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良艳,李海萍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1895875
  • 页数:309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是为适应司法警官类院校“证据学”教学的需要,凝结了多所司法警官类专业教师教学和实践经验的研究成果,以现行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为依据,运用分析比较、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系统介绍证据制度及实践中的证据运用规则。证据在诉讼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诉讼的核心和基础,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本教材可帮助学生了解证据相关的法律制度,增强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意识,正确运用证据规则从事司法实践活动。

第一章 证据学概述 1

第一节 证据学的研究对象 2

一、证据制度的历史和现实 2

二、证据的学理分类和法定种类 3

三、证据的证明理论和证明方法 3

四、证据的运用规则和程序 3

第二节 证据学的研究方法 4

一、逻辑推理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4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5

三、比较与借鉴相结合 5

第三节 证据学与邻近部门法学 6

一、证据学与诉讼法学 6

二、证据学与侦查学 7

三、证据学与实体法学 7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9

第一节 外国证据制度历史发展 11

一、神示证据制度 12

二、法定证据制度 14

三、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18

四、内心确信证据制度 20

第二节 中国证据制度历史发展 21

一、中国古代证据制度 21

二、中国近现代证据制度 26

三、中国当代证据制度 26

第三章 证据概述 32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33

一、证据的基本含义 33

二、证据的内涵和外延 34

第二节 证据的属性 37

一、证据的客观性 37

二、证据的关联性 39

三、证据的合法性 40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 42

一、证据是诉讼活动的基本条件 42

二、证据是司法公正的前提 42

三、证据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43

四、证据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 43

第四章 证据的分类 46

第一节 实物证据与言词证据 47

一、实物证据与言词证据的概念 47

二、实物证据与言词证据的特点 48

三、运用实物证据与言词证据的规则 49

第二节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50

一、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概念 50

二、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特点 51

三、运用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规则 52

第三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53

一、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概念 53

二、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特点 55

三、运用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规则 56

第四节 本证与反证 58

一、本证与反证的概念 58

二、划分本证与反证的标准 60

三、运用本证与反证的规则 60

第五章 证据规则 63

第一节 证据规则概述 64

一、证据规则的起源与发展 64

二、证据规则的概念、特征、种类 65

三、证据规则的意义 67

第二节 关联性规则 68

一、关联性规则的概念 69

二、两大法系国家的关联性规则 69

三、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关联性规则的相关规定 71

第三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72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 72

二、两大法系国家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73

三、我国现行法律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77

第四节 传闻证据规则 79

一、传闻证据规则的概念 79

二、两大法系国家的传闻证据规则 80

三、我国现行法律中的传闻证据规则 82

第五节 最佳证据规则 84

一、最佳证据规则的概念 84

二、两大法系国家的最佳证据规则 85

三、我国现行法律中的最佳证据规则 87

第六节 补强证据规则 88

一、补强证据规则的概念 88

二、两大法系国家的补强证据规则 88

三、我国现行法律中的补强证据规则 90

第六章 司法证明 94

第一节 证明概述 95

一、证明的概念 95

二、证明制度的构成 97

三、我国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 98

第二节 证明对象 99

一、证明对象概述 99

二、证明对象的内容 101

三、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102

四、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104

五、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104

第三节 证明责任 106

一、证明责任概述 106

二、证明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07

三、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理论研究 109

四、证明责任的承担 110

第四节 证明标准 115

一、证明标准概述 115

二、关于证明标准的学理争议 116

三、国外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117

四、我国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119

第五节 证明过程与方法 126

一、证明过程 126

二、证明方法 127

第七章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132

第一节 证据收集 133

一、证据收集概述 133

二、证据收集的意义 137

三、证据收集的原则和要求 138

四、证据收集的一般方法 144

第二节 证据保全 150

一、证据保全概述 150

二、证据保全的意义 152

三、证据保全的原则和要求 153

四、证据保全的一般方法和要求 155

第八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 158

第一节 证据审查判断概述 160

一、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及特点 160

二、证据审查判断的意义 161

第二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任务 162

一、审查判断证据的真实性 163

二、审查判断证据的关联性 164

三、审查判断证据的合法性 165

第三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步骤和方法 166

一、审查判断证据的步骤 166

二、审查判断证据的常用方法 168

第九章 物证 171

第一节 物证概述 171

一、物证的概念和意义 171

二、物证的特点 173

三、物证的分类 175

第二节 物证的收集和保全 176

一、物证的收集 176

二、物证的保全 179

第三节 物证的审查判断 180

一、审查物证的内容和途径 180

二、审查物证的方法 183

第十章 书证 185

第一节 书证概述 185

一、书证的概念和意义 185

二、书证的特点 187

三、书证的分类 188

第二节 书证的收集和保全 190

一、书证的收集 190

二、书证的保全 192

第三节 书证的审查判断 193

一、审查书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93

二、审查书证的合法性 194

三、审查书证内容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 195

四、审查书证的全面性 196

五、审查书证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是否协调一致 196

第十一章 证人证言 198

第一节 证人证言概述 198

一、证人证言的概念和特点 198

二、证人资格 200

三、证人的义务和权利 202

第二节 证人证言的收集 205

一、询问证人 205

二、收集证人证言应该注意的问题 208

第三节 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 209

一、对证人的审查 210

二、审查证人证言的形成过程 211

三、审查取证程序和方法的合法性 211

四、审查证人证言的内容 213

五、审查证人证言与其他证据是否相互印证 213

六、审查证人证言的相关性 213

第十二章 被害人陈述 216

第一节 被害人陈述概述 216

一、被害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 216

二、被害人陈述的特点 218

第二节 被害人陈述的收集 219

一、询问被害人 220

二、收集被害人陈述时应注意的问题 223

第三节 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224

一、审查被害人 224

二、审查被害人陈述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225

三、审查被害人陈述的内容 226

四、审查取证的程序、方法和询问笔录 227

第十三章 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陈述 230

第一节 当事人陈述概述 230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 230

二、当事人陈述的特点 231

三、当事人陈述的分类 232

第二节 当事人陈述的收集 233

一、认真做好询问前的准备工作 233

二、注意询问的方法和策略 234

三、认真、规范地制作询问笔录 234

第三节 当事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235

一、审查当事人做出陈述的背景、动机与目的 235

二、审查当事人陈述的具体内容是否合 235

三、审查当事人陈述与其他证据是否能够相互印证 235

第四节 当事人自认 236

一、当事人自认的概念与分类 236

二、当事人自认的构成要件 237

三、当事人自认的法律效力 239

四、当事人自认的撤 239

第十四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242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概述 242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意义 242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特点 244

三、辩证看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价值 245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 246

一、讯问犯罪嫌疑人 246

二、收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应注意的问题 250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 252

一、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合法性 252

二、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真实性 253

三、审查辩解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255

四、对被告人翻供的审查及处理 256

第十五章 鉴定意见 258

第一节 鉴定意见概述 258

一、鉴定意见的概念和意义 258

二、鉴定意见的种类 260

三、鉴定意见的特点 261

第二节 鉴定意见的形成 262

一、我国司法鉴定机制 262

二、鉴定机构的条件、鉴定人的资格和权利义务 263

三、司法鉴定程序 264

四、司法鉴定的特别程序 267

第三节 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 268

一、鉴定意见审查判断的内容和途径 269

二、专家辅助人制度 271

第十六章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274

第一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概述 274

一、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概念和意义 274

二、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特点 277

第二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制作 278

一、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的程序规定和规则 278

二、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制作要求 280

三、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内容 281

第三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审查判断 282

一、审查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83

二、审查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形式与内容 284

三、审查勘验、检查人员及记录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职业道德素质 284

四、综合全案证据进行审查判断 285

五、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审查程序及处理 285

第十七章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288

第一节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概述 288

一、视听资料概述 288

二、电子数据概述 291

第二节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收集和保全 294

一、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的共有收集规则 294

二、视听资料的收集和保全 295

三、电子数据的收集和保全 297

第三节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 300

一、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共有审查标准 300

二、视听资料的审查判断 301

三、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 304

参考文献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