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国家宽带战略 1
1.1 中国互联网 1
1.1.1 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状况 1
1.1.2 中国网民规模及特点 2
1.1.3 中国互联网的应用 3
1.2 中国宽带接入技术的新特点 3
1.3 中国国家宽带战略 5
1.3.1 宽带网络十二五规划 5
1.3.2 光纤到户国标的发布 5
1.3.3 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6
1.3.4 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 7
1.3.5 “互联网+”行动计划 8
1.3.6 宽带提速降费 9
1.4 世界各国宽带战略 10
1.4.1 日本 10
1.4.2 韩国 11
1.4.3 美国 14
1.4.4 欧盟 16
1.5 宽带战略会推动FTTx发展 18
参考文献 19
第2章 接入网技术 21
2.1 引言 21
2.1.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21
2.1.2 接入网的功能模型 21
2.2 接入网的分类 22
2.2.1 接入技术分类 22
2.2.2 接入网的分类 22
2.3 基于双绞线的xDSL技术 23
2.4 基于HFC网的Cable Modem技术 24
2.5 基于五类线的以太网接入技术LAN 25
2.6 光接入网 27
2.6.1 光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27
2.6.2 拓扑结构 27
2.6.3 有源光纤接入网络 29
2.6.4 无源光纤接入网络 30
2.6.5 光纤接入网特点 31
2.7 光纤接入网的应用类型 32
2.8 无线宽带技术WiFi 34
2.8.1 主流的WiFi种类 35
2.8.2 WiFi突出优势 36
参考文献 37
第3章 PON接入技术 38
3.1 PON技术概述 38
3.1.1 PON的基本概念 38
3.1.2 PON的工作原理 38
3.1.3 PON网络拓扑 40
3.1.4 PON中基本网络单元设备 41
3.1.5 PON典型应用 43
3.1.6 PON的分类 46
3.2 EPON 47
3.2.1 EPON简介 47
3.2.2 EPON协议的层次结构 48
3.2.3 EPON多点控制协议的机制 49
3.2.4 EPON技术发展 51
3.2.5 EPON接入系统的特点 52
3.2.6 EPON关键技术 53
3.3 GPON 54
3.3.1 GPON简介 54
3.3.2 GPON工作机制 55
3.3.3 10G-PON 57
3.3.4 GPON的应用 57
3.4 EPON和GPON的技术比较 58
3.4.1 技术参数比较 58
3.4.2 QoS比较 59
3.4.3 成本分析 60
3.4.4 成熟度比较 60
3.4.5 业务性能与OAM比较 61
3.4.6 EPON与GPON应用比较 61
3.5 PON应用中实际问题 62
3.5.1 PON网络的保护性问题 62
3.5.2 ONU的供电问题 62
3.5.3 网管和运维的挑战 63
3.6 总结 63
参考文献 64
第4章 FTTx中的光纤光缆 65
4.1 概述 65
4.2 光纤原理 66
4.2.1 折射和折射率 66
4.2.2 传输功率的分配与模场直径 67
4.3 光纤分类 67
4.3.1 按传输波长分类 67
4.3.2 按折射率分布分类 68
4.3.3 按套塑结构分类 69
4.3.4 按传输模式分类 69
4.3.5 按光纤的材料分类 70
4.4 常用单模光纤 71
4.4.1 G.652光纤(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 71
4.4.2 G.653光纤(色散位移单模光纤) 72
4.4.3 G.654光纤(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 73
4.4.4 G.655光纤(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 73
4.4.5 G.656光纤(宽波长段光传输用非零色散单模光纤) 74
4.4.6 新型光纤 74
4.5 光缆基础知识 76
4.5.1 概述 76
4.5.2 光缆类别 77
4.6 光缆结构 80
4.6.1 结构类型 80
4.6.2 中心管式光缆 80
4.6.3 层绞式光缆 81
4.6.4 骨架式光缆 81
4.7 光缆的命名规范 82
4.7.1 型号的组成内容、代号及意义 82
4.7.2 规格 85
4.7.3 实例 88
4.7.4 光缆主要型式 88
4.8 FTTx中的光纤光缆 89
4.8.1 馈线段光缆 90
4.8.2 FTTx中的配线光缆 101
4.8.3 FTTx中的入户光缆 102
参考文献 104
第5章 G.657弯曲不敏感光纤 105
5.1 G.657光纤概述 105
5.2 弯曲对光传播的影响 106
5.2.1 弯曲损耗的物理机制 106
5.2.2 光纤弯曲对数值孔径(NA)的影响 107
5.3 光纤弯曲损耗的射线分析 108
5.3.1 光纤弯曲部分中子午光线的传播 108
5.3.2 光纤弯曲后对出射光锥的影响 109
5.4 弯曲损耗的电磁理论分析 110
5.4.1 等效折射率分布 110
5.4.2 传导模的变化 110
5.4.3 弯曲损耗的表达式 113
5.5 影响弯曲损耗的因素 113
5.6 弯曲不敏感光纤G.657标准 114
5.6.1 国际标准 114
5.6.2 G.657国内标准 119
5.7 G.657光纤的设计和制造工艺 120
5.7.1 小模场直径的单模光纤 121
5.7.2 包层折射率凹陷光纤 123
5.7.3 孔助光纤 124
5.7.4 光子晶体光纤 126
5.7.5 纳米结构光纤 130
5.7.6 不同工艺G.657光纤性能比较 131
5.8 G.657单模光纤的测试 133
5.8.1 高阶模影响的实验 133
5.8.2 滤除高阶模的不同方法 137
5.8.3 模场直径两种测试方法的比较 139
5.8.4 G.657光纤模场直径的测试建议 140
5.8.5 G.657光纤衰减谱性能测试分析 141
5.8.6 G.657光纤衰减谱测试的建议 145
5.8.7 G.657光纤宏弯损耗测试研究 145
5.8.8 G.657光纤宏弯曲性能的测试 149
参考文献 150
第6章 塑料光纤 151
6.1 塑料光纤概述 151
6.1.1 塑料光纤简介 151
6.1.2 塑料光纤优势 151
6.1.3 塑料光纤缺点 152
6.1.4 应用分析 152
6.2 塑料光纤市场现状 153
6.2.1 塑料光纤发展进程 153
6.2.2 塑料光纤主要市场现状 155
6.3 塑料光纤的材料 158
6.3.1 塑料光纤的包层材料 158
6.3.2 塑料光纤的纤芯材料 158
6.4 塑料光纤的制备技术 159
6.4.1 塑料光纤制备 159
6.4.2 POF制备方法比较 161
6.5 通信用塑料光纤的标准 162
6.5.1 国际塑料光纤标准情况 162
6.5.2 塑料光纤国家标准 164
6.5.3 塑料光纤的通信行业标准 164
6.5.4 塑料光纤国标和行标的对比 165
6.5.5 塑料光缆标准 165
6.5.6 塑料光纤活动连接器的标准 165
6.6 塑料光纤分类及性能 166
6.6.1 分类 166
6.6.2 几何尺寸 167
6.6.3 光学和传输性能 168
6.6.4 机械性能 173
6.6.5 环境性能 174
6.7 塑料光纤的测试要点 175
6.7.1 注入条件 175
6.7.2 稳态功率分布对塑料光纤性能测试的影响 176
6.7.3 POF中稳态功率分布的判定 177
6.7.4 数值孔径 179
6.7.5 数值孔径 181
6.8 塑料光纤在FTTH中的应用 182
6.8.1 塑料光纤综合布线系统 182
6.8.2 塑料光纤家庭网络 186
6.8.3 POF在局域网中的应用 188
6.9 塑料光纤发展展望 189
6.9.1 国内塑料光纤发展现状 189
6.9.2 产业发展方向 189
6.9.3 专家建议 190
参考文献 191
第7章 光纤活动连接器 194
7.1 光纤活动连接器概述 194
7.2 光纤活动连接器工作原理 197
7.2.1 光纤活动连接器基本原理 197
7.2.2 光纤活动连接器端面及检测 199
7.2.3 光纤适配器 203
7.3 光纤活动连接器分类 204
7.3.1 按照连接器结构分类 204
7.3.2 按使用的方式分类 208
7.3.3 光纤连接器的颜色与型号 209
7.4 光纤连接器性能参数 210
7.4.1 基本概念 210
7.4.2 插入损耗 211
7.4.3 回波损耗 212
7.5 机械型现场组装式光纤活动连接器 214
7.5.1 机械型现场组装式连接器分类 214
7.5.2 单连接点连接器组件 216
7.5.3 多连接点机械型现场组装式连接器组件 223
7.5.4 预置型和非预置型两类机械型现场组装式活动连接器比较 225
7.5.5 机械型现场组装式光纤活动连接器主要技术指标 226
7.6 热熔型现场组装式光纤活动连接器 227
7.6.1 原理 227
7.6.2 热熔型现场组装式连接器分类 228
7.6.3 热熔型现状组装式光纤活动连接器装配过程 229
7.6.4 主要技术指标 231
7.7 影响光纤连接器关键光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232
7.7.1 影响光纤连接器插入损耗的因素 232
7.7.2 降低光纤连接器插入损耗的途径 236
7.7.3 影响光纤连接器回波损耗的关键因素 237
7.7.4 提高光纤连接器回波损耗性能参数的途径 240
7.8 现场组装式光纤活动连接器的选择 242
7.8.1 光学性能 242
7.8.2 可操作性 242
7.8.3 经济性 243
7.8.4 现场组装式光纤活动连接器的选择 243
参考文献 244
第8章 光分路器 247
8.1 引言 247
8.2 光分路器相关基本概念 248
8.2.1 光波导 248
8.2.2 有效穿透深度 250
8.2.3 消逝场 251
8.2.4 光耦合器 252
8.3 介质平板波导的分析 253
8.3.1 概述 253
8.3.2 介质平板波导的几何光学分析 254
8.3.3 介质平板波导的波动光学分析 256
8.3.4 矩形波导的波动光学分析 261
8.4 熔融拉锥型(FBT)光分路器 264
8.4.1 FBT原理 264
8.4.2 FBT型光分路器制作工艺 264
8.4.3 熔融拉锥型光分路器特点 265
8.5 平面波导型光分路器 267
8.5.1 平面波导型光分路器概述 267
8.5.2 平面光波导的材料 268
8.5.3 平面光波导的制备工艺 270
8.5.4 玻璃基PLC制作工艺 279
8.5.5 光纤阵列的制作 284
8.5.6 封装 288
8.5.7 PLC光分路器标准及常用技术指标 293
8.6 光分路器的选用 300
8.6.1 FBT型分路器和PLC型分路器的比较 300
8.6.2 分路器的选用原则 302
参考文献 302
第9章 智能ODN技术 305
9.1 传统ODN现状 305
9.2 智能ODN概述 307
9.2.1 智能ODN定义 307
9.2.2 智能ODN系统特性 308
9.2.3 智能ODN在接入网中的位置 310
9.3 智能ODN体系结构 310
9.3.1 智能ODN功能架构 310
9.3.2 智能ODN逻辑架构 312
9.4 电子标签载体 315
9.4.1 基本要求 315
9.4.2 分类 316
9.4.3 eID和RFID的性能比较 322
9.4.4 电子标签编码格式 324
9.5 智能ODN设施 325
9.5.1 概述 325
9.5.2 智能ODN功能框图 326
9.5.3 接口 327
9.5.4 主要功能 328
9.5.5 智能光纤配线架 329
9.5.6 智能光缆交接箱 336
9.5.7 智能分纤箱 339
9.6 智能管理终端 342
9.6.1 概述 342
9.6.2 设备形态 343
9.6.3 接口 344
9.6.4 智能管理终端功能 348
9.7 智能ODN管理系统 349
9.7.1 概述 349
9.7.2 智能ODN管理系统功能 350
9.7.3 智能ODN管理系统外部接口 352
9.8 智能ODN应用实践 353
9.8.1 建设策略 353
9.8.2 传统ODN网络智能化改造 356
9.8.3 智能ODN与现网运维流程的融合实践 360
9.8.4 光纤链路的监测 365
9.9 智能ODN应用和发展 368
9.9.1 智能ODN的国内试点 368
9.9.2 智能ODN存在的问题 368
9.9.3 智能ODN的发展趋势 369
参考文献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