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月令》组诗的物候感知与地志书写&廖美玉 1
长安佛寺及其文学记忆&李芳民 26
“丝绸之路”与唐诗境界的开拓(摘要)&杨晓霭 56
论唐代私学的兴盛对唐诗的影响(摘要)&童岳敏 60
唐代五都交通圈及其文学效应(摘要)&李德辉 65
吴风日渐与唐诗转型(摘要)&王志清 69
唐诗涉湖州佛寺略考&李谟润 76
唐代诗歌与佛教之宝&陈珀如 90
新出石刻史料与唐代卢氏文学家族考论——以卢士玫族系为中心(摘要)&胡可先 111
唐代“花树韦家宗会法”考论(摘要)&罗时进 116
唐代杜氏家族文化与杜氏文学家的诞生&吴淑玲 121
新出阎仲连、萧守规墓志与唐代萧氏及其他文学家族姻亲研究(摘要)&景遐东 133
地域、士族与初唐文学格局重构意图中的文学图景——以贞观时期五部“正史”的传记书写为中心(摘要)&田恩铭 137
隋唐五代谶文学的生成与传播机制考论&周睿 142
论唐代景观组诗对宋代八景诗定型化的影响(摘要)&李正春 162
五言诗律化进程及唐诗体格律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学术思考&杜晓勤 167
唐诗名篇名句日本江户以来汉诗受容文献缉考——以“为韵”“赋得”为范围&沈文凡 201
论唐代赋得体诗的创作特征及其流变(摘要)&吴河清 217
《全唐诗》与《全唐诗补编》所载渤海人诗考&柳晟俊 221
唐代诗人出塞北诗述论——以今内蒙古地区为例&米彦青 240
唐代《伊州乐》与诗词&高人雄 262
试论唐人的汉代情结在西域的现实对应(摘要)&海滨 270
试论唐代文学中的西域歌舞艺术(摘要)&郭院林 焦霓 275
威严与逍遥:唐代华山诗的双重主题&邱晓 280
论唐人“文章即诗歌”的文学观念(摘要)&吴光兴 290
中唐“六经皆文”观念之重振&吴夏平 294
胡应麟《诗薮》与乐府批评论&王辉斌 313
论方东树妙力气审美论——以唐诗批评为中心(摘要)&史哲文 327
斟酌得解,折中而举——李炳南《诗阶述唐·读诗先读求味》探研&陈炜舜 332
《藏园群书经眼录·诗纪》辨误(摘要)&韩震军 354
谫论唐代开国“大手笔”作家&曲景毅 360
孔颖达“比兴”之释义与唐诗比兴生态世界审美&李金坤 375
宋刻张说集残抄本流传考&朱玉麒 388
关于张旭诗歌辨伪的几点思考(摘要)&凌郁之 398
宋版张九龄《曲江集》流传考(摘要)&熊飞 403
论王维的“画意诗”与“诗情画”&陈冠明 408
清代后期王维接受史述论——以诗话为中心&董就雄 431
李杜文化精神对当代的启示&葛景春 484
李白诗在明代的编刻与流传(摘要)&王永波 498
对《静夜思》中日版本之差异的再讨论&邓芳 503
从任华《寄杜拾遗》看被忽略的杜甫清狂性格(摘要)&莫道才 519
论唐代杜甫家族的诗歌情结及杜甫的诗风(摘要)&洪树华 524
《颜鲁公文集》宋本原貌蠡探&赵阳阳 529
岑参诗歌的艺术精神与诗美风貌&孙植 538
唐大历浙东唱和与江南雅集文学复兴&邢蕊杰 560
“右丞余波”:大历诗人接武王维的效果及其影响&袁晓薇 571
李益边塞诗及其对唐代中国北疆的书写(摘要)&高建新 584
记忆年少——中唐寒士社群的励志之路&李尧涓 588
日本钞本绍定六年临江军刊王伯大《昌黎先生集音释》与方崧卿佚书《韩诗编年笺校》(摘要)&户崎哲彦 603
论韩愈的乐府观念及其《琴操》的创作&吴振华 606
柳宗元“用世之文”试绎&崔际银 630
《柳文指要》的成就及文化品格&方丽萍 642
“元白”并称考论&尚永亮 659
试论白居易《琵琶引》——其作年与使之成立的四个文学系统&下定雅弘 680
从白居易苏杭诗看文学与地域的互动(摘要)&曹瑞娟 700
批判理性主义与《长恨歌》主题争论反思&张中宇 705
王渔洋之于白香山——取舍避就之道&陈才智 715
由鲁迅拟作《杨贵妃》事论《长恨歌》形象之重塑&袁茹 740
论中晚唐绮艳风尚中杜牧冶游七绝之独创性——兼论杜牧与东晋风流的关系(摘要)&刘青海 757
论宋人对杜牧诗歌的消解&刘京臣 762
宋代诗词中“三生杜牧”意象解读(摘要)&曹丽芳 773
从杜牧的重塑看元明清戏曲的审美取向&陈建森 苏铁生 777
唐文宗以“齐梁体格”试士之探讨&周诚明 786
香草美人传统的新变:论李商隐诗、温庭筠词中闺怨作品的意义(摘要)&吕正惠 810
仙女下凡:唐小说对六朝志怪之互文与延异——以《郭翰》与《白水素女》《董永》《谢端》为论&林淑贞 814
《开元天宝遗事》是伪典小说(摘要)&罗宁 828
晚唐小品文体之新变(摘要)&萧晓阳 832
编后记 836