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文学艺术审美概论 2
第一章 文学语言 2
第一节 文学语言的艺术特点 2
第二节 文学语言的形象特征 2
第二章 文学的本质和形象 5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特质 5
第二节 文学的艺术形象 6
第三章 文学创作 8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主体 8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过程 11
第三节 文学创作中的想象 16
第四节 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21
第五节 文学创作中的境界 23
第四章 文学创作个性与创作风格 26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个性 26
第二节 文学创作个性在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7
第三节 文学创作风格 29
第四节 文学作品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与流派风格 31
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35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 35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形式 38
第六章 文学的阅读、欣赏与批评 42
第一节 文学创作指向阅读 42
第二节 文学意在欣赏 47
第三节 文学贵在批评 52
第七章 文学的社会功能 55
第一节 文学功能的具体显现 55
第二节 文学审美的功能 56
第三节 审美视野中的文学功能 58
第四节 文学艺术审美活动的价值取向 60
第八章 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 62
第一节 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62
第二节 审美体验的特性 64
第三节 艺术审美价值的本质和特征 65
第九章 文学艺术的审美把握 67
第一节 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 67
第二节 文学家体验的双重性 67
第三节 文学艺术作品的重构性 68
第十章 文学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 70
第一节 艺术的阐释和接受 70
第二节 艺术欣赏者的心理特点 70
第三节 艺术接受与艺术主体性特征 72
第十一章 文学艺术的审美教育 75
第一节 审美教育的特性 76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过程 77
第三节 审美教育的任务 78
第十二章 文学艺术的审美层构 80
第一节 文学艺术语言的形式美 80
第二节 文学艺术形象的内容美 81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意蕴美 82
第四节 文学艺术的意境美 83
第十三章 文学艺术鉴赏 85
第一节 文学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85
第二节 文学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86
第三节 文学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88
下篇 历代文学作品审美赏析 92
第十四章 历代文学作品概述 92
第十五章 先秦文学 106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106
第二节 古代神话 106
第三节 《诗经》 107
第四节 先秦历史散文 109
第五节 先秦诸子散文 112
第十六章 秦汉文学 119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119
第二节 班固与《汉书》 121
第三节 汉代乐府民歌 122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126
第十八章 初唐诗歌 134
第一节 初唐四杰 134
第二节 陈子昂 135
第十九章 唐中、晚时期的文学 137
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人 137
第二节 边塞诗人 139
第三节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141
第四节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147
第五节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152
第六节 唐代散文 155
第七节 中唐其他诗人 159
第八节 晚唐主要诗人 162
第九节 唐代传奇文学 164
第十节 唐代歌词 168
第二十章 宋代文学 170
第一节 北宋诗词和散文 170
第二节 伟大的豪放派词人苏轼 173
第三节 秦观、李清照、杨万里、陆游、辛弃疾 176
第二十一章 元代文学 186
第一节 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 186
第二节 王实甫与《西厢记》 191
第三节 元代杂剧 197
第二十二章 明代文学 200
第一节 《三国演义》 200
第二节 《水浒传》 202
第三节 《西游记》 203
第四节 《牡丹亭》 205
第五节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206
第二十三章 清代文学 208
第一节 洪升和《长生殿》 209
第二节 孔尚任和《桃花扇》 210
第三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11
第四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13
第五节 曹雪芹和《红楼梦》 214
第六节 清朝戏曲 220
第七节 弹词鼓词 224
第二十四章 近代文学 227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文学家龚自珍 227
第二节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诗文 229
第三节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小说 231
第四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