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学体系的完善及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第一节 教学体系的完善 1
一、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 2
二、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3
三、加强艺术实践环节 4
第二节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0
一、过硬的专业素质 11
二、广博的文化和人文素质 13
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和曲目积累 14
四、良好的道德素质 16
第二章 基本能力的培养和主要方法 17
第一节 合唱意识的培养 17
一、声音合作意识 17
二、音准合作意识 18
三、声部合作意识 19
四、情感合作意识 20
第二节 读谱的若干问题 21
一、对乐谱的横向把握 22
二、对乐谱的纵向把握 23
三、对乐谱中音乐术语的阅读 24
第三节 声音训练的意义及其运用 25
一、注重发声基础训练 26
二、重视合唱练声曲的选择 27
三、加强声部协调训练 28
四、把握音响平衡 29
第四节 音乐听觉的意义及培养途径 30
一、音乐听觉的意义 30
二、音乐听觉的培养途径 31
第五节 音准问题 34
一、音准和音律的关系 35
二、音准问题的主要解决途径 35
第六节 音色问题 38
一、基本特点 38
二、音色的作用 39
三、音色要求 40
第七节 内心听觉的应用 42
一、内心听觉的作用 43
二、内心听觉的应用策略 45
第八节 钢琴伴奏问题 48
一、准确把握作品风格 48
二、充分运用钢琴演奏技巧 49
三、严格遵循作品的艺术处理 50
四、与合唱情感交相辉映 51
第三章 表现能力的培养和主要途径 53
第一节 作品的艺术处理 53
一、深入理解作品,抓住作品风格 54
二、分析挖掘作品,揭示作品内涵 55
三、实践“艺术处理”,塑造音乐形象 56
第二节 想象力的培养 57
一、培养想象力的意义 58
二、想象力的培养途径 58
第三节 情感的价值探究 61
一、情感在合唱指挥中的必要性 62
二、增强情感表现的途径 63
第四节 体态律动的运用 66
一、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67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8
三、培养学生的乐感 69
第五节 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71
一、分析理解合唱作品 71
二、加强多声部读谱能力的培养 72
三、培养良好的多声部音乐听觉能力 72
四、重视情感因素在演唱中的运用 73
第六节 审美教育 74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75
二、分析作品,增加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76
三、加强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77
第四章 教学作品的选择与更新 79
第一节 当前教材若干问题的思考 79
一、教材现状 79
二、选材问题 80
三、时代性的体现 82
四、师范性的体现 83
五、差异性的体现 84
第二节 基于跨界理念的教学研究 85
一、作品选择的跨界 86
二、演唱方法的跨界 88
三、表演形式的跨界 89
第三节 中国合唱作品的民族性分析 91
一、音乐风格的民族性 92
二、音乐素材的民族性 95
三、歌词的民族性 96
第四节 古风新韵——中国古诗词合唱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教学意义 97
一、语言特色 98
二、作曲技法特色 98
三、钢琴伴奏特色 99
四、审美特色 100
第五节 中国民歌合唱作品的艺术特点 101
一、作曲技法的艺术特点 102
二、不同体裁汉族民歌的艺术特点 104
三、不同地域民歌的艺术特色 106
四、演唱速度的艺术特点 107
第六节 抗战时期经典合唱作品的教学意义及实践 108
一、大众文化视野下演唱抗战合唱作品的意义 108
二、抗战时期合唱作品的艺术特色 113
三、黄自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 119
第五章 教学模式的创新和项目学习的实践 124
第一节 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124
一、多媒体教学 125
二、网络教学 125
三、艺术实践教学 126
四、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127
第二节 项目学习在合唱与指挥教学中的意义 128
一、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模式特点 128
二、项目学习在合唱与指挥教学模式创新中的意义 129
第三节 项目学习在合唱与指挥教学中的实践 132
一、创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32
二、项目学习在合唱与指挥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实践探索 134
参考文献 138
后记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