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森林培育学概论 1
0.1 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 1
0.2 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 2
0.3 森林培育的目的与对象 5
0.4 森林培育学的基本内容——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 7
0.5 当前中国森林培育的问题和展望 9
第1篇 森林培育基本原理 17
第1章 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17
1.1 林木个体的生长发育 17
1.2 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 21
1.3 森林的生产功能及其调控 25
第2章 森林立地 34
2.1 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34
2.2 森林立地分类和评价的理论基础 37
2.3 森林立地分类和评价方法 40
第3章 造林树种选择 46
3.1 树种选择的意义 46
3.2 树种选择的基础 47
3.3 树种选择的原则 49
3.4 树种选择方法 50
第4章 林分结构 61
4.1 林分密度 61
4.2 种植点的配置 71
4.3 森林树种组成 72
4.4 林分空间结构描述及调控 85
主要参考文献 89
第2篇 林木种苗培育 93
第5章 林木种子 93
5.1 良种繁育 93
5.2 种实采集和调制 99
5.3 种子贮藏与催芽 108
5.4 林木种子品质检验 119
第6章 苗木培育 124
6.1 苗圃建立 124
6.2 苗木类型与苗木生长规律 127
6.3 大田育苗 132
6.4 工厂化育苗 152
6.5 苗木出圃与质量检验 165
主要参考文献 174
第3篇 森林营造 177
第7章 整地与造林 177
7.1 造林地种类 177
7.2 造林整地 180
7.3 造林方法 193
7.4 造林季节 202
第8章 幼林抚育 205
8.1 幼林地抚育管理 205
8.2 幼林林木抚育 213
第9章 封山育林 222
9.1 封山育林历史 222
9.2 封山育林的概念 223
9.3 封山育林的特点 224
9.4 封山育林的作用 224
9.5 封山育林的措施 226
9.6 封山育林调查规划设计 228
9.7 封山育林的组织实施及档案的建立 229
第10章 林农复合经营 231
10.1 林农复合经营的发展历史 231
10.2 林农复合经营的意义和特征 232
10.3 林农复合经营的理论基础 234
10.4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的分类、结构及模式 239
主要参考文献 248
第4篇 森林抚育与收获 251
第11章 抚育间伐 251
11.1 抚育采伐的概念和目的 251
11.2 森林抚育的历史回顾 253
11.3 抚育采伐的理论基础 255
11.4 抚育采伐的种类和方法 260
11.5 抚育采伐的技术要素 264
11.6 近自然林经营 268
11.7 森林抚育采伐效果评价 270
第12章 林分改造 272
12.1 林分改造的意义 272
12.2 低效林及其分类 273
12.3 低效林的形成与改造 273
第13章 收获与更新 282
13.1 森林收获与更新的意义和分类 282
13.2 森林更新方式 284
13.3 择伐与更新 287
13.4 渐伐与更新 294
13.5 皆伐 297
13.6 矮林作业与更新 302
主要参考文献 310
第5篇 森林培育规划设计 315
第14章 苗圃规划设计 315
14.1 苗圃规划设计概述 315
14.2 苗圃规划设计的准备 317
14.3 苗圃规划设计的内容 318
14.4 苗圃规划设计成果 323
第15章 育林规划设计 325
15.1 育林规划设计概述 325
15.2 立地分类 326
15.3 造林规划设计 328
15.4 森林抚育作业设计 337
主要参考文献 342
第6篇 区域森林培育与林业生态工程 345
第16章 区域森林培育 345
16.1 东北地区森林培育特点 345
16.2 华北地区森林培育特点 349
16.3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特点 356
16.4 华东地区森林培育特点 362
16.5 华南地区森林培育特点 370
16.6 西南地区森林培育特点 373
第17章 林业生态工程与森林培育 383
17.1 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383
17.2 天然林保护工程 389
17.3 退耕还林工程 393
17.4 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396
17.5 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400
17.6 其他林业工程 406
17.7 城市森林 411
17.8 风景游憩林 413
主要参考文献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