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绪论 3
第一节 我国烧伤医学学科的发展 3
第二节 我国烧伤医学的主要成就 5
第三节 展望 16
第二篇 烧伤休克 21
专题一 烧伤休克期补液治疗 21
第一节 休克期为什么要输液 21
第二节 休克期该怎样补液 25
第三节 休克期输液输什么 29
第四节 休克期复苏的综合治疗 31
专题二 烧伤休克延迟复苏 36
第一节 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引起再灌注损伤 36
第二节 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对心肌、肠道屏障功能和红细胞膜的损害 38
第三节 延迟复苏采用“恢复灌注与细胞保护并重”的治疗新理念 39
第四节 烧伤休克复苏的监测指标 40
第五节 烧伤休克综合性辅助治疗 41
专题三 烧伤休克发病机制研究 46
第一节 烧伤休克发病机制 46
第二节 影响烧伤休克临床救治的学说 52
专题四 血流动力学变化 55
第一节 血流动力学的检测 55
第二节 烧伤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56
第三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58
专题五 烧伤微循环变化 63
第一节 烧伤时微循环中血管通透性的变化 63
第二节 皮肤微血管中微血栓形成 74
第三节 烧伤时微循环中白细胞贴壁粘着 77
第四节 烧伤时心肌收缩性下降的钙信号机制 80
第五节 虎杖苷抗休克的机制 85
第三篇 烧伤感染、免疫 95
专题一 防治烧伤感染的进展与成就 95
第一节 曲折的认识过程 95
第二节 感染基础研究的进展与一些定义的改变 96
第三节 烧伤休克与感染的内在联系 97
第四节 烧伤抗生素应用的沿革 97
第五节 抗生素应用下内毒素释放问题 99
第六节 创面脓毒症的认知与外用药的改进 100
第七节 对烧伤真菌感染的认识 100
第八节 烧伤厌氧菌感染的初步认识 102
专题二 烧伤创面脓毒症、细菌生态学和抗菌药物治疗 104
第一节 烧伤创面脓毒症 104
第二节 烧伤感染常见的病原菌 107
第三节 烧伤抗菌药物治疗 114
专题三 烧伤肠源性感染 126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证明 126
第二节 肠源性感染的发病机制 127
第三节 肠源性感染的临床意义 128
第四节 肠源性感染的防治 129
专题四 烧伤内毒素血症及外毒素血症 132
第一节 烧伤内毒素血症 132
第二节 烧伤外毒素血症 143
专题五 烧伤免疫 155
第一节 概述 155
第二节 烧伤免疫研究的发展和展望 155
第三节 烧伤免疫功能紊乱观点的提出 156
第四节 烧伤免疫功能紊乱发生的微环境假说 162
第五节 烧伤免疫功能紊乱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 163
第六节 烧伤免疫功能紊乱的防治措施 167
第四篇 烧伤创面处理 177
专题一 烧伤创面治疗的进展 177
第一节 深度烧伤的早期处理与植皮术式的改进 177
第二节 皮肤保存 180
第三节 组织工程皮研究进展 181
第四节 近年来促进创面修复的新进展 182
第五节 值得关注的问题 183
专题二 深度烧伤的切痂植皮治疗 186
第一节 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切痂和打洞嵌皮混合移植手术 186
第二节 微粒皮肤移植术 197
第三节 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 203
专题三 深Ⅱ度烧伤削痂植皮治疗 218
第一节 削痂疗法 218
第二节 保留变性的真皮与整张自体皮片移植修复手部深度烧伤 226
第三节 中、小面积深度烧伤切、削痂后行自体大片皮移植 234
专题四 毁损性烧伤的处理 243
第一节 毁损性烧伤的早期清创术 243
第二节 面部洞穿性缺损的修复 245
第三节 上肢热压伤 251
专题五 慢性创面的处理 256
第一节 创伤性溃疡 256
第二节 放射性溃疡 260
第三节 压力性溃疡 265
第四节 静脉性溃疡 270
第五节 糖尿病性溃疡 274
专题六 皮肤移植免疫 280
第一节 皮肤移植的基本概念 280
第二节 皮肤移植排斥反应及其机制 281
第三节 混合移植延缓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 285
第四节 移植免疫研究进展 286
专题七 组织工程学构建皮肤及其应用 297
第一节 人表皮细胞培养与移植 297
第二节 复合皮移植的实验与临床应用 301
第三节 表皮干细胞培养 316
第四节 细胞分化调控与再生汗腺的基础和初步临床研究 329
专题八 皮肤储存 333
第一节 概论 333
第二节 皮肤在4℃的储存 334
第三节 -20℃皮肤的储存 341
第四节 -196℃皮肤的储存(含-60~-80℃储存) 343
第五节 皮肤的玻璃化储存 348
第六节 皮肤低温储存后抗原性的变化 363
专题九 烧伤后期整形 366
第一节 烧伤晚期瘢痕畸形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366
第二节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368
第三节 烧伤爪形手畸形的整复 376
第四节 会阴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 379
第五节 烧伤后瘢痕挛缩性足下垂的治疗 382
第六节 足跟部瘢痕及溃疡手术治疗 387
第七节 严重烧伤皮源奇缺患者伴多处严重畸形的后期修复 391
第八节 神经、肌腱在烧伤晚期的重建术 398
第五篇 烧伤创面愈合 407
专题一 烧伤创面愈合的特点 407
第一节 热力对皮肤组织的损害作用 407
第二节 烧伤创面修复的特点 409
第三节 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现象 409
第四节 烧伤创面愈合的现代概念 425
专题二 生长因子与烧创伤创面修复和再生 428
第一节 生长因子与烧创伤创面修复概述 428
第二节 几种与烧创伤创面修复密切相关的生长因子概述 431
第三节 几种主要生长因子对烧创伤创面愈合作用的临床评价 442
第四节 生长因子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444
第五节 生长因子应用前景以及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445
专题三 糖尿病合并烧伤创面难愈的探索 449
第一节 糖尿病皮肤的特征 450
第二节 糖尿病合并烧伤创面愈合特征 452
第三节 糖尿病代谢紊乱与愈合要素的关系 454
第四节 针对糖尿病合并难愈创面的干预手段的探索 455
专题四 瘢痕形成机制的新进展——真皮“模板缺损”学说 461
第一节 皮肤真皮组织缺损及其缺损程度是影响瘢痕形成程度的关键 462
第二节 皮肤真皮组织缺损及其缺损程度影响创面愈合过程 462
第三节 真皮组织的三维结构与成分在调控成纤维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466
专题五 伤口收缩 473
第一节 概述 473
第二节 伤口收缩的基础研究 473
第三节 伤口收缩的临床研究 490
第六篇 烧伤内脏并发症 499
专题一 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 499
第一节 明确了MODS的发病诱因及临床特征 499
第二节 建立了符合临床实际的MODS模型 500
第三节 初步阐明了MODS发病机制 500
第四节 修正了MODS的诊断标准 505
第五节 制定了MODS的临床防治措施 507
专题二 烧伤早期心肌损害与缺血缺氧损害的“休克心”假说 516
第一节 烧伤早期可迅即发生心肌损害 516
第二节 烧伤早期心肌损害的细胞分子机制 517
第三节 烧伤早期缺血缺氧损害的“休克心”假说 521
第四节 防治严重烧伤早期心肌损害和“休克心”的措施 522
专题三 消化系统并发症的回顾 529
第一节 严重烧伤后应激性溃疡 529
第二节 严重烧伤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防治概况 531
专题四 烧伤痂下水肿液与早期感染和脏器损害的关系 534
第一节 烧伤STF成分分析 534
第二节 STF中炎症介质的研究 535
第三节 STF对脏器的损害 537
第四节 STF诱导全身炎症综合征 540
第五节 早期切痂植皮术对脏器的保护作用 542
专题五 血管内皮细胞在烧伤早期脏器损害发病中的作用 545
第一节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在烧伤早期脏器损害发病中核心作用的设想 545
第二节 烧伤致病因素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547
第三节 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在早期脏器损害发病中的作用 549
第四节 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防治 562
专题六 烧伤病理学 566
第一节 人体烧伤病理研究 567
第二节 烧伤实验病理研究 580
第三节 几种特种武器所致的烧伤病理 604
第七篇 特殊原因烧伤 615
专题一 吸入性损伤的研究 615
第一节 上呼吸道烧伤的诊断 617
第二节 创建吸入性损伤动物模型 618
第三节 继发性炎症反应是吸入性损伤的重要发病因素 619
第四节 吸入性损伤后肺水肿,主要因血管通透性所致 620
第五节 细胞因子与炎性细胞参与吸入性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的发病 627
第六节 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异常介导吸入伤继发性损害 630
第七节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吸入性损伤发病中的作用 632
第八节 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新策略 636
专题二 高频通气治疗吸入性损伤的研究 646
第一节 高频喷射通气(HFJV)治疗吸入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647
第二节 高频部分液体通气治疗吸入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652
第三节 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吸入性损伤的研究 654
专题三 电烧伤 658
第一节 概论 658
第二节 电损伤的流行病学 658
第三节 我国电烧伤治疗和研究的创新 660
第四节 不同部位电烧伤创面修复 673
第五节 难治性高压电烧伤典型病例举例 683
专题四 化学烧伤临床救治的回顾 691
第一节 强酸烧伤 691
第二节 磷烧伤 692
第三节 氢氟酸烧伤 696
专题五 放烧复合伤 700
第一节 概述 700
第二节 放烧复合伤的心功能保护与抗休克 701
第三节 放烧复合伤的感染控制和免疫调节 707
第四节 放烧复合伤的造血障碍与造血重建 710
第五节 放烧复合伤的抗放药物应用 714
第六节 放烧复合伤的创面处理 716
第七节 关于放烧复合伤的复合效应 722
第八节 放烧复合伤的伤情诊断和综合救治 725
专题六 烧冲复合伤 734
第一节 前言 734
第二节 核爆炸烧冲复合伤 734
第三节 实验性烧冲复合伤 746
第四节 其他实验性烧冲和弹烧复合伤 756
第五节 新武器致烧冲和弹烧冲复合伤 760
第六节 平时爆炸烧冲复合伤 763
第八篇 烧伤代谢营养 771
专题一 烧伤代谢 771
第一节 烧伤高代谢 771
第二节 糖代谢 784
第三节 胰岛素抵抗 791
第四节 蛋白质代谢 794
第五节 烧伤与微量元素 799
第六节 烧伤与生长激素 805
专题二 烧伤肠内营养 810
第一节 早期肠道营养 810
第二节 谷氨酰胺和精氨酸 822
第三节 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 829
第四节 生态免疫营养 832
第五节 早期肠道营养与静脉营养对比研究 836
专题三 烧伤肠外营养 850
第一节 烧伤肠外营养支持的发展与进展 850
第二节 烧伤患者能量消耗与营养支持能量需要量的测定 851
第三节 烧伤肠外营养支持技术操作规范 854
第四节 烧伤肠外营养支持疗效的评价 862
索引 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