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背景 1
二、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 9
三、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形态 19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32
第一节 概述 32
一、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 32
二、先秦文学批评的理论萌发 35
三、先秦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38
第二节 儒家文学批评 41
一、孔子 41
二、孟子 45
三、荀子 48
第三节 道家文学批评 51
一、老子 51
二、庄子 55
第四节 其他各家文学批评 59
一、墨子 59
二、韩非子 62
三、《易传》 65
先秦文学批评资料选注 70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83
第一节 概述 83
一、两汉时期的文化背景 83
二、两汉文学批评的理论演进 85
三、两汉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87
第二节 西汉前期文学批评 92
一、黄老之学与汉初文学批评 92
二、《淮南子》 95
三、司马迁 99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文学批评 101
一、经学与西汉中后期文学批评 101
二、《诗大序》 104
三、扬雄 107
第四节 东汉文学批评 110
一、谶纬之学与东汉文学批评 111
二、班固 113
三、王充 116
四、王逸 120
两汉文学批评资料选注 124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135
第一节 概述 135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 135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理论成熟 138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140
第二节 魏晋文学批评 145
一、玄学与魏晋文学批评 145
二、曹丕《典论·论文》 149
三、陆机《文赋》 153
四、挚虞《文章流别论》 157
第三节 南北朝文学批评 159
一、佛学与南北朝文学批评 159
二、文笔与声律 163
三、萧统与萧纲 166
四、颜之推 168
第四节 《文心雕龙》与《诗品》 170
一、《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170
二、《文心雕龙》的创作批评论 173
三、《诗品》 177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资料选注 183
第四章 隋唐文学批评 195
第一节 概述 195
一、隋唐时期的文化背景 196
二、隋唐文学批评的理论深入 199
三、隋唐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201
第二节 隋、初盛唐文学批评 205
一、南北融合与隋、初盛唐文学批评 205
二、陈子昂 207
三、杜甫论诗诗 209
四、选本与诗格 213
第三节 中晚唐文学批评 218
一、三教合一与中晚唐文学批评 218
二、皎然《诗式》 220
三、白居易和韩愈的诗文批评 224
四、司空图 229
隋唐文学批评资料选注 234
第五章 宋金元文学批评 245
第一节 概述 245
一、宋金元时期的文化背景 245
二、宋金元文学批评的理论扩展 248
三、宋金元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251
第二节 北宋文学批评 254
一、儒学复兴与北宋文学批评 254
二、欧阳修 257
三、苏轼 259
四、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262
第三节 南宋文学批评 269
一、理学与南宋文学批评 269
二、严羽《沧浪诗话》 272
三、词学批评的兴起 276
第四节 金元文学批评 280
一、金元诗文批评 280
二、金元戏曲批评 283
三、金元小说批评 287
宋金元文学批评资料选注 292
第六章 明代文学批评 302
第一节 概述 302
一、明代的文化背景 302
二、明代文学批评的理论繁荣 305
三、明代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309
第二节 明代诗文理论批评 313
一、心学与明代文学批评 313
二、前后七子 316
三、公安派 319
四、明人词论 323
第三节 明代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328
一、历史小说之争 328
二、李贽 331
三、吴江派与临川派 336
四、王骥德《曲律》 339
明代文学批评资料选注 344
第七章 清代文学批评 355
第一节 概述 355
一、清代的文化背景 355
二、清代文学批评的理论总结 358
三、清代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362
第二节 清代诗文理论批评 366
一、朴学与清代文学批评 366
二、王夫之 367
三、桐城派 372
四、叶燮 376
五、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学批评 380
第三节 清代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385
一、小说戏曲评点 385
二、金圣叹 386
三、李渔 393
清代文学批评资料选注 398
第八章 近代文学批评 408
第一节 概述 408
一、近代的文化背景 408
二、近代文学批评的理论转型 411
三、近代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413
第二节 近代诗文理论批评 417
一、西学东渐与近代文学批评 417
二、刘熙载《艺概》 422
三、陈廷焯与“沉郁说” 425
四、梁启超的文学革命理论 427
五、王国维与中国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 430
第三节 近代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432
一、小说界革命 433
二、《宋元戏曲史》 435
近代文学批评资料选注 440
后记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