病案室的内部组织 106
王泉:琐碎但重要的病案室工作 108
王泉:病案室主任的任免权 110
第三辑 老协和的读书与生活 113
第一章 招生与课程设置 113
曹竹平、臧美玲:扩大招生范围 113
邓家栋:严格的选拔 114
胡传揆:淘汰率惊人 114
李懿秀:入学门槛高 115
叶恭绍:从南开大学到协和医学院 116
叶恭绍:虚惊一场 118
金荫昌:双重身份进协和 119
王雅芳:投考协和护校 120
王琇瑛:如愿被录取 120
黄文美、黄文昆:同等学力入协和 122
冯德培:从复旦到协和 124
俞焕文:公共卫生系的教学安排 125
李懿秀:护校的课程设置 126
李懿秀:重视个案研究 127
周璇:营养部的教学任务 128
裘祖源:教学风格多样化 129
王志均:熔教材与实验于一炉的《生理学大纲》 130
第二章 回想当年的学生生活 131
邓家栋:学医的缘由 131
叶恭绍:最难过关的一年级 132
刘绍光:分秒必争 133
吴英恺:优越的生活条件 134
吴英恺:『协和脸』 135
吴阶平: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 136
吴阶平:折磨人的『特殊关照』 137
吴阶平:不知之知 138
吴英恺:重返协和 139
吴阶平:要做有心人 140
黄宛:第一次写医学综述 143
黄宛:一次难忘的临床考试 144
李懿秀:食、宿条件好 146
李懿秀:晚睡早起 147
李懿秀:75分才及格 148
邓家栋:内科大巡诊 148
林雨:学习南丁格尔精神 150
林雨:第一次做助产士 152
林雨:给保育员们义务讲课 153
吴桢:社工人员的职称等级 154
周璇:『营养师』名称的由来 154
黎秀芳:重返北平 155
林必锦、吴阶平:外科实习医生的日常 157
林必锦、吴阶平:外科专家的培养 158
林必锦、吴阶平:每周一次的学术座谈会 159
王德修:病理科的文献报告会 160
王德修:观察要仔细 160
王德修:漫长的考试 161
金荫昌:名不虚传的学生实验 161
谢少文:学写文献综述 162
周华康:扎实的基本功训练 163
周华康:对实习医生的严格要求 164
聂毓禅:改医学护 166
聂毓禅:日军突闯校园 167
聂毓禅:在成都复校 168
王雅芳:我在协和的实习经历 169
王雅芳:启发式教育 171
周璇:严格培训营养师 171
周璇:实习中的个案观察 174
周璇:合理安排病人的膳食 174
周璇:营养部的三个厨房 175
黄文美、黄文昆:考试经常得满分的黄家驷 176
吴英恺:从洋学生到『土包子』 177
吴英恺:来之不易的读研机会 178
葛秦生:借读生的另类感受 179
潘孟昭:重理论,更重实习 180
曹竹平、臧美玲:抽题考试 181
曹竹平、臧美玲:抗战时期的校园生活 182
曹竹平、臧美玲:品尝无盐饮食 183
曹竹平、臧美玲:学习四川话 184
梅祖懿:晨间护理 184
梅祖懿:漂亮的护士服 185
张惠兰:『三查五对』 186
张惠兰:『警』字当头 187
张惠兰:『护』是根本 187
王季午:八年的学习生活 190
王季午:边工作,边研究 191
何观清:难以通过的考试 191
聂毓禅:仅剩一名学生 192
曹竹平、臧美玲:『书上没有说』 193
严镜清:一流的物质设备 194
张中堂:社会服务部的日常 195
李洪迥:意外到了皮肤科 196
何观清:教学大巡诊 197
吴英恺:幸运成为总住院医师 198
林崧:首创妇产科病理学 199
林崧:妇产科的繁重工作 201
荣独山:重视学术交流和病理讨论 202
叶恭绍:去协和学医的缘由 203
第三章 未忘国忧陈志潜:参加爱国运动 205
陈志潜:成立丙寅医学社 206
罗玉麟:男护士参加声援五卅惨案的游行 209
范日新:协和医疗队赴武汉救灾 210
范日新:协和抗日救护队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