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国古代名辩学奠定了科学发展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刘培育 451
引言 451
第一节 什么是名辩学 452
一 《墨经·小取》描述的名辩学大纲 452
二 《荀子·正名》描述的名辩学大纲 455
第二节 名辩学的发展历程 459
一 春秋战国时期 459
二 秦后八百年 487
三 隋唐至明清时期 498
第三节 名辩学的特点 501
一 名辩学特别关注正名问题 501
二 推类(或类推)是名辩学的推理特色 504
三 中国名辩学是非形式的逻辑 506
第四节 名辩学的认识论思想 509
一 人有认识能力 509
二 认识有不同阶段 510
三 检验认识有标准 513
第五节 名辩学与科学 515
一 名辩学中的科学思想 515
二 古代科学中体现的名辩思想 521
结论 525
第九章 中国古代科技转型期——明清时代的科学与哲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尚智丛 526
第一节 明清科学发展的大环境 526
一 社会激变 526
二 王学批判与实学兴起 528
三 西学东来 530
第二节 传统认识论观念与西方认识论观念的结合 533
一 “格物穷理”源流 533
二 徐光启等提出的“格物穷理”原则 535
三 “格物穷理”原则的局限与作用 538
第三节 明清中西科学会通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541
一 徐光启的贡献 541
二 李之藻的贡献 547
三 利玛窦的贡献 549
四 李天经、汤若望与南怀仁的贡献 551
五 阳玛诺等人的贡献 554
六 王锡阐的贡献 557
七 梅文鼎及宣城学派的贡献 562
八 方以智及方氏学派的贡献 566
第四节 明清中西科学会通的重大事件 571
一 《崇祯历书》的编修 571
二 《数理精蕴》与《四库全书》的编纂 573
三 清康熙帝的大地测量 577
第五节 其他思想家与科学家的贡献 578
一 李时珍《本草纲目》及陈第的《内经》音韵研究 578
二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579
三 茅元仪的《武备志》 579
第六节 明清科学制度 580
第十章 儒家文化与科学技术&厦门大学哲学系 乐爱国 583
第一节 儒学的科技内涵 584
一 儒学的特质与科技 584
二 儒家经典中的科技知识 587
三 历代儒家对科技的重视与研究 593
第二节 古代科技与儒学的关系 600
一 科学家与儒学 601
二 科研动机与儒学的价值理念 604
三 科技研究与儒家经学 607
四 科学思想与儒家自然观 611
五 科技与儒学同步发展 619
第三节 儒学对古代科技的作用 622
一 儒学与科技的成长性和独立性 623
二 儒学与科技的务实性和理论性 627
三 儒学化的科技及其优势与缺陷 630
结论 632
第十一章 道教文化与科学技术&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盖建民 孙伟杰 634
引言 634
第一节 道教对古代天文历法的影响 637
一 道教与古代天文历法的历史渊源 637
二 《丹元子步天歌》与《革象新书》的天文学思想 639
三 道教学者的历法创见 642
第二节 道教对古代数学的影响 645
一 道教与古代数学的内在联系 645
二 道教对古代数学的推动 647
第三节 道教对古代物理学的影响 652
一 “物理”一词与道教的渊源 652
二 道教典籍中的物理学思想 653
第四节 道教对古代化学的影响 661
一 外丹黄白术对古代化学技艺的贡献 661
二 道教外丹化学的世界级贡献——黑火药的发明 667
第五节 道教对古代医学的影响 668
一 医道同源的思想理路 669
二 道教名医及其医学思想举例 670
第六节 道教对古代农学的影响 678
一 道教农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679
二 道教典籍《太平经》的“重农”思想 681
三 “农道合修”的意义及现代余韵 683
第七节 道教对古代地理学的影响 684
一 独树一帜的隋唐道家地图学派 685
二 道教符图与地图溯源 686
三 《长春真人西游记》的地理学价值 688
四 道教堪舆术中的地理学思想 690
小结 691
第十二章 佛教文化与科学技术&上海师范大学 李申 693
第一节 佛教教义的结论和指向导致对科学的冷漠和抵触 693
一 成佛的追求 693
二 虚幻的世界 697
三 佛教与神通 702
第二节 佛教需要科学知识构造自己的教义 706
一 “无我”说与自然科学 706
二 “解脱”说与自然科学 710
三 佛教对一般科学知识的探讨和使用 714
第三节 佛教的传播和科技交流以及佛教思维与科学的关系 719
一 佛教传播与中印科技交流 719
二 僧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与科学 723
三 佛教思维与科学 727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的科学政策&上海师范大学 李申 730
第一节 唐代的科学政策和对待外来科学的态度 730
第二节 宋元国家与自然科学 734
第三节 明代历法和明末争历 738
第十四章 中外文化交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孙晶 742
第一节 对中外科学文化交流的认识 742
一 阶段性特点 742
二 地理交通 745
三 科技文化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749
第二节 中外科技交流对我国古代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771
一 农学 771
二 数学 784
三 天文学 806
四 医学 830
参考文献 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