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1
第一章 京剧 3
一、徽班进京与京剧的诞生 3
二、令人着迷的中国脸谱 7
三、京剧的舞台与道具 10
四、京剧的行当 14
五、京剧的表演手段 21
六、京剧中的男旦 25
七、京剧演员和流派 29
八、京剧几代名家 33
九、京剧名旦梅兰芳 36
十、京剧戏班与科班 39
十一、京剧表演的基本素养——歌舞戏功 42
十二、京剧表演的境界 45
十三、京剧的程式化 47
十四、京剧的经典剧目 50
第二章 评剧 60
一、历史悠久的莲花落与十不闲 60
二、形式活泼的蹦蹦戏 64
三、异军突起的唐山落子 69
四、西路莲花落 81
五、西路评剧的演员和班社 84
六、西路评剧的演出场所和剧目 85
七、西路评剧的影响及衰落 88
八、盛行东北的奉天落子 90
九、评剧在天津的繁衍与发展 98
十、评剧在北京一波三折 108
十一、评剧登陆上海滩 113
十二、评剧之花四处绽放 117
十三、评剧的改良与革新 118
十四、评剧新机制的引进 121
十五、评剧的现代戏与传统戏 126
十六、评剧艺术形式的新变化 134
第三章 豫剧 138
一、豫剧的母体——河南梆子 138
二、河南梆子的地域流派 139
三、豫剧的传统剧目 149
四、豫剧的“外八角戏” 154
五、豫剧走进茶社 164
六、豫剧的改旧编新 165
七、“豫声剧院”和“醒豫舞台”的创建 169
八、豫剧的中和性与兼容性 171
九、豫剧腔调的革新 172
十、抗战时期的豫剧 174
十一、豫剧的“三改”——“改人”、“改制”和“改戏” 175
十二、豫剧的改革与发展 176
十三、豫剧的地域性流派 179
第四章 黄梅戏 193
一、黄梅戏的起源与别名 193
二、黄梅戏的流入与发展 197
三、黄梅戏的班社及综合艺术 210
四、历经劫难的黄梅戏成为戏曲新星 227
五、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建立 234
六、黄梅戏《天仙配》飘落上海,搬上银幕 239
七、“黄梅戏热”的掀起 243
八、黄梅戏的艺术改革与拓展 249
九、黄梅名剧《女驸马》与《罗帕记》 259
十、黄梅戏再起新潮 262
十一、“文革”中的黄梅戏 266
十二、八十年代后的黄梅戏新作 270
第五章 越剧 277
一、越剧的萌芽 277
二、越剧的诞生 279
三、“小歌班”进入上海 282
四、第一副女子科班创立 285
五、盛行的女子越剧 287
六、“越剧皇后”姚水娟 289
七、袁雪芬和尹桂芳的越剧改革 291
八、“越剧十姐妹”义演《山河恋》 299
九、“新越剧”百花争艳 303
十、浙东越剧之花 309
十一、越剧名作风靡全国 311
十二、越剧综合艺术的发展 324
十三、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唱响日内瓦国际会议 333
十四、越剧在“文革”中凋谢 338
十五、越剧艺术新时代的开启 340
十六、越剧新生代的创新 349
十七、人民的盛会——越剧艺术节 359
十八、越剧走向世界 367
第六章 粤剧 373
一、粤剧的诞生与发展 373
二、粤剧艺人李文茂起义 375
三、粤剧的恢复与改革 377
四、薛马争雄造就了粤剧的繁荣 382
五、粤剧艺术群芳争艳 387
六、粤剧的音乐与唱腔 392
七、粤剧的表演行当 396
八、粤剧的武打技艺 400
九、粤剧的排场 403
十、粤剧的传统剧目 405
十一、粤剧花旦王与名伶 414
十二、粤剧的五大表演艺术流派 419
十三、现代粤剧名家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