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伤与特殊创伤》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程天民,盛志勇主编;李兵仓,杨红明副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35288585
  • 页数:46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烧伤 3

第一章 烧伤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3

第一节 热能对局部组织和全身的损害 3

一、热能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3

二、热能对全身的损害 3

第二节 烧伤局部的病理变化 4

一、Ⅰ度烧伤 4

二、Ⅱ度烧伤 4

三、Ⅲ度烧伤 4

第三节 烧伤后内脏病理变化 5

一、上呼吸道 5

二、肺脏 6

三、消化道 6

第四节 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变化 6

一、肺脏 6

二、肝脏 8

三、心肌 10

四、胃肠道 11

五、肾脏 12

六、脑 14

第二章 烧伤后早期病理生理变化 17

第一节 烧伤后早期血管通透性的变化 17

一、毛细血管通透性产生机制 17

二、烧伤后血管通透性的时相变化 17

三、引起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体液因素 17

四、烧伤后组织水肿的形成 18

五、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及其在血管通透性改变中的作用 18

第二节 烧伤后缺血-再灌注损伤 18

一、烧伤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特征 18

二、延迟复苏后引起的细胞、重要脏器和组织损伤 18

第三节 烧伤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18

一、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 19

二、心肌收缩性的改变 19

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规律 20

第四节 烧伤早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20

一、血液的主要流变性 20

二、严重烧伤后血液流变性的变化 21

三、烧伤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因素 21

第五节 烧伤后内分泌功能的变化 22

第六节 烧伤后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变化 22

第七节 烧伤后消化系统的变化 23

一、胃肠道黏膜损伤 23

二、应激性溃疡 23

第八节 烧伤后肾功能的变化 24

一、烧伤后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24

二、严重烧伤肾脏形态和功能损害 24

第九节 烧伤后肝功能的变化 25

一、肝缺血 25

二、高胆红素血症 25

三、毒性物质 25

四、全身感染 26

第三章 烧、创伤免疫功能障碍与防治 27

第一节 免疫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 27

一、抑制因子学说 27

二、抑制性细胞学说 27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网络紊乱学说 27

第二节 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28

第三节 免疫功能紊乱的调理措施 28

一、脓毒症干预新途径 29

二、脓毒症免疫调理新策略 31

第四章 烧伤诊断 35

第一节 烧伤面积的计算 35

一、中国新九分法 35

二、手掌法 36

三、注意事项 37

第二节 烧伤深度的估计 37

一、四度五分法的组织学划分 37

二、四度五分法的临床表现 37

三、烧伤深度判断注意事项 38

第三节 烧伤严重程度分类 39

一、成人烧伤严重程度分类 39

二、小儿烧伤严重程度分类 39

三、按面积的烧伤严重程度分类 39

四、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分类 40

第四节 烧伤的临床过程 40

第五章 急救与后送 42

第一节 现场急救 42

一、脱离致伤源 42

二、急救措施 42

第二节 烧伤病人入院早期处理程序 43

一、严重复合伤的抢救治疗 43

二、烧伤病人入院早期处理程序 43

第三节 后送 45

一、后送时机 45

二、后送前准备 45

三、后送途中 46

四、接诊医院的早期处理程序 46

第四节 成批烧伤伤员救治的组织 46

一、成批烧伤的特点 46

二、平时成批烧伤伤员救治的组织 47

第六章 烧伤休克的防治 50

第一节 烧伤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50

一、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50

二、烧伤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51

第二节 烧伤休克期补液治疗 51

一、休克期补液方式 51

二、休克期输液成分 55

第三节 休克期复苏的综合治疗 57

第四节 休克期延迟复苏 59

一、延迟性休克治疗的目标 59

二、注意各脏器的保护和功能支持 60

第七章 烧伤创面处理 62

第一节 烧伤创面的非手术处理 62

一、冷疗 62

二、早期清创 62

三、包扎疗法 62

四、暴露疗法 62

五、半暴露疗法 63

六、湿敷 63

七、浸浴或浸泡 63

第二节 烧伤创面的手术处理 63

一、深度烧伤焦痂切开减张 63

二、削痂术 63

三、磨痂术 65

四、切痂术 65

五、剥痂术 66

六、“抢切创面” 66

第三节 烧伤创面用药 66

一、抗菌制剂 66

二、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 68

三、中药制剂 69

第四节 烧伤创面覆盖物 69

一、暂时性创面覆盖物 69

二、永久性创面覆盖物 69

第八章 烧伤感染 71

第一节 烧伤感染的病原菌 71

一、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71

二、革兰阳性球菌感染 71

第二节 烧伤真菌感染 73

一、念珠菌感染 73

二、曲霉菌、毛霉菌类感染 74

第三节 烧伤感染的途径 75

一、烧伤创面感染 75

二、肺部感染 76

三、静脉导管感染 76

四、尿路感染 77

五、烧伤肠源性感染 77

第四节 烧伤感染的防治 77

一、病房管理 77

二、抗菌药物的使用 79

第五节 烧伤毒素 80

一、实验研究提示可能有烧伤毒素 80

二、烧伤毒素的理化属性 80

三、烧伤毒素的毒性作用 81

第九章 烧伤脓毒症 84

第一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 84

一、烧伤脓毒症的诱因 84

二、烧伤脓毒症的发病机制 84

第二节 临床表现 85

第三节 诊断标准 85

一、脓毒症的诊断标准 85

二、创面脓毒症的诊断 85

第四节 预防与治疗 86

一、脓毒症的预防与治疗 86

二、脓毒症并发症的防治 87

三、脓毒性休克的治疗 88

四、严重脓毒症的治疗 88

第十章 内脏并发症 90

第一节 消化系统并发症 90

一、应激性溃疡 90

二、急性胃扩张 91

三、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92

四、肝功能不全 93

第二节 泌尿系统并发症 93

一、发病机制 94

二、诊断方法 94

三、预防及治疗 94

第三节 呼吸系统并发症 95

第四节 循环系统并发症 98

一、急性心功能不全 98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 99

第五节 神经系统并发症 99

一、周围神经系统损伤 99

二、脑水肿 99

第十一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02

第一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 102

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因 102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02

第二节 临床表现 103

一、临床过程的两种类型 103

二、临床特征 103

第三节 诊断标准 103

第四节 预防与治疗 105

一、积极防治休克,减轻早期损害 105

二、尽早清除坏死组织,封闭创面 105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 105

四、免疫调理治疗 105

五、营养支持与代谢调理 106

六、抗凝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06

七、脓毒症并发高钠血症的治疗 106

八、脏器功能的保护与支持 107

第十二章 吸入性损伤 110

第一节 吸入性损伤的致伤因素和机制 110

一、吸入性损伤的致伤因素 110

二、吸入性损伤的致伤机制 110

第二节 吸入性损伤的病理生理 111

一、呼吸道阻塞 111

二、肺不张 111

三、肺水肿 112

四、肺部感染 112

第三节 吸入性损伤的诊断 112

一、吸入性损伤的诊断依据 112

二、吸入性损伤的严重程度分类 114

三、吸入性损伤的分期 114

第四节 吸入性损伤的治疗 115

一、保持气道通畅,防止及解除梗阻 115

二、清除分泌物和气道灌洗 115

三、保证血容量、改善肺循环 116

四、维持气体交换功能,纠正低氧血症 116

五、防治感染 117

第十三章 烧伤复合伤 119

第一节 概论 119

第二节 烧冲复合伤 119

一、临床特点 120

二、伤情判断与诊断 120

三、急救与后送 120

四、治疗 120

第十四章 特殊部位烧伤 122

第一节 头面部烧伤 122

第二节 颈部烧伤 124

第三节 手烧伤 124

第四节 会阴部烧伤 125

第五节 骨关节烧伤 126

一、颅骨烧伤 126

二、胫骨烧伤 128

三、手指烧伤 131

四、关节烧伤 131

第十五章 特殊原因烧伤 133

第一节 电烧伤 133

一、电烧伤的机制 133

二、电烧伤后机体病理生理变化 133

三、电烧伤的诊断 133

四、电烧伤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136

五、电烧伤的治疗 136

第二节 化学烧伤 137

一、强酸烧伤 137

二、碱烧伤 137

三、氢氟酸烧伤 137

四、磷烧伤 138

第三节 热压伤 139

一、手部热压伤的特点 139

二、手热压伤的治疗 140

第四节 皮肤放射性损伤 140

第五节 芥子气损伤 141

一、芥子气的理化性质与中毒机制 141

二、芥子气损害的临床表现 141

三、现场处理与治疗 142

第十六章 烧伤代谢与营养 144

第一节 烧伤营养支持 144

一、营养支持的时机 144

二、营养支持的途径 144

第二节 烧伤代谢调理 145

一、重组人生长激素 145

二、胰岛素 145

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145

四、人工合成雄激素(氧雄龙) 146

五、生长激素使用下的胰岛素强化治疗 146

六、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 146

第十七章 皮肤及组织储存 148

第一节 低温储存 148

一、皮肤4℃(普通冰箱)储存法 148

二、皮肤0℃以下环境储存 148

第二节 皮肤的活力鉴定方法 150

一、琥珀酸脱氢酶测定法 150

二、台盼蓝染色法 150

三、测定放射同位素标记掺入检测法 150

四、皮肤氧耗量测定法 150

五、皮块培养法 151

六、皮片生物移植法 151

七、四氮唑盐WST-1法 151

八、SYTO/EB双重染色法 151

第三节 皮肤低温储存后抗原性的变化 152

一、皮肤经不同温度低温储存后异体移植的比较 152

二、不同温度储存后皮肤蛋白质的变化 152

三、不同温度储存后皮肤抗原性的变化 152

四、不同温度储存后皮肤朗格汉斯细胞的变化 152

第二篇 战伤 157

第十八章 战伤概述 157

第一节 现代战争的特点 157

一、军事高技术 157

二、高技术武器装备 157

三、高技术战争 159

第二节 现代战伤 160

一、战伤的概念 160

二、现代战伤 160

第十九章 火器伤 164

第一节 火器伤的致伤机制 164

一、直接损伤 164

二、压力波损伤 164

三、瞬时空腔损伤 165

四、水粒子加速损伤 166

第二节 火器伤伤情的影响因素 166

一、投射物的致伤能力 166

二、组织器官的结构特性 169

第三节 火器伤的局部改变和全身反应 170

一、局部损伤 170

二、伤道外损伤 174

三、全身反应 175

第四节 火器伤的救治原则 175

一、火器伤救治进展 175

二、火器伤的清创处理原则 178

第五节 各部位火器伤的救治 180

一、颅脑火器伤 181

二、颌面火器伤 183

三、颈部火器伤 184

四、胸部火器伤 185

五、腹部火器伤 187

六、骨盆会阴部火器伤 188

七、脊柱、脊髓火器伤 189

八、四肢和关节火器伤 191

九、周围血管火器伤 193

十、周围神经火器伤 194

第二十章 新武器伤 197

第一节 高速枪弹伤 197

一、武器简介 197

二、伤情特点 198

三、防治原则 198

第二节 高速小弹片(珠)伤 198

一、武器简介 198

二、伤情特点 199

三、防治原则 200

第三节 小型爆炸武器伤 200

一、武器简介 200

二、伤情特点 201

三、防治原则 201

第四节 油气弹伤(燃料空气炸弹伤) 201

一、武器简介 201

二、致伤因素 203

三、杀伤半径 204

四、损伤特点 204

五、现场简易防护 205

六、防治原则 205

第五节 激光武器伤 205

一、武器简介 206

二、伤情特点 208

三、防治原则 208

第六节 微波武器伤 209

一、武器简介 209

二、微波简介 209

三、作用机制 209

四、对机体的影响 210

五、防治原则 210

第七节 次声武器伤和动能武器伤 210

一、声波武器伤 210

二、动能武器伤 211

第八节 燃烧性武器伤 211

一、燃烧剂 211

二、燃烧武器 212

三、伤情特点和救治原则 212

第九节 贫铀武器伤害及其医学防护 213

一、关于贫铀和贫铀武器 213

二、贫铀武器的杀伤因素和伤害途径 214

三、贫铀武器所致的危害 214

四、对贫铀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 214

第二十一章 冲击伤 216

第一节 冲击波物理学 216

一、冲击波在空间的传播 216

二、冲击波主要致伤参数 217

第二节 冲击波致伤机制 219

一、内爆效应 219

二、剥落(碎裂)效应 219

三、惯性效应 219

四、血流动力学效应 219

五、压力差效应 219

六、负压效应 220

第三节 冲击伤的分类与临床特点 220

一、冲击伤的分类 220

二、冲击伤的临床特点 221

第四节 冲击伤的个人防护和安全标准 221

一、冲击伤的个人防护 221

二、冲击波对人体作用的安全标准 223

第五节 几种常见冲击伤的特点和救治 224

一、听器冲击伤 224

二、眼冲击伤 225

三、肺冲击伤 226

四、心脏冲击伤 229

五、腹部冲击伤 229

六、颅脑冲击伤 231

第二十二章 核武器损伤 233

第一节 概述 233

第二节 核爆炸烧伤 235

一、光辐射烧伤的主要特点 235

二、核爆炸烧伤的诊治 235

第三节 急性放射损伤 236

一、急性放射损伤的主要特点 236

二、急性放射损伤的诊治 239

第四节 放射性沾染 241

一、放射性沾染危害的主要特点 241

二、放射性沾染危害的诊治 243

第五节 核武器损伤的防护 245

一、工事防护 245

二、利用大型兵器和装备进行防护 246

三、放射性沾染的防护 246

第二十三章 化学武器伤 249

第一节 神经性毒剂中毒 249

一、神经性毒剂的毒性和中毒机制 249

二、神经性毒剂和中毒临床表现 251

三、诊断、预防、急救和治疗 252

第二节 全身中毒性毒剂中毒 253

一、全身中毒性毒剂的中毒机制 254

二、全身中毒性毒剂的中毒表现 254

三、全身中毒性毒剂中毒的诊断、预防和救治 255

第三节 窒息性毒剂中毒 256

一、光气的毒性和中毒机制 256

二、光气中毒临床表现 257

三、光气中毒的诊断、预防和救治 258

第四节 糜烂性毒剂中毒 259

一、芥子气中毒 260

二、路易氏剂中毒 264

第五节 失能性毒剂和刺激性毒剂中毒 265

一、失能性毒剂毕兹中毒 265

二、刺激性毒剂中毒 267

第二十四章 复合伤 270

第一节 核爆炸复合伤 270

一、发生率 270

二、类型 271

三、伤情分级 272

四、临床病理特点 272

五、诊断 275

六、防护 276

第二节 毒剂复合伤 278

一、临床病理特点 278

二、诊断 279

三、救治 279

第二十五章 多发伤 281

第一节 多发伤的临床特点 281

一、生理紊乱严重 281

二、死亡率高 281

三、休克发生率高 281

四、严重低氧血症 281

五、容易漏诊及误诊 281

六、处理矛盾多 282

七、并发症多 282

第二节 多发伤的诊断 282

一、详尽地了解病史 282

二、体格检查 282

三、辅助检查 283

第三节 多发伤的治疗 283

一、急救 283

二、优先手术解决危及生命的损伤 285

三、多发伤时各部位伤的治疗原则 286

四、损伤控制手术在多发伤的应用 287

五、合理容量复苏 289

六、纠正凝血障碍 290

第三篇 交通伤 293

第二十六章 交通伤概述 293

第一节 交通医学 293

一、交通医学的定义 293

二、交通医学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293

三、交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94

第二节 交通医学发展简史与现状 295

第二十七章 道路交通的危险因素 298

第一节 人的因素 298

一、行为因素 299

二、生理因素 301

三、人的素质因素 303

四、人的其他因素 305

第二节 车的因素 306

一、机械性能 307

二、车辆安全系统 307

第三节 路的因素 309

一、路面条件 309

二、道路线形 310

三、交通安全设施 311

第四节 环境因素 311

一、气候环境因素 312

二、道路环境因素 313

三、社会环境因素 313

四、家庭环境 313

五、政策与教育因素 314

第二十八章 交通伤流行病学 316

第一节 交通伤流行病学主要统计学指标与研究方法 316

一、主要统计学指标 316

二、研究方法 320

第二节 道路交通伤流行病学 323

一、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与定义 323

二、道路交通伤的分类 324

三、道路交通伤流行病学特征 326

第三节 道路交通伤伤情特点 333

一、交通伤的伤情与伤部特点 333

二、行人交通伤特点 333

三、骑自行车人交通伤特点 334

四、摩托车手及乘员交通伤特点 334

五、机动车驾驶员及乘员交通伤特点 335

第四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死因 335

一、致死方式 335

二、致死性损伤 336

第二十九章 交通伤急救与治疗 339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紧急救援的原则 339

第二节 现场紧急医疗救护 340

一、现场医疗急救处理时注意事项 340

二、现场医疗急救处理原则 340

三、现场伤员分类急救组织与实施 341

四、几种院前急救处理方案 343

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伤的急诊室救治 347

一、急诊室救治步骤 347

二、严重多发伤的急诊室救治 347

三、交通伤急诊室手术 348

第三十章 交通伤的预防与防护 351

第一节 交通伤的预防 351

一、驾乘人员的安全教育与管理 351

二、提高车辆的主动安全技术性能 352

第二节 交通伤的防护 354

一、人体损伤生物力学 354

二、车辆碰撞安全设计 355

三、车辆碰撞安全实现 356

四、交通伤防护研究的挑战 358

第四篇 特殊创伤 361

第三十一章 运动创伤 361

第一节 运动创伤的发生规律 361

一、非运动技术伤 361

二、运动技术损伤 361

第二节 运动创伤的防治原则 362

一、运动创伤的治疗原则 362

二、运动创伤的预防原则 363

第三节 运动员关节软骨损伤 363

一、关节软骨骨软骨骨折 364

二、运动员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 365

三、投掷肘(肘骨关节炎) 366

四、足球踝 367

第四节 运动员腱和韧带止点末端病 367

一、有关解剖及分型 367

二、末端病的病理改变 368

三、运动员髌腱腱围炎(髌尖型) 368

四、网球肘 368

第五节 运动员肌腱断裂 369

一、跟腱闭合性断裂 369

二、跖长肌腱断裂(网球腿) 370

三、跖腱膜断裂 370

四、肱三头肌腱断裂 370

五、髌腱断裂 370

第六节 运动员周围神经损伤 371

一、运动员肩胛上神经麻痹 371

二、乒乓球运动员肩过度外展综合征 371

三、射击运动员的尺神经麻痹 371

第七节 运动员的疲劳性骨折与骨膜炎 371

一、胫骨疲劳性骨折及骨膜炎 371

二、脊椎椎板疲劳性骨折及滑椎症 372

三、足舟骨疲劳性骨折 372

第八节 运动员骨骺的慢性损伤 373

一、腰椎椎体骨骺炎 373

二、桡骨远端骨骺的慢性损伤 373

第九节 运动员外伤性关节不稳症 374

一、关节不稳的概念 374

二、关节不稳的成因及类别 374

三、膝关节不稳 374

四、踝关节外侧不稳 376

五、肘关节内侧不稳 376

六、慢性下胫腓关节分离不稳 377

七、肩关节不稳 377

第三十二章 军事训练伤 379

第一节 军事训练伤概论 379

一、影响军事训练伤发生的主要因素 379

二、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的编制与应用 381

三、建立部队军事训练伤监控及防治信息服务系统 383

第二节 共同科目训练的常见损伤与健康保护 384

一、骨与关节损伤 384

二、软组织损伤 386

三、器官损伤 388

第三节 我国军事训练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391

一、军事训练医学的创立开启了我国军事训练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91

二、军事训练心理学的提出、研究与应用拓宽了军事训练医学理论体系的范畴 391

三、建立全军军事训练伤监控及网络信息系统为军事训练医学专业理论研究及实施健康保护提供了技术平台 392

四、全面推进军事训练医学教育 393

五、加强军事训练医学的基础研究及转化预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趋势 393

第三十三章 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 396

一、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病因 396

二、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397

三、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病理改变 397

四、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398

五、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诊断 398

六、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救治 398

第三十四章 冷损伤 401

第一节 冷损伤分类与致病因素 401

一、分类 401

二、致病因素 401

第二节 冻伤 402

一、冻伤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 402

二、冻伤临床表现及诊断 403

三、冻伤治疗 404

四、后遗症及其处理 406

第三节 非冻结性冷损伤 406

一、冻疮 406

二、浸渍足 406

三、战壕足 406

第四节 低体温 407

一、低体温分度 407

二、低体温分类 407

三、低体温临床表现与诊断 407

四、低体温治疗 408

五、低体温的预后与并发症 410

第五节 冷损伤的预防 410

第三十五章 矿井下创伤 412

第一节 井下作业和致伤因素 412

一、井下作业的特点 412

二、井下作业的致伤因素 412

第二节 井下创伤的特点和流行病学 413

一、井下创伤特点 413

二、多发伤和复合伤 415

三、创伤和压埋 415

四、煤矿创伤流行病学 415

第三节 井下意外事故伤员的特点 415

一、瓦斯爆炸 415

二、大面积围岩坍塌 416

三、透水 416

第四节 井下常见伤害的现场急救 417

一、冒顶挤压伤的现场急救 417

二、气体中毒及窒息的现场急救 417

三、井下溺水的现场急救 417

第五节 井下伤员院前急救的特点和要求 418

一、井下伤员院前急救特点 418

二、井下伤员院前急救的要求 418

第六节 井下创伤的防护 420

一、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 420

二、提高矿工个人防护能力 420

第七节 我国煤矿创伤救护体系建设介绍 420

一、组织体系建设 421

二、目标系统建设 421

三、管理体系建设 421

第三十六章 咬伤和蜇伤 423

第一节 哺乳动物咬伤 423

一、犬咬伤 423

二、狂犬病 425

三、猫抓病 429

四、破伤风 431

第二节 虫咬伤和蜇伤 434

一、蜂蜇伤 435

二、蛛形纲动物咬伤 436

三、蜈蚣咬伤 440

四、蚂蟥咬伤 441

第三节 蛇咬伤 441

一、蛇毒及作用机制 442

二、临床表现 442

三、诊断和严重程度判断 443

四、现场必须自救处置 445

五、蛇伤的医疗处置 446

六、常见严重并发症处理 448

七、预防与自救 448

第四节 水生动物咬伤和蜇伤 449

一、水母蜇伤 449

二、海葵蜇伤 451

三、海胆蜇伤 451

四、软体动物蜇伤 452

五、鱼类咬伤和蜇伤 453

六、海蛇咬伤 453

第三十七章 皮肤软组织损伤 455

第一节 头皮撕脱伤 455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455

二、诊断 455

三、治疗 455

第二节 手部皮肤软组织损伤 45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457

二、诊断 457

三、治疗 457

第三节 下肢皮肤套状撕脱伤 459

一、病因 459

二、诊断 459

三、治疗 460

第四节 阴茎、阴囊皮肤撕脱伤 46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460

二、诊断 460

三、治疗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