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第一章 全面·协调·稳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 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全面性 1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 1
二、社会主义建设是全面的建设 5
三、坚持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 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协调性 8
一、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基本趋势 8
二、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及其表现 12
三、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1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稳定性 17
一、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备前提 1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稳定因素及其原因 18
三、努力创造和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 20
基本国情篇 22
第二章 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性质判断 22
第一节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22
一、基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22
二、社会主义的不完全性和不完善性 26
第二节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29
一、较晚的工业化发动时间与很低的经济起点 29
二、物质技术形态的多重结构 31
三、社会经济交往形态的二元性质 33
四、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性 35
五、思想文化的多层次性 36
第三节 中国是一个大国 38
一、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主要特点 38
二、科学地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优势与劣势 41
第三章 中国现阶段阶级结构与阶级斗争分析 43
第一节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级结构 43
一、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阶级结构的基本方法 43
二、中国现阶段社会阶级结构的基本状况 46
第二节 中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 51
一、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1
二、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并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52
三、现阶段的阶级斗争是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 54
四、改革开放条件下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56
第三节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正确处理和开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59
一、严格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59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地反对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 60
三、防止和平演变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61
四、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专政职能,充分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阶级斗争问题 61
第四章 中国人口问题透视 63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现状与未来 63
一、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 63
二、中国人口的现状及特点 64
三、中国人口的未来趋势 66
第二节 中国的现代化面临人口的严峻挑战 68
一、人口增长对有限资源的挑战 68
二、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挑战 70
三、人口增长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挑战 71
四、人口素质对实现“四化”的挑战 73
五、人口老化对社会保障系统的挑战 75
第三节 切实贯彻“基本国策”,努力实现我国人口的战略目标 76
一、控制人口数量 77
二、提高人口素质 78
三、调整人口结构 80
第五章 中国资源环境概观 83
第一节 中国资源概况及其开发利用 83
一、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83
二、中国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85
三、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和问题 88
四、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相当突出和尖锐 90
五、保护、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跨世纪”的战略抉择 91
第二节 中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治理 94
一、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94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96
三、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00
基本理论篇 104
第六章 实事求是论 104
第一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核心 104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概括 104
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106
三、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党性的集中表现 108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10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11
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112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4
四、掌握和尊重客观规律 115
第三节 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原则 117
一、实事求是的重新确立是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本总结 117
二、实事求是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 119
三、实事求是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根本出发点 121
四、实事求是是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基本条件 122
第七章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 125
第一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 125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设想 125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探索 126
三、斯大林及以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商品经济的认识与实践 127
四、我党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的探索和新突破 12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30
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普遍规律 130
二、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 132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具有兼容性 133
四、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特种商品经济 135
第三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 137
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138
二、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 139
三、增强企业活力,转变企业经营机制 141
四、建立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则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42
五、建立集中与分散、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142
六、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分配格局 143
第八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 145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的形成和依据 145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是我党长期探索的重大成果 145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148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依据 150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和内容 153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 153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 15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体轮廓 157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飞跃 158
一、从经典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主义飞跃的新起点 158
二、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社会主义模式转变的新契机 161
三、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新坦途 163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16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实践 165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阶段划分的基本思想 165
二、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与斯大林模式 167
三、我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背景 17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基本内容 17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的特定性 17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过渡性 17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的必然性 177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特殊性 179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程的长期性和不可超越性 18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181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181
二、我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182
三、反“左”防右的锐利思想武器 183
基本路线篇 185
第十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18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185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85
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问题 18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特殊的紧迫性 189
第二节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基本内容和宏伟目标 191
一、我国现代化的四个基本方面及其相互关系 191
二、四个现代化的主要要求 194
三、我国现代化的长期性和阶段性 196
第三节 坚持生产力标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98
一、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198
二、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199
三、辩证把握生产力标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200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 205
第一节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05
一、中国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205
二、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绝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207
三、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原则和方向 209
第二节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211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11
二、坚持人民民主和对敌专政的辩证统一 213
第三节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215
一、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215
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16
三、西方“多党制”在中国行不通 218
第四节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19
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219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221
三、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222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途径 224
第一节 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24
一、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224
二、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 226
三、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229
第二节 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国之路 231
一、开放是当代世界的大趋势 231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233
三、我国的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开放 235
第三节 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 238
一、改革开放的实质和目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238
二、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的界限,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240
基本布局篇 244
第十三章 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44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244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构想 244
二、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 247
三、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支柱 250
第二节 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 253
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波动及其生成机制 253
二、克服经济建设的急性病 255
三、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 257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道路 258
一、效益、速度、比例相协调 258
二、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相结合 259
三、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260
四、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261
五、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促进 262
第十四章 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64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 264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含义及其基本要素 264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66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267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任务 270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70
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72
三、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74
四、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保障建设 27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条件及特点 277
一、经济建设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物质基础 277
二、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强大动力 278
三、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 280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 281
第十五章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8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特点、战略地位和基本功能 283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特点 283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285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动能 28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内容和基本指导方针 288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88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289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293
第三节 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96
一、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296
二、坚持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推进 297
三、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298
四、坚持对古今中外精神产品的吸收与抵制相统一 299
后记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