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思想论争与新剧观念的生成 7
第一章 《新青年》与新旧剧论争 7
第一节 中西戏剧文化的碰撞 9
第二节 新旧观念的交锋 16
第三节 戏剧的进化与改良 25
第四节 论争的反思与启示 34
第二章 胡适与“易卜生主义” 43
第一节 进化论与新戏剧 44
第二节 戏剧观念的历史反思 50
第三节 写实主义戏剧的倡导 52
第三章 “爱美的戏剧” 58
第一节 汪优游与《华伦夫人的职业》 58
第二节 《晶报》评剧事件 65
第三节 民众戏剧社与爱美的戏剧 70
第四节 蒲伯英、陈大悲与人艺剧专 75
第五节 北京艺专——北平大学戏剧系始末 83
第四章 余上沅与国剧运动 89
第一节 “国剧”观念的形成 90
第二节 “问题剧”的反思与矫正 98
第三节 文学性与剧场性并重 104
第四节 吸纳民族艺术精华 110
第五章 向培良的戏剧批评 118
第一节 独特个性和尖锐批评 121
第二节 注重戏剧的内在精神 125
第三节 戏剧有机整体论 127
第二编 开放的文化视域与五四新剧 139
第一章 五四新剧与外来影响 139
第一节 “世界文化”观念的出现 139
第二节 外国戏剧的翻译与介绍 142
第三节 三大戏剧思潮汇流并入 146
第二章 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雏形 153
第一节 “易卜生主义”的精神渗透 154
第二节 《玩偶之家》的巨大影响 161
第三节 “真实观”与戏剧美学 169
第三章 浪漫主义戏剧的兴起 176
第一节 “灵”的觉醒 178
第二节 抒情性与悲剧性 183
第三节 浪漫主义与戏剧文学 188
第四章 新浪漫主义及其戏剧影响 193
第一节 “灵肉冲突”和“美与爱” 196
第二节 哲学意识的强化 198
第三节 情绪与心理表现 201
第五章 宋春舫与西方现代剧场介绍 207
第一节 现代戏剧思潮的传输 208
第二节 剧场新运动的倡导 212
第三节 探索现代戏剧的进路 217
第三编 五四新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 227
第一章 现实观照与人文情怀 227
第一节 《终身大事》及其影响 228
第二节 欧阳予倩的剧作 232
第三节 现实主义戏剧的兴起 240
第四节 新月派的戏剧创作 247
第二章 田汉与南国社的戏剧活动 256
第一节 南国社的兴起 257
第二节 南国社的艺术追求 262
第三节 探求人性的和谐 266
第四节 讴歌生命的“爱”与“美” 269
第三章 历史剧:穿越的视角 274
第一节 郭沫若的浪漫史剧 274
第二节 顾一樵的英雄史剧 282
第四章 喜剧观念与喜剧创作 290
第一节 丁西林的通俗喜剧 291
第二节 熊佛西的趣味喜剧 296
第三节 宋春舫、王文显等的幽默喜剧 303
第五章 张彭春、南开新剧团与剧场理念 313
第一节 张彭春在美国的戏剧创作 314
第二节 张彭春与南开新剧团 317
第三节 “中国顶好的新剧团” 323
第四节 追求艺术的融通 328
第六章 洪深、戏剧协社与导演制建立 333
第一节 早期戏剧经历 333
第二节 现代导演制确立 337
第三节 《少奶奶的扇子》的成功 342
第四节 洪深对早期电影的贡献 349
第四编 五四新剧的审美现代性 357
第一章 现代性与中国戏剧 357
第一节 现实思考与历史视角 357
第二节 现代性与中国意识 363
第三节 现代人的困惑与焦虑 369
第二章 遭遇审美现代性:文化选择与精神契合 373
第一节 审美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373
第二节 现代主义戏剧的传播 376
第三节 中国现代主义戏剧的历史命运 380
第四节 审美现代性的民族特色 384
第三章 颓废:田汉早期戏剧的审美现代性 389
第一节 对颓废美学的发现和诠释 390
第二节 田汉式的颓废的现代内涵 394
第三节 颓废——灵与肉冲突的艺术升华 397
第四节 颓废的美学意义 401
第四章 女性戏剧:在爱与死的焦灼中奔突 408
第一节 女性悲剧与现代意识 409
第二节 出走情结:反抗庸常,背离传统 413
第三节 至上的爱与幻灭的悲哀 418
第四节 决死的心声中的现代意味 423
第五章 神秘:生命焦虑的征象 428
第一节 与西方神秘戏剧的精神默契 428
第二节 生命的焦虑和生命的哲学 433
第三节 神秘与象征的现代意韵 438
第四节 中国神秘戏剧的艺术特征 443
第六章 中国现代主义戏剧的转型 448
第一节 历史境遇中式微的必然性 449
第二节 中国现代主义戏剧审美视角的变化 455
第三节 中西现代主义戏剧的审美差异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