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与新时期文学实践互动互进的邓小平文艺思想 1
正本清源,重新确立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7
提出文艺不从属于政治又不可以、不可能脱离政治的著名论断,重新确立了文艺的独特地位 9
提出文艺是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精神食粮”,重新确立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功能和目标 16
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任务 21
拓展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内涵,进一步完善了文艺方针 23
进一步论述了对待传统文艺、外来文艺的方针、政策,丰富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28
阐明了文艺家的地位、职责、道路,激发了文艺家的积极性、创造性 30
重新确立了文艺理论批评的功能和文艺批评的标准、方法 33
提出艺术生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卓越思想 36
阐明了党领导文艺和文艺体制改革的原则,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38
第二节 邓小平文艺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新发展 40
邓小平文艺思想及其新拓展的指导意义 40
新时期以来文学发展的两个阶段 44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的基本特征 51
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观 63
第一节 深刻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新生活 75
艺术展现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时代精神 75
锐意创新,精益求精,努力向人民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 81
第二节 努力塑造丰富多彩的新形象 85
创业者的艺术长廊及其时代特征 85
多姿多态的现代普通人形象及其他形象 96
第三节 主流文学、精英文学、大众文学的互动互补 110
主流文学的特征、功能和不足 110
精英文学的探索、价值和困境 112
大众文学的盛行、媚俗和导向 114
三种文学的互动、互补与雅俗共赏的探求 119
第一节 文学题材、主题、形式、手法、风格的多样化 123
文学题材、主题的新开拓 125
艺术方法、形式、技巧、风格的多样化 129
第二节 文学思潮、流派此起彼伏 132
伤痕文学、知青文学 132
反思文学 135
改革文学 140
寻根文学 144
女性文学 149
留学生文学 155
京、津、海派及其他新都市文学 160
新写实 168
先锋派 173
新生代与70代、80代 178
第三节 各种文体的新拓展 180
小说的新发展 181
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的发展 188
网络文学的初兴 198
第四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方针的实践与期待 201
第一节“古为今用”与文学传统的继承、革新 208
从“原道”、“工具”归于“原人”,反映了文学向“人学”的回归与新变 210
从“经国之大业”到“人民的精神食粮,反映了文学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文学功能的变迁 215
从现实主义的回归到多种创作方法的并存,反映了文学美学原则的更新 218
第二节“洋为中用”与文学嬗变 222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输入与影响 222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与文学创作的新探索 231
文体、叙事的变革与得失 241
第一节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的理论探讨 251
文学本体性的确认 251
文学主体性的回归 256
文学创作规律的再探索 259
“宏观文学史”、“重写文学史”的倡议 278
第二节 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的学术探讨 284
对人文精神失落与重构的思考 285
女性文学研究的滥觞 289
比较文学的复苏与比较文化研究的初兴 294
第三节 系统化的理论建树与学科建设 299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的新建构 300
文学学科及其分支学科、新学科建设 306
第一节 文艺家的地位、职责 318
从阶级斗争“战士”到“四者” 318
文艺家的职责 322
反映生活与表现自我 326
第二节 文学家的道路 332
文学家的立身之本与创作道路 332
在经济大潮中游泳,谋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36
第三节 文学队伍建设 343
文学队伍空前壮大 343
作家素质修养的提高与不足 350
第四节 文艺体制改革 353
文艺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353
文艺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356
后记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