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改革中的货币供求与机制转换》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健,贾玉革,蔡如海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4946768
  • 页数:1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金融改革与体制变迁中的货币供求关系和机制转换模式。

导言 1

第1章 中国货币运行的主要轨迹:总量变化与结构特征的描述 4

1.1 样本货币、时间起点与研究方法的选取 4

1.2 1952年中国的货币数量与结构 6

1.3 1953—1978年中国的货币总量与结构特征 8

1.4 1979—1983年中国的货币总量与结构特征 11

1.5 1984—2007年中国的货币总量与结构 12

1.5.1 1984—2007年中国货币总量的变化特征 12

1.5.2 1984—2007年中国货币结构的特征 14

第2章 计划体制下货币运行的机制及特点 21

2.1 计划经济和计划金融的体制特征及其与货币运行的关系 22

2.1.1 经济运行的高度计划性与货币运行的有限性 22

2.1.2 以实物为中心组织的经济运行和货币运行的从属性 22

2.1.3 “大一统”的金融体制与货币资金运行的集中统一性 24

2.2 计划经济和计划金融体制下的货币运行机制 24

2.2.1 货币需求种类单一 24

2.2.2 货币职能发挥单一 25

2.2.3 货币供给主体单一 25

2.2.4 货币供给渠道单一 26

2.2.5 货币调控方式单一 27

2.3 计划经济和计划金融体制下货币运行的基本特点 28

第3章 渐进式金融体制改革与货币运行机制的转变 31

3.1 渐进式银行体制改革与双层次货币供给机制的形成 31

3.2 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与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 34

3.2.1 统存统贷与货币供给的单一性 35

3.2.2 差额包干与计划控制的放松 35

3.2.3 实存实贷管理体制下存款货币创造的双重控制与“倒逼机制”的形成 36

3.2.4 间接调控与“倒逼机制”的消除 37

3.3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增强 38

3.4 市场化融资体制的建立与货币运行的市场化 41

3.4.1 货币市场的恢复发展及其对货币运行的影响 42

3.4.2 资本市场的恢复发展对货币运行的影响 44

第4章 经济体制改革对货币运行的影响 48

4.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48

4.2 企业体制改革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50

4.2.1 企业市场化运作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50

4.2.2 企业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51

4.2.3 银行支持企业改革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52

4.3 价格体制改革对货币运行的多重影响 53

4.3.1 价格改革增加了交易性的货币需求 53

4.3.2 价格体制改革增强了货币与价格之间的互动性 54

4.4 收人分配体制改革与居民在货币运行中作用的增强 54

4.4.1 居民部门成为货币需求的主体 55

4.4.2 完全货币工资的实行提高了货币化程度 55

4.5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对货币运行的影响 56

第5章 体制转换后货币运行的六大转变与面临的新问题 57

5.1 货币运行的作用之变:由“从属性”转为“主导性” 57

5.2 货币总量增长的特征之变:由平缓稳增变为快速猛增 58

5.2.1 经济运行中货币化程度过高而证券化程度偏低 59

5.2.2 金融风险过度集中 61

5.2.3 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61

5.3 货币层次结构之变:从M1为主变为以准货币为主 61

5.3.1 货币层次结构的变化 62

5.3.2 货币结构变化对货币运行的影响 63

5.4 货币运行的主导力量之变:从货币供给变为货币需求 65

5.4.1 执行媒介职能货币(M1)的主导性力量在于货币供给方面 66

5.4.2 执行资产职能货币(QM)的主导性力量在于货币需求方面 66

5.4.3 货币运行主导力量的变化及其政策意义 67

5.5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的表现之变:从物价转变为多种变量 68

5.6 货币调控之变:从直接总量调控变为间接综合调控 69

第6章 中国体制变迁与经济增长中货币数量与结构的合理性 71

6.1 货币总量合理性分析的基本思路:同时关注货币的媒介职能与资产职能 71

6.2 货币需求总量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74

6.2.1 货币需求总量模型的构建 74

6.2.2 数据的选取与检验 76

6.2.3 基本结论 82

6.3 货币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83

第7章 经济增长中货币的作用 88

7.1 短缺经济中发挥货币的先导性效应有其内在合理性 89

7.2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中货币的先导性效应依然明显 94

7.3 资源制约与货币升值压力下更宜保持货币中性 96

7.3.1 货币中性与条件约束 96

7.3.2 继续发挥货币先导性效应带来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97

7.3.3 资源制约和环境代价的增加要求货币保持中性 98

7.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货币基本保持中性 99

7.3.5 解决总量迅猛增长的结构失衡问题需要货币保持中性 100

第8章 流动性过剩问题与货币供求 102

8.1 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及其具体表现 103

8.1.1 超额准备率和流动性资产比率高企 104

8.1.2 货币市场利率处于低位 107

8.1.3 存贷差快速增长、存贷比持续下降 109

8.2 市场流动性过剩及其具体表现 110

8.2.1 物价水平增幅处于相对高位 110

8.2.2 资产价格快速上涨 111

8.2.3 实际利率处于低位,存款利率甚至为负 112

8.3 流动性过剩的深层原因剖析 113

8.3.1 双层流动性过剩:作用机制分析 113

8.3.2 流动性过剩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115

8.3.3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分析 116

8.4 缓解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措施 120

8.4.1 实行“藏汇于民”的政策 121

8.4.2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增加直接融资规模与比重 122

8.4.3 优化信贷结构,严控中长期信贷规模 123

8.5 主要结论和观点 124

第9章 发展新阶段中的货币化与金融化 125

9.1 货币化与金融化:一般关系与演进规律 126

9.2 货币化与金融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29

9.3 不同视角下的货币化与金融化 131

9.3.1 货币化、金融化:储蓄分流的视角 132

9.3.2 货币化、金融化:金融结构优化的视角 133

9.3.3 货币化、金融化:缓解流动性过剩的视角 134

9.4 货币化与金融化:未来发展和演进趋势 135

第10章 未观测金融对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的影响 137

10.1 未观测金融的概念及其特殊性 138

10.2 未观测金融活动对货币供求的影响机制 138

10.2.1 民间非正规金融对货币供求的影响机制 139

10.2.2 地下金融对货币供求的影响机制 140

10.2.3 非法金融对货币供求的影响机制 141

10.3 货币数量均衡的判断:货币缺口 141

10.3.1 关于货币均衡的定义 142

10.3.2 货币均衡理论的反思 142

10.3.3 货币供给的可测性与均衡水平的反映 143

10.3.4 货币均衡的判断标准:货币缺口 145

10.4 纳人未观测货币因素后的货币与经济产出的均衡关系 149

10.4.1 货币与经济之间的均衡关系 150

10.4.2 未观测货币与货币均衡 153

10.5 未观测货币与货币缺口的关系 156

10.5.1 未观测货币与货币缺口关系模型 156

10.5.2 未观测货币对货币缺口的影响程度 157

10.6 未观测金融活动对利率水平的影响 157

10.6.1 未观测净金融投资与利率变动关系模型 158

10.6.2 未观测货币对利率变化影响分析 159

10.7 未观测跨境流动资金与汇率的偏离度 160

10.7.1 未观测跨境流动资金与汇率偏离度的一般描述 160

10.7.2 未观测跨境流动资金与汇率偏离度的关系模型 161

第11章 支付体系电子化及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运行的影响 164

11.1 支付体系电子化的快速推进与电子货币的应运而生 165

11.1.1 支付体系电子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165

11.1.2 电子货币在中国得到较快发展 166

11.2 支付系统电子化和电子货币对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影响 170

11.2.1 电子货币对货币定义和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 170

11.2.2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总量和结构的影响 173

11.2.3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结构的影响 175

11.3 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176

11.4 电子货币与支付体系电子化的政策含义 177

参考文献 179

后记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