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环境介质砷含量 3
1.1.1 地壳砷含量 3
1.1.2 沉积物砷含量 3
1.1.3 土壤圈砷含量 4
1.1.4 水圈砷含量 4
1.1.5 砷地球化学循环 5
1.2 水环境中砷的地球化学行为 6
1.2.1 砷的吸附行为 6
1.2.2 有机物与砷的相互作用 7
1.2.3 砷的微生物转化 8
1.3 水环境砷形态 8
1.3.1 水中砷形态 8
1.3.2 沉积物中砷形态 9
1.4 沉积物中砷的污染评价 11
1.4.1 总量法 11
1.4.2 形态法 14
第2章 研究方法 16
2.1 研究区概况 16
2.2 样品采集、处理与分析 17
2.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17
2.2.2 样品理化性质测定 19
2.2.3 重金属总量及形态测定 20
2.3 室内模拟实验 22
2.3.1 沉积物对砷的吸附实验 22
2.3.2 不同碳源对沉积物中砷迁移转化的影响实验 23
2.3.3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对砷的吸附实验 23
2.3.4 微生物对砷迁移转化的影响实验 24
第3章 辽河流域水体沉积物理化性质 26
3.1 辽河流域河流沉积物理化性质 26
3.1.1 河流沉积物pH 26
3.1.2 河流沉积物有机质含量 26
3.1.3 河流沉积物碳酸钙含量 27
3.1.4 河流沉积物机械组成 29
3.1.5 河流沉积物铁铝元素含量 31
3.1.6 河流沉积物钙镁元素含量 32
3.1.7 河流沉积物钠钾元素含量 37
3.1.8 河流沉积物钛锰钪元素含量 40
3.2 大辽河河口沉积物的理化性质 44
3.2.1 河口沉积物pH 44
3.2.2 河口沉积物有机质含量 45
3.2.3 河口沉积物机械组成 45
3.2.4 河口沉积物主量元素含量 45
3.2.5 河口沉积物钛锰钪元素含量 48
3.3 辽河水系、大辽河水系及河口沉积物理化性质比较 50
3.3.1 pH差异 50
3.3.2 有机质含量差异 51
3.3.3 沉积物质地差异 51
3.3.4 主量元素含量差异 53
3.3.5 钛锰钪元素含量差异 56
第4章 辽河流域水体沉积物砷分布特征 58
4.1 辽河流域河流沉积物砷分布特征 58
4.2 大辽河河口沉积物砷分布特征 60
4.3 辽河流域河流与河口沉积物砷含量比较 62
4.4 沉积物中砷的存在形态 63
4.4.1 大辽河水系沉积物中砷的赋存形态 63
4.4.2 大辽河河口沉积物中砷的赋存形态 66
4.5 沉积物组成与砷的相关性 68
4.5.1 大辽河水系沉积物组成与砷的相关性 68
4.5.2 大辽河河口沉积物组成与砷的相关性 69
4.6 其他水体沉积物中砷的分布特征 71
4.6.1 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中砷的分布 71
4.6.2 南四湖沉积物中砷的分布 78
4.7 小结 84
4.7.1 沉积物中总砷含量 84
4.7.2 沉积物中砷的赋存形态 86
4.7.3 沉积物的组成与砷含量的关系 87
第5章 大辽河水系及河口沉积物对砷的吸附 90
5.1 沉积物对砷的吸附动力学 90
5.2 沉积物对砷的吸附热力学 92
5.3 pH对砷吸附的影响 96
5.4 竞争离子对砷解吸的影响 97
5.5 共存离子对砷吸附的影响 98
5.6 沉积物吸附态砷的存在形态 99
5.7 小结 99
第6章 碳源对沉积物中砷迁移转化的影响 101
6.1 沉积物中砷含量的变化 101
6.2 沉积物中铁含量的变化 102
6.3 体系pH的变化 103
6.4 小结 104
第7章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对砷的吸附 107
7.1 吸附等温实验 107
7.2 pH对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吸附砷的影响 109
7.3 竞争离子对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吸附态砷解吸的影响 110
7.4 共存离子对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吸附砷的影响 111
7.5 微生物对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吸附态砷的作用 113
7.5.1 微生物对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吸附态砷的还原特征 113
7.5.2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吸附态砷向溶液迁移的特征 115
7.5.3 铁的还原作用与砷转化的关系 116
7.6 小结 117
第8章 辽河流域水体沉积物砷污染评价 118
8.1 沉积物砷污染评价富集 118
8.1.1 沉积物砷富集 118
8.1.2 沉积物砷污染负荷指数 120
8.1.3 沉积物砷地累积指数 120
8.2 沉积物砷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121
8.2.1 沉积物质量基准评价结果 121
8.2.2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122
8.2.3 沉积物中生物可给性砷的含量 127
第9章 总结和展望 129
9.1 主要研究结论 129
9.2 展望 131
参考文献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