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导论 1
壹、民事诉讼之定义 3
一、民事诉讼之定义 3
(一)民事诉讼系解决民事纠纷之程序 3
(二)民事诉讼系民事法院依当事人之请求所进行之程序 3
(三)民事诉讼系民事法院必要时得利用国家权力强制解决纠纷事件之程序 3
二、民事事件与其他事件之区别 4
(一)民事事件与刑事事件之区分 4
(二)民事事件与行政事件之区分 4
(三)民事诉讼事件与非讼事件之区分 5
贰、民事诉讼法之意义、性质及法源 6
一、民事诉讼法之意义 6
二、民事诉讼法之性质 6
(一)公法 6
(二)程序法 7
(三)民事诉讼法为国内法 7
(四)强行法 7
(五)民事诉讼法是否为助法? 7
三、法源 8
參、民事诉讼之目的及基本理念 9
一、民事诉讼之目的 9
(一)不同学说见解 9
(二)本书见解 9
二、民事诉讼之理念 11
(一)慎重而正确之裁判 11
(二)公正裁判 11
(三)迅速 12
(四)诉讼经济 12
(五)扩大诉讼制度解决纷争、避免裁判矛盾 13
三、意识型态与民事诉讼法 14
肆、民事诉讼之主体与法律关系 14
一、民事诉讼之主体间关系 14
二、民事诉讼之法律关系 15
(一)诉讼法律关系说 15
(二)诉讼法律状态说 15
(三)新诉讼法律关系说 15
伍、民事诉讼法之解释 16
一、民事诉讼法规之种类 16
(一)强行规定 16
(二)任意规定 17
(三)训示规定 17
(四)区分标准 17
(五)任意诉讼之禁止及解禁之发展 18
二、民事诉讼法之解释方法 20
(一)文义解释 20
(二)目的解释 20
(三)诉讼基本原则、理念于解释上之指导性 20
(四)类推适用 20
(五)其他 21
陸、实体法与程序法之关系 21
一、区分 21
二、交互作用 22
(一)目的论 22
(二)解释论 22
(三)诉讼行为与实体行为之效力交错 22
(四)诉讼法之独立发展 22
三、程序法独大论之反思 23
柒、宪法与民事程序法之关系 23
一、概论 23
二、合法听审 24
(一)可能权利人之具体范围 24
(二)合法听审权之基本内容 25
三、武器平等 27
(一)宪法基础 27
(二)程序法上意义 28
(三)发展之评估 29
四、公正程序 30
五、有效权利保护请求权(Der Anspruch auf effektiven Rechtsschutz) 31
六、其他 32
(一)比例原则 32
(二)法定法官 33
(三)民主原则 34
捌、民事诉讼法之基本原则 35
一、处分权主义 35
(一)处分权主义之概念内容 35
(二)处分权主义之缓和与发展 36
二、辩论主义 37
(一)原则 37
(二)辩论主义的缓和与突破 38
(三)我国学理新近发展之特殊性——三修正辩论主义与协同主义之论争 41
三、言词主义 43
四、直接审理主义 44
五、公开审理主义 44
六、当事人进行主义与职权进行主义 46
七、对席判决主义与缺席判决主义 46
八、本人诉讼主义与律师强制代理主义 47
九、集中审理主义 48
十、自由心证主义 48
十一、适时提出主义 49
玖、与非讼法理之交互作用 49
拾、其他民事纷争之可能解决途径 51
一、私人和解 51
二、政府机关或人民团体之调解、调处 51
(一)职业团体之调处 51
(二)政府机关之调解或调处 51
(三)乡镇市公所调解委员会、耕地租佃委员会、劳资争议调解委员会之调解或调处 52
(四)政府机关之裁决 53
(五)公共工程采购争议之调解 53
(六)金融消费评议中心之调处与评议 54
三、法院之调解、诉讼上和解 54
(一)法院之调解 54
(二)诉讼上和解 54
四、仲裁 54
第二编 通常诉讼程序 57
第一章 管辖权 59
壹、管辖权与审判权 59
一、定义 59
(一)管辖权之意义 59
(二)审判权之意义 59
二、普通法院与行政法院之权限定位 61
三、民事法院与智慧财产权法院 64
(一)智财法院之地位 64
(二)专属管辖或优先管辖 64
四、国际管辖权 66
(一)国际管辖权之概念 66
(二)国际管辖之决定标准 66
(三)国际管辖之合意 67
(四)国际民事诉讼之竞合 69
贰、管辖权之种类 71
一、土地管辖 71
二、职务管辖 71
三、事务管辖 72
四、法定管辖、指定管辖、合意管辖、应诉管辖 72
五、专属管辖、任意管辖 72
六、选择管辖、优先管辖 73
參、普通审判籍 73
一、自然人之普通审判籍 74
二、法人及其他团体之普通审判籍 75
肆、特别审判籍 78
一、基本规定 78
(一)对于在中华民国现无住所或住所不明之人,因财产权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79
(二)对于寄寓人,因财产权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80
(三)对于现役军人或海员,因财产权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80
(四)对于设有事务所或营业所之人,因关于事务或业务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80
(五)对于船舶所有人或利用船舶人,因船舶或航行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81
(六)因船舶债权或以船舶担保之债权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82
(七)公司、团体、社员于其社员之资格有所请求而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82
(八)契约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83
(九)票据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84
(十)关于财产管理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85
(十一)遗产继承事件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86
(十二)遗产上负担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87
(十三)因登记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87
(十四)因船舶碰撞或其他海上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88
(十五)因海难救助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88
(十六)因空中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89
二、侵权行为与共同诉讼之管辖权 89
(一)因侵权行为涉讼之特别审判籍 89
(二)共同诉讼之特别审判籍 91
伍、专属管辖权 96
陸、合意管辖 99
一、合意管辖之要件 100
二、应诉管辖之要件 104
三、合意管辖与应诉管辖之效力 105
柒、竞合管辖、移送管辖与指定管辖 107
一、审判籍因牵连或竞合情形之解决方法 107
二、诉讼之移送 107
(一)诉讼移送之意义及原因 107
(二)诉讼移送之程序 108
(三)法院裁定移送诉讼之效力 109
三、指定管辖 110
(一)指定管辖之意义与原因 110
(二)指定管辖之程序 111
捌、管辖权之审查与违反效果 112
一、管辖权之调查及管辖权恒定 112
二、管辖权恒定原则 113
三、法院无管辖权之效果 114
(一)原则 114
(二)违背专属管辖之上诉审之处理方式? 114
(三)违背专属管辖得否提再审之诉? 115
第二章 诉讼主体论 117
壹、法院 117
一、法院之意义 117
二、审判与司法行政 117
三、法院之审级与权限 118
四、审判独立 118
五、法官 120
(一)职业法官 120
(二)独任与合议 121
(三)法官之回避 122
六、司法事务官、书记官及其他司法人员 130
(一)司法事务官 130
(二)书记官 132
(三)其他司法人员 132
贰、当事人 132
一、当事人意义 132
二、两造当事人对立原则 133
三、当事人之确定 134
(一)概说 134
(二)确定当事人之学说 134
(三)实务见解 137
四、当事人能力 138
(一)当事人能力之意义 138
(二)有当事人能力主体之类型 139
(三)争议问题 151
(四)当事人能力欠缺时之处理及法律效果 154
五、诉讼能力 156
(一)诉讼能力之意义 156
(二)诉讼能力有无之判断 156
(三)欠缺诉讼能力之效果与其处理 159
六、当事人适格 160
(一)当事人适格之概念 160
(二)当事人适格之认定基准 163
(三)部分当事人适格之个案 169
(四)诉讼担当 170
(五)民事诉讼法第44条之3——公益团体请求不作为诉讼 192
(六)消费者保护法第53条——消保团体不作为诉讼 196
(七)股东代表诉讼 200
(八)消费者保护法第50条——消保团体损害赔偿尝诉讼 202
七、其他——辩论能力(陈述能力) 208
參、复数当事人 209
一、共同诉讼概说 209
(一)意义 209
(二)制度目的 209
(三)共同诉讼之一般要件 210
(四)分类 213
二、普通共同诉讼 214
(一)普通共同诉讼之意义 214
(二)普通共同诉讼人独立原则 214
(三)普通共同诉讼人独立原则之突破 216
三、必要共同诉讼 221
(一)概念 221
(二)「合一确定」之理论争议 221
(三)固有必要共同诉讼 223
(四)类似必要共同诉讼 231
(五)必要共同诉讼之效果 241
四、主观预备合并 248
(一)概说 248
(二)主观预备合并之许可性 249
肆、第三人程序参与 252
一、2003年保护固有必要共同诉讼原告行使诉讼权之立法修正 253
二、诉讼参加 255
(一)辅助参加(从参加) 255
(二)独立之辅助参加 263
三、主参加诉讼 266
(一)意义 266
(二)类型 267
(三)要件 267
(四)主参加诉讼之审理 269
四、诉讼告知 270
(一)诉讼告知之概念 270
(二)诉讼告知之要件 270
(三)诉讼告知之程序 271
(四)诉讼告知之效力 271
五、职权通知诉讼 272
伍、诉讼代理人与辅佐人 273
一、诉讼法上之代理人 273
(一)法定代理人 273
(二)特别代理人 275
二、诉讼代理人 276
(一)诉讼代理人之意义 276
(二)诉讼代理权 278
(三)当事人本人之撤销更正权 282
(四)诉讼代理权欠缺之补正及追认 283
(五)诉讼代理权之消灭 283
(六)诉讼代理人之义务 284
三、辅佐人 285
(一)辅佐人之意义 285
(二)辅佐人行为之效力 285
第三章 诉讼客体论 287
壹、诉讼标的 287
一、意义 287
二、功能 287
三、诉讼标的之认定标准 288
(一)单一诉讼标的概念论(统一说) 288
(二)多元诉讼标的概念论(非统一说) 294
(三)本书见解 297
四、诉讼标的理论在诉讼上之作用 297
五、各种诉讼类型之诉讼标的之特定 300
(一)通论 300
(二)部分诉讼类型之诉讼标的判断 303
贰、诉之客观合并 317
一、基本论 317
(一)概说 317
(二)要件 318
(三)诉之合并之审判 319
二、诉之客观合并种类 320
(一)单纯合并 320
(二)预备合并 321
(三)重叠合并 335
(四)选择合并 344
(五)附论:对于客观合并之部分扩张性理解 346
參、诉之变更、追加 350
一、诉之变更或追加之概念 350
二、诉之变更或追加之合法要件 352
(一)一般要件 352
(二)特别容许要件 353
三、诉之变更、追加之审判程序 364
四、任意当事人变更 366
(一)法定当事人变更与任意当事人变更 366
(二)任意当事人变更之许可性 367
肆、反诉 374
一、反诉之概念与性质 374
二、提起反诉之合法要件 375
(一)提起反诉,须有原告之本诉系属于事实审法院,且限于言词辩论终结前 375
(二)反诉事件须非专属他法院管辖,且得与本诉行同种之诉讼程序 376
(三)反诉之标的与本诉之标的及其防御方法之间有相牵连关系 376
(四)须由本诉之被告对于本诉之原告提起反诉,或对于本诉原告及就诉讼标的必须合一确定之人提起反诉 378
三、第二审提起反诉之要件 379
四、提起反诉之程序与法院之裁判 380
五、第三反诉 382
(一)背景与问题意识 382
(二)可否由本诉被告一人与诉讼标的须合一确定之第三人对本诉原告提起反诉? 383
(三)可否仅对于本诉原告以外第三人提起反诉? 384
(四)对于与本诉原告合一确定第三人一并提反诉 384
第四章 诉之开启 387
壹、诉之意义 387
贰、诉之种类 387
一、给付之诉 387
(一)概说 387
(二)不作为之诉 388
(三)将来给付之诉 389
二、确认之诉 394
(一)概说 394
(二)要件论 396
三、形成之诉 407
參、起诉之程式 408
一、起诉之方式 409
二、起诉状之记载事项 409
(一)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 409
(二)诉讼标的及其原因事实 409
(三)应受判决事项之声明 410
三、实务见解 419
(一)合伙——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391号判决 420
(二)合伙——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44号判决 421
(三)夫妻剩余财产分配请求一台湾高雄地方法院99年度家小上字第1号裁定 421
(四)遗产分割协议——台湾台北地方法院98年度审补字第133号裁定 421
四、起诉后之法院作业程序 421
肆、起诉之效果 422
一、诉讼系属 422
二、重复起诉之禁止 423
(一)立法目的 423
(二)重复起诉之判断标准 423
三、当事人恒定原则 429
(一)当事人恒定原则与诉讼承继原则 429
(二)民事诉讼法第254条之规定 430
(三)要件 431
(四)法律效果 432
(五)当事人所为诉讼行为对于特定继受人之效力 439
第五章 诉讼要件论 441
壹、意义及功能 441
一、概说 441
二、意义 441
三、功能 443
贰、种类 444
一、有关法院之诉讼要件 445
(一)裁判权 445
(二)国际民事管辖权 445
(三)须有普通法院审判权 445
(四)法院须有土地管辖权、事物管辖权及职务管辖权 446
二、有关当事人之诉讼要件 446
(一)当事人应存在 446
(二)当事人须有当事人能力 447
(三)当事人须有诉讼能力,原告或被告无诉讼能力者,须由法定代理人合法代理 447
(四)由诉讼代理人起诉者,须其诉讼代理权无欠缺 448
三、有关诉讼标的之诉讼要件 448
(一)相同当事人间之同一事件别无诉讼系属 448
(二)非于本案经终局判决后将诉讼撤回后,复提起同一之诉 448
(三)诉讼标的须未经判决确定或法院和解成立或法院调解成立 449
四、起诉须合于程式及具备其他条件 449
五、一贯性审查 449
參、审查及违反效果 451
一、应依职权调查之事项 451
二、诉讼障碍事项 452
三、诉讼要件与本案之审理调查顺序 453
(一)存在与审查之时点 453
(二)诉讼要件间之审查次序 453
(三)诉讼要件与本案有无理由之审查 454
(四)欠缺诉讼要件之效果 456
肆、权利保护利益 457
一、权利保护利益之概念 457
二、权利保护利益之本质 458
三、诉讼三类型与权利保护利益 459
(一)概论 459
(二)给付之诉之权利保护利益 461
(三)形成之诉之权利保护利益 462
(四)确认之诉之权利保护利益 463
第六章 诉讼行为论 465
壹、意义与种类 465
一、意义 465
二、种类 466
(一)法院之诉讼行为 466
(二)单方诉讼行为及双方诉讼行为 468
(三)取效诉讼行为及与效诉讼行为 468
贰、诉讼行为基本问题 470
一、要件 470
二、解释 471
三、与实体行为之区别 471
四、真实义务与诚信原则 473
(一)真实义务 473
(二)诚信原则 484
參、诉讼契约 485
一、意义 485
二、契约订立 486
三、合法性及效力 487
(一)合法性 487
(二)效力 488
肆、诉讼上之抵销 488
一、私法行为说 489
二、诉讼行为说 489
三、折衷说 490
伍、诉讼行为之瑕疵与治愈 491
一、诉讼行为之瑕疵与治愈 491
(一)瑕疵 491
(二)治愈 491
二、诉讼行为之意思瑕疵 492
(一)意思瑕疵 492
(二)效果 493
第七章 期日、送达与诉讼停止 495
壹、期日、期间与回复原状 495
一、期日 495
(一)期日之指定与变更 495
(二)迟误期日之效果 496
二、期间 497
(一)期间之意义与种类 497
(二)期间之计算与在途期间之扣除 499
贰、送达 500
一、送达之意义 500
二、送达机关 500
三、应受送达人 500
(一)法定代理人 501
(二)代表人或管理人 501
(三)经理人 501
(四)诉讼代理人 501
(五)送达代收人 502
四、应送达之文书 503
五、应送达之处所与送达之时间 504
六、送达之方法 506
(一)间接送达 506
(二)寄存送达 507
(三)留置送达 507
(四)嘱托送达 508
(五)公示送达 509
(六)电信传真或其他科技设备传送之送达 512
七、送达证书 513
八、送达之瑕疵与救济 514
參、诉讼停止 515
一、概念 515
二、诉讼程序之当然停止 515
(一)当然停止之原因 516
(二)当然停止之例外规定 519
(三)承受诉讼之程序 519
三、诉讼程序之裁定停止 520
(一)裁定停止之原因 521
(二)裁定停止诉讼及撤销停止诉讼之程序 527
四、诉讼程序之合意停止 527
(一)当事人之停止合意 528
(二)法律拟制之合意停止 529
五、诉讼程序停止之效果 529
(一)当事人之诉讼行为 529
(二)法院之诉讼行为 530
(三)期间进行之停止问题 531
肆、回复原状 531
一、回复原状之要件 531
(一)当事人或代理人之迟误 531
(二)不变期间 532
(三)不可归责性 532
二、声请回复原状之程序及审理 532
第八章 费用论 535
壹、诉讼费用征收 535
一、诉讼标的价额之核定 535
二、诉讼费用之计算及征收 548
贰、诉讼费用之负担与裁判 558
一、诉讼费用之负担义务人 558
(一)诉讼因裁判而终结之情形 558
(二)诉讼非因裁判而终结之情形 558
(三)共同诉讼当事人间就诉讼费用分担之情形 560
(四)参加人负担诉讼费用之情形 561
二、诉讼费用负担之裁判 561
(一)对于当事人为诉讼费用负担之裁判 561
(二)对于第三人为诉讼费用负担之裁判 561
(三)诉讼不经裁判而终结时之诉讼费用裁判 562
參、诉讼费用额之确定 562
肆、诉讼费用之担保 563
一、被告声请提供诉讼费用担保之要件 563
二、法院为诉讼费用担保之裁定 564
三、诉讼费用担保之裁定效力 564
四、原告供担保之方法 565
五、担保物之变换与返还 566
伍、诉讼救助 576
一、诉讼救助之意义与其要件 576
二、声请诉讼救助之程序 578
三、诉讼救助之效力 579
四、诉讼救助之撤销 581
五、诉讼费用之征收及请求归还 582
陸、法律扶助 582
一、缘起 582
二、立法目的 583
三、基本制度 584
(一)法律扶助之对象 584
(二)无须审查资力之情形 584
(三)申请程序 584
(四)担任法律扶助者 584
(五)担任法律扶助者之酬金 585
(六)酬金及必要费用之分担及负担 585
(七)救济及调解程序 585
第九章 集中审理论 587
壹、概说 587
贰、三大支柱 588
一、法官阐明义务之扩大化 588
(一)基本论 588
(二)阐明义务之内容 592
(三)阐明制度之范围及实务见解之变迁 595
(四)对于阐明义务扩大化之疑虑 601
(五)提问及反思 605
二、失权制度 614
(一)概论 614
(二)法律依据 614
(三)失权制度之价值冲突与协调 617
(四)失权基本要件分析与举证责任分配 620
三、争点整理程序 636
(一)意义 636
(二)目的与法理基础 637
(三)争点整理方法之类型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