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
1.2核心概念界定 3
1.2.1非再生能源资源 3
1.2.2定价机制 4
1.2.3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5
1.2.4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7
1.3研究目标及意义 9
1.3.1研究目标 9
1.3.2研究意义 9
1.4主要内容 10
第2章 非再生能源资源定价机制相关研究述评 13
2.1矿产资源价值构成 13
2.2矿产资源租构成 16
2.2.1级差地租 16
2.2.2使用者成本补偿的理论渊源——霍特林(Hotelling)租 17
2.3矿业权价值补偿 20
2.4外部生态环境成本补偿 23
2.4.1庇古税及绿色税制改革 23
2.4.2谈判型补偿交易 25
2.4.3居民环境权的法律保障 27
2.4.4“污染者付费”原则探讨与质疑 30
2.5本章小结 32
第3章 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和税费制度 34
3.1矿产资源产权制度 34
3.1.1不同法系下矿产资源制度 34
3.1.2基于地表权和地下权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类型 40
3.2矿产资源税费制度 43
3.2.1市场经济国家矿产资源税费制度 43
3.2.2不同的观点 48
3.3本章小结 49
第4章 非再生能源资源定价机制理论分析框架 51
4.1本书分析视角 51
4.2非再生能源资源产权与成本 54
4.2.1非再生能源资源产权属性 54
4.2.2非再生能源资源成本构成 60
4.3非再生能源资源使用者成本补偿理论分析 68
4.3.1非再生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使用者成本补偿 68
4.3.2使用者成本补偿关键变量 69
4.3.3使用者成本补偿渠道 71
4.3.4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矿区居民的利益分配 74
4.4非再生能源资源勘探开采成本补偿理论模式 77
4.4.1矿业权交易市场 78
4.4.2矿产品市场 79
4.5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中外部生态环境成本补偿 79
4.5.1开采企业对环境成本事后补偿方式 80
4.5.2事前损害补偿方式——庇古税 84
4.5.3社会补偿:超越“污染者付费”原则 85
4.5.4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成本补偿 89
4.6非再生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91
4.6.1封闭条件下非再生能源资源价格决定 91
4.6.2开放条件下非再生能源资源价格决定 92
4.6.3非再生能源资源价格影响因素 97
4.7本章小结 101
第5章 资源产权——分权与集权的中国式困境 103
5.1盐铁专营的内生逻辑 103
5.1.1盐铁专营的历史考察 103
5.1.2中央集权体制与资源性产业国营垄断的内在逻辑 108
5.2非再生能源资源产权历史考察 111
5.2.1中国矿产资源产权历史回顾 111
5.2.2计划经济体制下能源资源产权确立 112
5.2.3改革开放以来能源资源产权的改革 116
5.3中国的两难抉择——集权与分权 120
5.3.1历史上的争论与反复 121
5.3.2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思路的确立 123
5.3.3改革后的分权尝试 126
5.4本章小结 130
第6章 非再生能源资源价值折耗测度 131
6.1非再生能源资源价值折耗内涵 131
6.2非再生能源资源价值折耗方法选取 133
6.2.1净租法 134
6.2.2使用者成本法 138
6.2.3方法比较 141
6.3非再生能源资源使用者成本测度 143
6.3.1关键参数确定 144
6.3.2使用者成本测算 146
6.4非再生能源资源应交税费计算与使用者成本补偿不足 147
6.5本章小结 149
第7章 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环境损失测度——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151
7.1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中环境生态损失测度方法 151
7.2鄂尔多斯市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污染损失评估 154
7.2.1鄂尔多斯市非再生能源资源基本概况 155
7.2.2鄂尔多斯市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中大气污染损失 157
7.2.3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水污染损失 159
7.2.4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固体废弃物污染损失 161
7.3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破坏损失评估 161
7.3.1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水资源破坏损失 161
7.3.2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土地资源破坏损失 161
7.3.3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植被破坏损失 162
7.4开采企业环境支出与外部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不足 164
7.5本章小结 165
第8章 非再生能源资源定价机制转型方案 167
8.1当前非再生能源资源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167
8.1.1国内:计划价格特征明显 167
8.1.2国际:缺乏相应的定价权 172
8.2非再生能源资源定价机制改革 173
8.2.1非再生能源资源定价机制改革框架 174
8.2.2完善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 175
8.2.3发展非再生能源资源产品市场 180
8.3本章小结 182
第9章 结论及展望 184
参考文献 186
后记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