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春秋》经论 2
(一)《春秋》之书名与实 2
(二)史论孔子修《春秋》 5
(三)质疑孔子修《春秋》 19
(四)《春秋》经说与史说 28
(五)《春秋》经史折中说 44
二、《春秋》传论 55
(一)《左传》之修撰 55
(二)《左传》史传论 69
(三)《公羊传》之修撰 76
(四)《公羊传》经传论 85
(五)《榖梁传》之修撰 89
(六)《榖梁传》经传论 97
(七)三传同体与异途 101
三、《春秋》学论 109
(一)《春秋》之志论 110
(二)《春秋》之道论 112
(三)《春秋》之旨论 113
(四)《春秋》之义论 116
(五)《春秋》之例论 120
(六)《春秋》之事论 124
(七)《春秋》之辞论 125
(八)《春秋》之法论 128
(九)《春秋》之制论 131
(十)《春秋》之教论 133
(十一)《春秋》学史论 140
四、本书立场、主旨与取材 149
(一)立场 149
(二)主旨 158
(三)取材 162
第一章 天道论 169
一、《左传》 170
(一)灾异与天命 170
(二)天道与人道 177
(三)君天与民主 180
二、《公羊传》 183
(一)崇古与尊天 183
(二)灾异与天志 184
(三)天人感应论 185
三、《榖梁传》 190
(一)天道秩序 190
(二)法天则天 194
(三)祖由天生 197
第二章 礼义论 201
一、《左传》 203
(一)礼文论 204
(二)礼质论 241
(三)礼法论 257
(四)礼教论 260
(五)礼辞论 263
二、《公羊传》 269
(一)嫡庶论 269
(二)亲隐论 272
(三)名实论 279
(四)君臣论 284
(五)经权论 293
三、《榖梁传》 302
(一)名分论 302
(二)天子论 307
(三)亲亲论 316
(四)尊尊论 320
(五)两性论 324
第三章 德行论 334
一、《左传》 335
(一)君德 335
(二)臣德 348
(三)士德 370
(四)武德 375
(五)女德 391
(六)史德 405
二、《公羊传》 415
(一)君仁 415
(二)臣忠 421
(三)士让 428
(四)正义 431
三、《榖梁传》 442
(一)仁义 442
(二)忠孝 448
(三)友悌 454
(四)贞节 462
第四章 治道论 468
一、《左传》 469
(一)德礼论 469
(二)德刑论 478
(三)德政论 481
(四)德用论 487
二、《公羊传》 502
(一)尊王论与一统论 502
(二)仁政论与德治论 506
(三)夷夏论与本末论 510
三、《榖梁传》 522
(一)道义论 522
(二)君民论 525
(三)荒政论 534
(四)人伦论 542
(五)华夷论 546
第五章 春秋三传综合论析 553
一、春秋三传同异离合 554
(一)体例、内容之总体差别 554
(二)成书、价值与影响之异 565
(三)尊天与重人之总体取向 578
(四)崇礼重德的取向与侧重 593
(五)与孔子思想的关联比较 620
二、评史论事之道德观 642
(一)笔削义深、道德评判 642
(二)伦理叙事、德福相因 645
(三)采善贬恶、褒贬分明 651
(四)重人申民、立君保民 655
三、解经释义之方法论 662
(一)叙事明理、事明义见 663
(二)微言大义、从变从义 673
(三)阐述义例、重视语言 682
(四)察外观内、见微知著 686
(五)存同求异、略小求大 690
参考文献 693
索引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